原标题: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一家人手牵着手,步入舞台中央,向现场观众招手、鞠躬,接过书写着“天目好家风”的匾额,主持人宣读颁奖词。这场面,有些像央视的“感动中国”。
“我真的是不会说。”受奖的曾金火“晕台”了,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
曾家四世同堂,曾金火作为长子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重担,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还出资为村里修路。
面对主持人递过来的话筒,曾金火一家人一起大声说:“我家的家训是‘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和睦与邻处,乐于助他人’。”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镇亭口村的一幕,10户海选出来的家庭接受全镇百姓的褒奖。
今年4月以来,以“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浙江深入开展。这项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家训,引导人们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波镇安小学学生与家长立的家训。资料照片
寻找“我们的家训”挖掘历史的积淀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誉为“三钱”。国学大师钱穆和钱伟长是叔侄关系,钱三强的父亲是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还有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钱大昕,文学家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他们都出自同一家族——“吴越钱氏”。几百年来,这个家族名人辈出,成为一道风景。
在钱学森之子、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钱永刚看来,“吴越钱氏”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杰出人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部祖传《钱氏家训》的教诲。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平定战乱建立吴越国,他晚年酷爱读书,作《钱氏家训》。这部家训共635字,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层面提出一系列治家思想,如“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勤俭为本,自必丰享”“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等。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法成认为,《钱氏家训》更多强调的是社会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宗亲关系。
千百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钱氏宗族重学明礼,人才辈出。
浙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像人们熟悉的《了凡四训》,就是明代思想家、浙江嘉善人袁了凡为教育子孙而作的家训。还有孔子第48世孙、嗣衍圣公孔端友南迁衢州后,孔氏南宗作的《孔氏家训》,明朝开国政治家刘基的《刘氏家训》在其家乡文成县广为流传,诸葛亮第27代孙诸葛大狮举家迁到兰溪带来的《诫子书》,等等。
浙江山多地少,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修文读书传统浓厚,耕读世家很多。哲学家、和合学创立者、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立文是温州人,从小受到良好家传家教。他认为:“家训是中国人为人处事、治家乃至治国的经验总结。宋以来浙江深受理学浸润,民风淳厚,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内涵丰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包括家训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
“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开展以来,浙江全省各地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网络访谈、专题沙龙,邀请省内外专家对什么是家训,家训对个人、家庭的影响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讲解,帮助人们理解家训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训、家规、家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很接地气。
浙江省内主要媒体纷纷开设《寻找“我们的家训”》专栏,微博、微信、客户端、短信征集平台发出家训“征集令”。截至9月底,相关微博、微信发表、转发212万条,参与人数超过400万人次,群众自荐家训3万多篇。一批古今名人的家训、家规得到挖掘整理。民主革命先驱陶成章的家训“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明礼;做人要与人为善”,由陶成章的长孙陶永铭公之于世。
浙江省文明办组织省内媒体记者深入社区、农村入户寻访,报道优秀家训、良好家风传承的故事。浙江文明网负责人龚晓感慨地说,所到之处,家家写家训,户户重家风,不论是名门还是普通家庭,对自己的家训都如数家珍,足见群众对传家训活动的喜欢程度。
家训进家庭进学校 核心价值观见人见事见物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陆蠡(1908—1942年)在散文诗《蛛网和家》中这样写道:“家,是蛛网的中心,四面八方的道路都奔汇到这中心;家,是蛛网的中心,回忆的微笑,有条不紊地层层环绕这中心。”一个人走得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
温州市文明办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教育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68.8%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6.4%的市民相信重视家风、家训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半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家风、家训能增进家庭成员和睦。
家和万事兴。运用好家训、家规、家风这个载体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把它们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88岁的达式华家客厅悬挂着一幅写着“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他人”的字。老人回忆,1949年夏天她在南京华东军区医院护理一位部队首长养病。因为蚊子多,医院想把首长搬到伤员住的楼里。他拒绝了,对医护人员说:“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这以后,这句话成了达式华的座右铭,成家后又成了她家的家训。25年前,达式华和丈夫离休到杭州定居,她在社区成立了“达式华工作室”,从此常年义务为老年人测血压,提供健康咨询。老人的女儿女婿都是医生,他们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除了在医院救死扶伤,邻居生病寻求帮助,从来没有掉过链子。也是在这个社区,百岁老人王衡在家里展示了自己的家训条幅:“学好老传统 老实本分做人”。
浙江省文明办综合处处长吕铁鹰认为,家训的内容很具体,是一个家庭对社会的道德承诺。她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60万户家庭传承和新立了家训,近20万户家庭将家训制作成匾额、条幅,挂在门楣上、厅堂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方便了对照反省。
记者来到安吉县递铺镇双一村。这个村40%的朱姓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代。南宋端平年间,朱熹之孙朱钰任长兴县县令,后定居白溪村,朱氏族人开始在浙江生活,《朱氏家训》也流传开来。76岁的朱梦熊能够流利地背诵《朱氏家训》全部内容。朱梦熊以孝为先,继母因车祸腿部骨折10年卧床不起,他视如亲娘,日夜陪护,精心照料。靠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的训诫,双一村子孝孙贤、邻里和睦,恢复高考以来,有197人考上大学,成为有名的“状元村”。
嘉善县杜鹃小学把《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修身方法运用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能量少年”评比的做法引起记者的兴趣。了凡先生提倡以记“功过”的办法进行道德自律,即把每天所做的事按照善恶计数,以便“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能量少年”评比分“勤”“孝”“礼”“善”“诚”5大项,23个小项。学生只要做到其中一项,就能得“功”,做了错事要贴“过”,“功”多“过”少的才能被评为“能量少年”。杜鹃小学副校长沈森介绍,开展“能量少年”评比以来,好人好事不用动员了,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现在,孩子不仅在学习上争先,在思想品德上也要争先,比以前省心多了。”一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在宁波市镇安小学,卓雅同学和父母一起用硬纸精心制作的“传家宝”让记者肃然起敬。上面是一则拓片:“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味淡处,减三分让人嗜。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世上行不去之心。问子孙之祸福,吾身所贻者是。”(《菜根谭》中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据此,“味淡处”应为“味浓处”,可能是书者笔误——记者注)下面是“高祖卓泽恺烈士简介”:1923年入党,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之一,1928年牺牲于武汉汉口。生前,为了革命,不惜变卖家产,体现了共产党人“因公忘私”“因国忘家”的宝贵品质。高祖父所留下的墨宝,自然也成了我们家的家训。
查阅有关党史资料显示,卓泽恺1905年出生在浙江奉化松岙村,1923年8月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随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团中央执委、团中央特派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4月19日被捕入狱,遭严刑拷打,坚贞不屈,4月26日英勇就义。
一纸家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足以告慰先烈的英灵了。
镇安小学创建于1920年,曾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联络点。校长顾秋红告诉记者,这个学期,同学们和家长一起将家训配上图画,制成“传家宝”,起到了励志作用。在顾秋红看来,学校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人格养成教育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将来才会回报父母、服务社会。这一点正是目前学校教育所欠缺的。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写道:“家训指引着孩子的成长道路,也约束着家长的品行。让我们俯下身子,遵循家训,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浙江各地,“小手拉大手,一起定家规”,学校动员家长立家训,树家风,以家风带校风,形成学校、家庭互动的道德教育局面。
在网上,网友将反映好家风、好家训的照片、视频、文章上传,一起讨论、分享。宁波市民邵莉开设的“胖妈妈热线”上,当地名人与普通百姓一起畅谈家训对个人成长及家风形成的影响,参与人数不断刷新。
在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明办主任龚吟怡看来,优秀家训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传承家训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好办法。
在许多地方,社会风气、个人品行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太孝敬父母的子女有了很大改变,原来有隔阂的邻居和睦多了,不愿意配合社区工作的主动参与公共活动了。
发挥家训教化功能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在绍兴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的祖居大厅里,一副对联吸引着人们目光:“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无求品自高”。讲解员介绍,这是周恩来的大伯周贻庚立下的家训。周恩来小时候的生活基本由周贻庚照料,深受这两句话影响。
在纪念馆二楼,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定下的“十条家规”十分醒目: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出差顺路来看看;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我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7.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8.生活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家风连着作风,家风淳则党风正。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绍兴多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到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很多同志在“十条家规”面前凝心思考,感受一代伟人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体味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海宁市盐官镇景疏园,是清顺治朝“第一谏臣”杨雍建的宅第。杨雍建曾一日上9疏,后来康熙皇帝赐其“从直建言可嘉”匾额。如今,海宁把景疏园打造成了“汇家训文化精粹 扬勤政廉洁清风”的廉政家训主题文化公园。“通过家训这个载体,结合海宁多清官廉吏的传统,让党员干部受到廉政教育,自觉奉公守法。”海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险峰道出修建这个文化公园的初衷。
“许老爷卷铺盖进京,卷铺盖还乡”的故事在海宁流传了300年。清康熙年间,许汝霖带上铺盖进京赶考,后来做到礼部尚书,告老还乡时,康熙亲书“清慎勤”匾额以赐,他带着匾额和当年那套铺盖回到家乡。许汝霖的第11代嫡孙许伟平介绍,许汝霖为教化后代,立下家训《德星堂家订》,对宴会、着装、嫁娶、丧葬、祭祀等方方面面都作出具体规定,如一般宴请只能用本地产的食材,燕窝、鱼翅等高档菜肴一律不能上。海宁市纪委宣教室原主任曹敏认为,这些规定对于今天党员干部节俭养德,践行“八项规定”很有教益。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有名的家训不仅讲怎样做人、怎样管理好家庭、家族,还对出仕做官提出具体要求。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江南第一家”,位于浦江县郑宅镇。自南宋建炎年间始,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于此,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称号。郑氏子孙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没出一个贪官。今年,浦江县在此建造占地2300平方米的廉政展馆,成为党员干部感受廉政文化、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课堂。
历史是一笔财富,也是一部教科书。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泽泉认为,奉公守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将家训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动人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东海之滨,钱塘江畔,甬江两岸,雁荡山下,南湖边上……领导干部带头写家训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形成以家风带作风,以作风正党风的可喜局面。(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