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对“新常态”的系统判断,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提炼成三句话:
认识→新→告别“陈旧” 不失时机
适应→常→告别“非常” 把握规律
引领→态→告别“被动” 主动作为
新字,常字和态字。“新”指的是什么?我们要告别过去的陈旧,一些陈旧的思维方法和做法,这样才能在改革发展中不失时机;我们要认识这个“常”字,并且去适应它,就意味着我们要告别一种非常态,这样才能够把握住这个成绩背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要去引领这个“态”,动态,态势,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告别在经济运行当中,我们某些人持有的被动心态,主动的去有所作为。
“新常态”也不是凭空出现,它是过去多年来大家在中国转型升级发展当中的系统思考的提炼,他也不单是指导明年一年的经济工作,它是对未来中长期,比如说包括整个“十三五”,甚至更久远的时期都有一定的指导的意义。
当前最需要实事求是的有所作为
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来说,结合“新常态”,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一个有效的作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但是也得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空间、回旋余地。我们既要准确合理的下调一些增速,但是又要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改革发展当中,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中央政府在过去的这两年里边,不断地提出一些总体设计,但是也要依赖于基层去创新,去实践。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很多很具体的一些新的投资空间,但是也没有面面俱到。房地产市场没提,什么含义?我觉得他是政府在这个领域做好自身工作之后,更多的把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和他的发展改给市场。我们在抢抓一些机遇,占领一些制高点的同时,也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这种平常心,新常态的背后关键就是这个平常心,不要有一点进步,有一点收获就沾沾自喜,也不要遇到一些麻烦,就觉得天就要踏下来了。总之,“新常态”并不是平均分配,自动享受的,谁能够更早更主动的去认识它,适应它,引领它,谁就能够分享到更多的新常态背后的机遇。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