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记者 冽玮 冀浩凡)针对“陕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引发社会关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28日表示,石刻的“洗白”并非简单的清洗,而是去除其表面具有危害性的微生物菌群,减少损害、延长其寿命。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它是一座两朝帝王、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其中埋葬着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该陵最著名的是其磅礴的陵园规划,及地表大量的唐代石刻。
近年来,不断有游客质疑,乾陵的石狮子等石刻遭遇“洗澡”。“洗”后的石刻如同被美白,与周围未“洗”的石刻相比,有白有黑,差异明显。不少民众担忧,如此清洗是否会造成文物的损坏;石刻群变成“黑白配”,千年风雨遗留的历史沧桑感又能否得到保持。
2014年11月中旬以来,陕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一事再次引发社会热议。此间有专家认为,石刻被‘洗净’,或许是处理掉污垢、锈迹,但实际上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历经千百年历史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保护层,不能轻易改变。
针对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在2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状态,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侵蚀,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出现不少苔藓、地衣、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
这些微生物菌群在文物的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长,导致其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对其本体造成侵蚀。而保护乾陵石刻所采用的方法都经过国家文保专家的论证,并非在石刻本体做清洗实验。去除的只是石刻本体的病害,并非文物表面的“包浆”,也不是氧化层。
马涛表示,石刻保护项目经过多方专家论证和方案审批,并全程接受全国石质文保专家的指导。2009年,包括乾陵、顺陵等在内的“唐陵石刻保护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马涛告诉记者,利用蒸汽、毛刷为主的清洗方法比较成熟。经过几年的观察,被清洗的石狮整体安全。而对于游客质疑清洗后是否丧失了文物本身的历史感,马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性的文物保护理念,与中国传统对文物古迹的审美情趣有一定差异。目前只做了西石狮等少部分石刻的处理,也希望以此探索大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