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5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死亡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40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未遂带来的严重伤害。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年,自杀未遂的影响可持续6个月。
央视网特稿(记者孔华 张志超)“24小时守候生命,我们希望400—161—9995成为家喻户晓的守候生命的第一线和最后一线。”全国首条24小时生命危机干预热线(防自杀热线)的发起人、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林昆辉希望有一条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生命守候热线。目前,全国多地开通了防自杀热线,这些生命守候热线运行的如何?他们如何开展危机干预和生命宣讲工作?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央视网记者进行了调查。
“知乎网友”:为什么一定要阻止自杀
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曾经试图自杀、被提前回家的亲哥哥救下来的“知乎网友”的一篇《为什么一定要阻止自杀的人》在微信上转载无数:她,身高一米七,练习了十年网球,国家一级运动员,生活优越平顺。不幸突然降临,一场车祸中,男友身亡,自己左手臂(本身是左撇子)留下终身残疾,连穿衣吃饭也要重新练习,万念俱灰的她起了自杀念头。
“喝下老鼠药的一瞬间,我就反悔了……幸好原本乘坐火车的哥哥改乘飞机提前回家。”
“想要自杀的时候,不管用什么方式,在你付诸行动的一瞬间,绝对会后悔,那瞬间你开始明白,其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太迟了。”“知乎网友”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定要阻止自杀,因为自杀的瞬间都会后悔。
“知乎网友”认为,国内太需要互助小组和公益组织,帮助有自杀倾向或者深陷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走出困境。
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自杀者中,80%的人患有忧郁症。今年10月11日21时左右,合肥市一患有严重忧郁症的23岁孕妇从33楼跳楼自杀,腹中一对双胞胎原本将在10月底出生。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我国每年有15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死亡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40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未遂带来的严重伤害。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年,自杀未遂的影响可持续6个月。
希望24小时:线上+线下为生命守门
据中国第一条24小时生命危机干预热线的发起人林昆辉介绍,拨打“希望24热线”的求助者中,职业排列前三名的分别为白领、无业者、高校生,占总人数的19.5%、10.2%、6.8%。
危机时刻,应该有人来挽救生命。
2012年,林昆辉在上海发起了中国第一条24小时生命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热线”,任意时间只要拨打400—161—9995就有专业人士进行生命危机干预,一旦打入热线后,如果当事人同意,事后还会进行跟踪评估,直到评估确认心理健康为止。
林昆辉介绍,拨打“希望24热线”的求助者中,职业排列前三名的分别为白领、无业者、高校生,占总人数的19.5%、10.2%、6.8%。
“青年白领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最多,面临的压力也最大。”林昆辉分析说,“危机等级最高的人群是已婚中年男性,这个群体来电数量不多,但电话一打,多数已是情况相当急迫。”
两年来,“希望24热线”又陆续在北京、湖北、湖南、深圳、安徽等10个省市织起生命救助网。
10月17日,来自安徽省各地的300多名志愿者正在接受危机干预专业培训,此次培训时间为三天,安徽是开通“希望24热线”的第十个省。
“通过培训和考试,我们将从300人当中选出50名专业接听人员,这部分的人必须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其余的,聘为生命宣讲员,希望他们到社区、学校甚至走进家庭宣讲生命安全教育。”“希望24热线”安徽执行长谢慧敏告诉央视网记者,这些前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志愿者,没有任何的报酬,即使这样,大家报名的积极性都很高!
广州赵广军生命热线接线员:基本是退休工人
生命热线的志愿者认为“倾听”是最重要的:“其实绝大部分拨通电话的人,都不是真的想要自杀的,他们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人倾听他们的想法,认同他们的做法而已。”
“您好,这里是赵广军生命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电话响起,坐在记者面前的黄姨立即转身,拿起桌面上的笔和记录表,待电话铃声响第二下之后,用比刚才聊天时更温柔的声音接通了电话,与对方开始了长达42分钟的通话。
“每次都是这样接电话的,用比较温柔的声音去倾听对方的诉求,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问题,帮他们解决问题。”黄姨这样告诉记者。黄姨7年前退休后加入赵广军生命热线的志愿者服务团队,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之后,开始接听“生命热线”。
“负责接电话的,基本上都是退休的工人,没有专业的知识,靠的就是耐心。”黄姨认为,团队让她们退休工人负责接听热线电话,除了考虑到不需要太多的体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去帮助拨通电话求助的人。
总结自己7年来的接听热线的经验,黄姨认为“倾听”是最重要。“其实绝大部分拨通电话的人,都不是真的想要自杀的,他们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人倾听他们的想法,认同他们的做法而已。”
“其次就是‘融入身份’,让对方平息情绪。”黄姨告诉记者,“以刚刚来电求助的个案为例,我一说话,她就说‘我不想活了,我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于是我就让她深呼吸,让她在电话另一边跟着我做‘吸气-呼气’,这样做了5次之后,我再让她休息10秒,然后她就开始讲述她遇到的苦难了。”
“听她说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在脑海中寻找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是否有相同经历,当初又是如何克服的,等对方说完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跟对方分享,指导对方如何克服困难。”黄姨说。
忧郁症患者自杀比例高
“近年来由于患有忧郁症而自杀的人或者官员都很多,而且媒体也越来越关注,有时候我们在接到求助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对方有忧郁症的症状,但就是束手无策。”赵广军告诉记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忧郁症而自杀,但我们的生命热线现在对这一问题还是束手无策。”面对记者的采访,赵广军第一句就说出了他目前最忧心的事。
2007年5月30日,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在广州挂牌成立,即日开通全国首条由114直接转接的心理咨询热线“114—赵广军生命热线”。“热线全年365天保持在线畅通,每天早上9时到晚上9时30分,志愿者分三班轮流值守热线。”赵广军告诉记者,其实在2004年的时候,他就已经自费开通了生命热线,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和承受压力的人减压。
“近年来由于患有忧郁症而自杀的人或者官员都很多,而且媒体也越来越关注,有时候我们在接到求助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对方有忧郁症的症状,但就是束手无策。”赵广军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求助者的隐私,热线中心里的电话都没有来电显示功能,因此即使觉得对方有忧郁症的症状,也只能通过电话开解对方,并建议对方到医院接受治疗,但对方究竟有没有治疗,他们也不知道。
南京市脑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陈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了赵广军的看法。陈进告诉记者,从人群分类上看,自杀人群中忧郁症患者约占60%,冲动型自杀者约占三分之一。忧郁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治疗;冲动型自杀者事前也会呈现特定的情绪反应,这就需要心理咨询专家及时介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我们和三九脑科医院的专家开展合作,医院每周六都会派专家到热线中心坐诊;另外如果我们在接电话的过程中遇到疑似忧郁症患者的话,就会建议他们周末到中心参加活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流,也可以让医院的专家诊治一下。”赵广军说,“这就是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困局:经费不足宣传不够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缺乏经费,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很难开展。
“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降低自杀率的重要途径,但心理危机干预也面临如何健全机制、如何壮大组织等问题。”赵广军告诉记者,说白了就是经费的问题。由于是免费服务,所以资金来源也只有靠政府购买和一些热心企业的资助,经费只够维护团队的日常运作,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宣传。“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近来没有宣传,现在打电话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少了。”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经费完全靠自筹。“从2002年开始,我们的运作经费就一直捉襟见肘,每年企业赞助也就四五万元,勉强够租一间办公房而已。”他说,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首先要有畅通、便捷的倾诉渠道,其次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很难开展。
在安徽,每位前来接受培训的志愿者缴纳的200元费用成为今后安徽“希望24热线”的运行费用。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上海有企业赞助培训场地和费用,其余各地的“希望24热线”都是心理咨询机构在出资运行。虽然资金成为防自杀热线最困扰的问题,但是更让这些专业人士担忧的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政府支持和社会知晓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生命干预热线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挽救更多的生命。
“香港特区政府曾经在2001年的时候向自杀危机处理中心拨款1000万,又政府出资培养专业人士,接触企图自杀或者自杀获救的高危人士,并且作六至八个星期跟进,透过辅导、开解及实际援助,以减低高危人士再企图自杀的风险。”赵广军告诉记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将心理干预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使心理危机干预能够为自杀者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