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网德国汉堡10月10日电(记者文史哲)在10日开幕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中国企业在欧直接投资成为热议焦点,来自中欧双方业内人士与专家就中国企业在欧投资的动机、策略、趋势和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讨论。
从投资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直接投资显著增长,成为中欧经贸关系新亮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中国投资者共收购、并购120家欧洲企业,达历史最高水平。中国企业在欧直接投资热日益受到关注,德国智库组织欧洲经济研究所、普华永道、安永、德国中国商会等机构纷纷开始定期发布相关调查研究报告。
从动机来看,中国企业收购对外投资的动力变得更为多元。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孙轶在论坛现场说,除为获得欧洲先进技术和品牌外,许多中国企业也为拓展欧洲市场、获得欧洲企业的销售和采购网络等而在欧投资。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多为提升产品质量与结构,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上行。
从策略来看,中国企业在欧投资走过一段摸索期后,正成长为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投资者。与会嘉宾在讨论中均认同,与欧美许多专业投资机构相比,中国企业很少通过买卖兼并购股份套取利益,而多关注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也有利于保障被收购企业的平稳过渡与发展。
同时,中国企业乐于接纳并学习被收购企业的文化与管理制度,常保留被收购企业的原班管理经营人马,即使在一些大的兼并购案中也同样如此,例如山东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叉车生产企业凯傲集团、武钢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集团后都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从趋势来看,一是直接投资还将继续升温。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并有望在2015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在此背景下,对欧直接投资也同样将升温。
二是中小企业间的兼并购或合作还有很大空间。比利时欧洲商会主席理查德·韦伯认为,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有大约20%的家族中小企业面临着没人接班的难题,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投资机遇。
三是中国企业正趋于通过兼并购将生产地转移至欧洲,而其产品除面向欧洲市场外,往往还会回销至需求旺盛的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将可能逐渐改变中欧甚至世界的经济布局。
不过,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也有失败的案例,其问题主要在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制度,在兼并购企业后无法延续该企业原有的信贷渠道,以及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当然也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政治歧视等。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自2004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它为欧洲和中国提供了公开对话的平台,今年共有500余名中欧政治、经济及学术界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