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刘飞 廉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27日),作家张贤亮因病去世,享年78岁。上世纪80年代他写了《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尽管他自己并不认同“伤痕文学”这个标签。但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80年代“伤痕文学”的代表。
张贤亮是作家,但并不止是作家。他的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张贤亮祖籍江苏,家事不错,但在19岁时被打成右派,开始了在宁夏农场22年的劳改。
张贤亮曾任宁夏文联主席,但之后却“下海”经商,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电影电视作品,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一处荒野里的“破烂古堡”在张贤亮手中,成了5A级景区。一个江苏人成了宁夏的文化名片。
昨晚,张贤亮去世的消息一出,不少文化名人、读者、网友都发文纪念、怀念。不论您是否曾经跟着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到过敕勒川,或者是否知道那处“影城古堡”,都让我们再花点时间,听听这位作家、“堡主”的故事。
《牧马人》:没想到我这半辈子却和你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这里二十年了。岁月。生活。
电影《牧马人》改变自张贤亮的作品《灵与肉》。主人公许灵均是个“老右”,在牧场劳动二十年……这些书中、电影中的情节和张贤亮19岁到43岁的经历,交织着。
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似乎总有写不完的小说。廉军和张贤亮算是忘年交,但当初,他也是个彻夜通读张贤亮小说的少年:
廉军:从《牧马人》到《绿化树》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里边都有他劳改生活的印记。还有他初恋,男女恋爱,都有他自己生活中体验。他大量发表作品的时候,正好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有时候是通宵拿着他的小说在读。有的女同学第二天都说读的整夜流泪。这是来源于那个时代,和他一些强烈的情愫。
在张贤亮的作品里能找到不少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和主人公都经历过强烈的饥饿。他曾说,有一阵他的确膀大腰圆,因为什么都吃,人在特别饥饿时,吸收营养的能力特别强,吃草都能胖起来。
这样“触底反弹”的饥饿描写,让编剧史航印象深刻:
史航:《绿化树》写饥饿,我们说汪曾祺可能写美食令人垂涎,但是张贤亮写的不是美食,而是饥饿让一切可能的食物成为美食,当然我们不能说张贤亮整体作品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了他的生平,他还是在自己原有的生活中间再一点点努力的思索和创作的。
对很多人来说,80年代是热血沸腾的。张贤亮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
有人评价,张贤亮是80年代的文学拓荒者。
而不久后,张贤亮真的看上了一块荒地——宁夏镇北堡。
他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还没建影城,《红高粱》等片子就到这来拍摄了:
(生前采访资料)张贤亮:张军钊带着大队人马,从陕北那边过来,来找一个这样破烂的古堡,具有北方色彩的。拍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找到宁夏。宁夏文联的人问我有没有,我说有,镇北堡啊。这部电影奠定了它作为西部影城的开篇。张艺谋一看看上这了,把自己亲自导演的《红高粱》也放这来拍。
邓小平南巡讲话,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上了荒地的张贤亮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生前采访资料)张贤亮:那时候大办第三产业成了热潮。有句话叫十亿人民九亿商,那时我是宁夏文联主席,那么宁夏文联主席也跟着风办个第三产业。
张贤亮的第三产业是“出售荒凉”,把在宁夏银川西北郊荒野的镇北堡打造成了西部影城。他曾被问到,那时能有什么事业比文学更高级?张贤亮答,商业。
他是第一个到北大MBA班上讲课的作家,主题是“西部企业管理秘籍”。
廉军回忆说,他感觉张贤亮把这些当做文化在做:
廉军:他曾经和我说过,我在作家圈子里是最有钱的,在有钱人圈子里是最有文化的。两头都是之最。就是景区厕所名字怎么起都包含着他的心血。他给厕所写了四个字叫轻松一刻,把厕所都设计得很有文化水准。
张贤亮自己把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这些叫做他的“立体文学作品”。影城上下称张贤亮“主席”。他的助理说,“叫主席,是指以前的文联主席,还有文人的身份,他也习惯”。
2009年,73岁的作家张贤亮出版了小说《一亿六》。70多岁的他,做文化产业,做慈善。他原想要写自传,本计划等八九十岁时再写……
史航:张贤亮作为一个作家,因为他的死被人想起,但他的作品应该还要被继续看到,我们不光是因为一个人得,比如说得了诺贝尔奖会读他的书,一个人死我们读他的书,还有就是有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他刻划的东西与我们的生活依然发生了关系,我们就可以回头读他的书,那我们评价张贤亮他留下的不仅是张贤亮作品,还有张贤亮的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