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天宫一号在神十发射前曾出故障:拒执行指令 舱压下降

中国新闻新华网 2014年09月27日 16:0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网消息:2014年9月29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人的精心呵护下,天宫一号将安全稳定运行3周年,超期服役1年整。

   从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壮美启程到迎来第一批主人,从成功应对“中国龙”太阳风暴到圆满完成使命。1087个日日夜夜,十余次太空抢险,次次化险为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团队为天宫一号铺设平安太空轨道,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器长期管理平台,开创了空间站长期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宫一号长管之路。

   加速追赶:遥望着巨人的肩膀前行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作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它不但要在两年之内与3艘神舟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迎接6名航天员的进驻,而且还担负着为将来空间建站进行经验积累和技术验证的重任,是我国空间建站的关键一环。

   如何守护好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这重担落到了北京飞控中心长管团队的肩上。

   天宫一号系统设计之复杂、参与测控资源之多,管理工作之繁重,都创下中国航天之最。涉及13个系统,仅遥测参数就多达7000多个,其中支持对接和载人等功能的4个分系统是我国之前的长期在轨航天器所没有的,并且它还要在两年的设计寿命内执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我国空间站工程落后前苏联、美国40多年。长管室主任刘俊泽深知,如果天宫一号管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后续空间建站的进程。

   “天宫一号飞行时间长、安全要求高,长期管理跟踪密度大、控制余量小,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长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长管室主任刘俊泽说。

   早在任务前,他就带领团队在全面分析历次神舟飞船轨道舱长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天宫一号长管任务特点,从改进和创新工程各系统协同工作模式、轨道保持策略、中继测控资源支持模式、载人交会对接系统定期巡检制度入手,形成了满足任务要求的、具有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特色的目标飞行器长期管理工作模式。最终,他们形成的长管工作模式使这个不足20人的长管团队实现了对天宫一号持续、高效、顺畅、安全、经济的长期管理。

   为了解决天宫一号关键指令多、比对困难,人工发令容易错等问题,长管室副主任徐红兵提出了开发智能化的故障告警软件和遥控发令辅助软件的想法,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天宫一号故障告警系统》和《遥控发令辅助系统》大功告成。

   轨道组组长刘少然牵头开发的《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涵盖定轨精度比对、测控资源申请分配、注入数据生成验证、飞行程序审核、时差比对等功能,将原本由定轨、注入、计划和时统4个岗位才能完成的工作融合,大幅度提高了天宫一号长管轨道控制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近20万行代码的软件,他们仅仅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刘俊泽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宫与神八对接时处于“青春期”,与神九对接时是“壮年期”,与神十对接前,天宫已经是“老年期”,按照最初设计使用寿命,天宫还有4个多月就到达服役期。

   越是接近寿命末期,风险和隐患越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天宫进行24小时的精心呵护。在神舟十号任务前,天宫一号翱翔太空的600多天里,他们完成了15次轨道维持,38次飞行模式转换,10次平台设备巡检,18次有害气体检测等控制工作。

   太空抢险: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出现一个微小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寿命的终结。

   2012年除夕夜,正在长管机房参加天宫一号日常跟踪管理的科技人员,收到了一封关于近期太阳活动的预报:强烈的太阳风暴可能会造成单粒子事件的大幅度增加,引起天宫一号系统复位,甚至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和天宫一号姿态翻滚、丢失。

   刘俊泽迅速组织人员分析讨论,申请测控资源,制定故障预案和对策。

   接下的几天里,长管团队开始了全天候、全弧段不间断跟踪。已经休假回家过春节的邱如金、杨小锋,接到通知后,也都纷纷赶回了北京,时刻准备应对风险。

   最终,太阳风暴“中国龙”向地球袭来后,高能粒子流并没有对天宫一号产生影响,只有日冕物质引起了天宫一号轨道高度的异常衰减,而他们按照前期制定的预案进行了及时处置。

   2013年5月16日凌晨3点多,告警声响起,负责遥测监视的值班员刘俊琦捕捉到告警来源:舱内泄压停止指令发出后没有执行,舱内压力仍在不断下降。

   此时,距离神舟十号发射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抢救工作迅速展开,遥控岗位立刻补发指令停止泄压,遥测及轨道岗位严密监视天宫状态,总体人员准备后续补救措施及补气方案。

   随着一条条指令发向天宫,遥测岗位传来消息:舱压下降停止,泄压阀关闭了。“终于关上阀门了!抢险成功!”紧绷神经的科技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每次我们坐上长管机台,都好像是抱起自己的孩子,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闪失。”长管科技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为了弄清楚遥测参数与航天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任务前,他们组成一个个攻关小组,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有一张细化到小时的计划表。

   那段时间,长管团队很多人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数据和代码,连做梦都在分析参数。

   执著坚守:被遗忘的春夏秋冬

   对于执着坚守的长管团队来说,辉煌的背后是常年超负荷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压力。

   2013年4月,正值神十任务备战关键期,肩负天宫一号长管重任的飞管室主任刘俊泽突然接到岳父身患肺癌的噩耗。当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已是深夜了,看着憔悴的妻子,他充满愧疚和自责。

   两个月后,神十任务圆满成功,飞船返回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的刘俊泽却接到了岳父去世的消息。老人家是在孩子们完成大事、完成任务之后才放心离去的……每当回想起这件事,刘俊泽总会因没能尽孝膝下而心痛。

   2012春节前夕,遥测组工程师李晓敏接到了父母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身体不好,希望她能回家照顾一下,陪父母过个年。然而,就在李晓敏买好火车票的第二天,室里接到了春节期间会有太阳风暴,需要加强天宫一号状态监视的通知。李晓敏二话没说,退掉了火车票。当她把不能回家的消息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啜泣:“闺女啊,你都5年没回家过年了,妈想你!”

   在飞管室的长管机房里,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披星戴月伴嫦娥,夜以继日驭天宫”。这既是长管人自己的励志之语,也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轨道组组长刘少然为了早日完成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把行军床搬进了机房,除了到食堂吃饭外,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查阅资料、撰写文档、集中讨论、开发软件,工作一件一件的完成了,而刘少然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左腋下面长了一个肿瘤。然而,当时室里刚刚接手天宫一号长管任务,各项工作异常繁重。刘少然毅然拒绝了医生立刻手术的建议,就这样,刘少然一直带病坚守岗位,直至天宫一号长管各项工作走向正轨。

   航天城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然而,在三尺长管机台上,他们遗忘了窗外的春夏秋冬,却记住了头顶的璀璨星空;他们远离了家乡的父母妻小,却守护着祖国的太空家园;他们选择了长年的寂寞坚守,却成就了永恒的航天辉煌。(姜宁 祁登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