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网郑州9月26日电(记者李鹏) 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梁村王大娘,最近每晚都要到村里通亮的广场上跳一曲“小苹果”。她爱人梁大爷说,这在65年前没法想象,那时天一擦黑整个村庄就静悄悄了。
如今,全村人不仅告别煤油灯,而且出现了“万瓦户”:梁村500户人家用电器功率超过一万瓦的就超过20家。亮光,照见梁村人“黑白”“明亮”以及“多彩”的生活变迁和记忆。
煤油灯时代的黑白记忆:天一黑,全村都沉静入“睡”
70岁的梁大爷一大早起床。厨房里,王大娘正在用豆浆机制作豆浆,旁边的电磁炉上,蒸锅正“滋滋”冒着热气。这是今年9月,记者在梁村看到的一幕。
曾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完全是一种憧憬。梁大爷说,1951年他上小学时,教室是一个窑洞,上课都要带上煤油灯。而当时全家只有一盏煤油灯,父亲就找来空墨水瓶,做一个简易的小煤油灯。每次,母亲总要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油弄洒了。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东西都定量供应,一家每月只能买一瓶煤油。因为梁大爷上学的缘故,家里的煤油越发紧张。
每个夜晚,梁大爷一家五口人都守着煤油灯的那点亮光,这点光,是温暖,也是希望。
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母亲抓紧时间纳鞋底,父亲捆扎烟叶,姐妹则搓麻绳。只要他的作业一写完,全家人就立即停止干活,上床睡觉。没电的年代,天一黑,全村都沉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
没有电的记忆是黑白的,自打用上电,梁大爷家的生活一下变得丰富:买了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家也从窑洞里搬出来了,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装了空调,还添置了取暖用的“小太阳”……
电灯时代的明亮记忆:全村亮起来,富起来
梁大爷50岁的儿子梁克信带着记者来到梁村的最高处,放眼望去,一行行整齐的电线杆,一排排新盖的小楼房。
电,不仅仅给村里带来光亮,而且让全村富了起来:村里架设了灌溉专用的电线,一些人开始办起小作坊。
梁克信是村里最早去南方打工的能人,村里的第一台录音机、洗衣机和DVD都是他从广州带回来的。1994年,得知国家电力部门要升级改造村里的线路,嗅到商机的他告别广州,回到家乡办起了挂面厂。
“以前,灯泡的光亮因为电压低经常只有一条红丝,办厂是奢望。”梁克信告诉记者,办厂不到一年,他的挂面就从村里卖到了省会郑州。“大约有5年时间,每天晚上,全家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加班加点做挂面。”
在梁克信的带动下,村里的人利用源源不断送来的能源,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采摘以及农家乐项目。率先尝到用电致富甜头的梁栓柱,目前在村里和镇里已有四个企业,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200余个。
“以前村里人一到冬天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现在每天城里人来采购蔬菜的车,一早就排队等在种植基地外面。”梁村刘强子告诉记者,西红柿、茄子等水果蔬菜都按照电动恒温器控制生长,“有了可靠的供电,科技兴农才能落到实处,农民才能收益高、富得快。”
“万瓦户”时代的多彩记忆:村里也能分享外面的精彩
梁大爷今年30岁的孙子梁亚军,大学毕业后,回到梁村小学当教师。他说:“在村里也能分享外面的精彩。”
如今,电像空气一样存在:村里学校有了电气化教室,开通了远程教育,全国的名师资源都能分享给村里的孩子;梁亚军的妻子张佩佩在家开网店,专门经营山里的水果和农副产品,坐在家里就能把农产品卖到全国。
2000瓦功率的电磁炉、2000瓦的“小太阳”、2000瓦的大空调,还有电视、电脑……村里的电工张宏志说,如今500户的梁村,“万瓦户”超过了20家。
翻开张宏志保存了长达十年的电费单据:2007年2月同一变压器台区的农户用电仅为4679千万时,而到2014年,这一数据已近3万多千万时。
国家先后两次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梁村10年内改造了8次变压器。可张宏志说,去年刚改造的变压器今年又因负荷过大不够用了。
尽管电足了,用电量在“打着滚”地增长,梁村人却开始兴起节约用电意识:新电器都是节能产品,家家户户也都换上了节能灯。一些人家的房顶上,还装着新型的太阳能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