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从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到如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从百姓温饱不足,到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物资短缺,到坐上全球货物贸易头把交椅……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百姓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发展生产力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65年前,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弱小。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计划经济构筑了我国工业基本框架,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到1978年,我国GDP增加到3645亿元。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逐步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长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中国经济创造的奇迹令世人瞩目,“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成为我国的一张新“名片”。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由劳动密集型、门类单一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综合性格局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向全球产业链条的中高端前行。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成为跨国资本青睐的理想投资目的地之一。我国利用外资从建国初期的基本空白到改革开放后的迅猛扩张,再到当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我国经济实现有质量的平稳发展注入了动力。
在突如其来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面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沉着应对,率先从危机中实现经济复苏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2013年我国GDP增至568845亿元。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速,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一枝独秀”。
经济新常态下质量并举再上新台阶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符合我国要素供给和能源资源环境现状,符合追赶型经济体高速成长一段时期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所要承受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续写新的经济发展辉煌篇章。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稳增长”举措的推动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我国经济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仍属较高水平。最重要的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参与水平有所提高,工资水平稳步提升,与其他经济体“无就业”的复苏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投资和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的同时,消费一直保持稳定运行态势,消费“短板”正在逐步补足,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发生标志性转变,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刺激消费性需求,推动就业的平稳增长。在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传统产业,产业转型步伐有所加快。
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外贸结构朝向优化的方向稳步前行。当前一般贸易占比超过加工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中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东部地区,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均衡。
高层次利用两个市场勾画发展新蓝图
资本的流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力吸引外资,如今我国对外投资迅猛增长,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更趋平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已逐渐从贸易主导型转向投资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今年8月份对外投资增速再创年度单月新高。
一般来讲,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态势,在这一时期,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助力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有助于我国经济稳中提质。
对外投资的增长,推动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更趋平衡。二者协调性加强,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拓展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加快调整的步伐,也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