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上海376位干部入藏为雪域高原留下“印迹”

中国新闻新华网 2014年08月20日 18:2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网上海8月20日电(记者魏宗凯)“拉脱契(非常感谢)!拉脱契!”年过八旬的原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提起上海的援藏干部,赞不绝口,充满感情。

  白玉兰开了20个花期,格桑花也开了20个花期。“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上海援藏工作的基本思路,如今已结下累累硕果,挂满雪域高原的枝头。

  立誓:“不干事就不要来援藏!”

  “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把我们送上那个舞台。”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说。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创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新方式。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市委从3500多名志愿者中遴选了49名中青年干部,首次赴西藏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时年32岁的徐麟担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领队。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上海的千倍以上。眩晕、呕吐、发烧等各种高原反应,让来自上海的干部见识了高原的艰苦。

  有人开玩笑地说,在西藏躺着也是一种奉献。但上海的援藏干部们却有一个共识:不干事就不要来援藏!

  20年来,历任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先后派出7批共376位上海干部前往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地区及下属江孜、亚东、萨迦、拉孜、定日五县,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6.34亿元,实施项目1216个,帮助当地培训各类人才2.78万人次,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原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说,“他们真是把日喀则当成第二故乡啊!今天我们日喀则各项事业才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其中有上海的无私援助和上海援藏干部们的无私奉献。”

  实效:“20年的发展远远超过前面40年!”

  “日喀则”在藏语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后藏古城。但是,几百年来,一种先天性畸形疾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直困扰着这里的藏族群众。

  西藏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晓东告诉记者,在藏区,由于医疗条件缺乏,很多儿童得不到及时诊治落下终身残疾。今年5月,上海医疗队仅在萨迦、拉孜、定日3个县就筛查出了100多名先髋患儿,并分批次将大龄患儿送往上海接受爱心手术。同时以上海卫生资源为后盾,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首个“先髋诊疗中心”。

  20年来,随着国家和对口援建的投入加大,日喀则的基础设施等大为改观。近年来,日喀则已将70%以上的援助资金投向了民生工程。

  “日喀则这20年的发展远远超过前面40年。”原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群培说。

  心迹:挥洒上海热血发扬“西藏精神”

  沿318国道过岗嘎山时,上海的援藏干部总会停下来,走到一处墓前,点一支烟,祭三杯酒,临走时,献上哈达。这是上海第二批援藏干部邵海云同志的衣冠冢。1998年11月,他把36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援藏干部、定日县旅游局副局长顾春雷说,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就意味着要传承和发扬“西藏精神”,继续奉献我们的青春,挥洒我们的热血和汗水。

  老书记平措清晰地记得,送走第一批上海援藏干部时,日喀则几万人涌上街头。每一位援藏干部的脖子,都挂了几十条哈达,人陷在哈达堆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上海奔布拉(干部)!”——老人、妇女、儿童,尽情呼喊,难舍难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要留下上海成熟的做法和管理经验,留下高效的体制机制,不因人而变。”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告诉记者,现在他将上海先进的信息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成“智慧拉孜”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一下子把拉孜与上海的社区社会管理水平拉到了同一高度。

  “如果说早期援藏是‘输血’,现在援藏则更看重‘造血’。”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领队戴晶斌说,形成“造血”机制,最终实现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些,是我们的心愿,也将是援藏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印迹”!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