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援藏解读中的三个独特性

中国新闻人民网 2014年08月15日 11: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贾立政

  大国均具有多种多样的独特性。中国就是一个充满独特性的国度,其独特性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地缘等多方面多层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是对人类政治文明一个重要的独特贡献;既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有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的激荡与融合,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等等。这些独特性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生动体现,研究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必须深入研究其内在的这些特质。

  独特性无处不在,从独特性入手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总结湖北科学援藏的实践经验、理论价值和普遍推广的政策性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加深对西藏、援藏工作、援藏干部这三个概念所包含的独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认识。只有对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区位特点和各项发展条件深入体认,只有对援藏工作的特殊必要性和重要战略意义深刻理解,只有对援藏干部这个特殊群体的艰辛付出和重要贡献真正体会,进而只有对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理论上熟悉和把握,才能真正认识对口支援西藏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做到思想上自觉,行动上坚定,方式方法上创新。

  西藏独特的地理地缘意义

  地理是天然的政治,地缘是凝固的战略。西藏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其有别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特殊的地缘价值,援藏工作与援藏干部的独特性也因此而派生。理解援藏的特殊意义,需要从认识西藏的独特性入手。相比其他省市自治区,西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民族自治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是“世界屋脊”的主体部分,陆路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潜力巨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

  雪域高原。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2011年,西藏人口300.2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3个人。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必须兼顾数量和质量,统筹和协调处理农业为主的地区、纯牧区、山区、边境等各种复杂因素,这些自然因素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和难度。

  民族宗教。西藏是我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占绝大部分的民族自治地区,其宗教信仰也有其特殊性。由于过去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臣民即是教民,藏传佛教在广大藏族民众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对人们的生活起支配作用。而达赖集团进行的分裂活动,让宗教在他们手中完全成了分裂祖国的政治工具。妥善处理好宗教问题是使西藏民心稳定、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

  历史进程。西藏是中国大陆解放最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最迟的一个省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和运行在所处的发展基础之上,它的适应与变迁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基础薄弱。由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西藏人口居住分散,发展起点低,经济基础和发展规模仍然薄弱。若仅凭自己发展,西藏与内地省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西藏的发展,内生动力与外在支持同样重要。

  西藏天然而独特的地理地缘,决定了西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而要求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口援藏工作的特殊意义

  由稳定促发展,由发展促稳定,纵观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治藏方略始终一脉相承。在中央对西藏加大投资力度和财政扶持的同时,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亦在不断完善加强。从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序幕,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再到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呈现出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重心不断下移的局面。

  截至2011年5月,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先后选派6批共4742人进藏工作。各对口援藏单位前五批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全国各地援藏资金和项目则由第一批的4.8亿元、564个增加到第五批的40.23亿元、1660个。

  对口援藏工作,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结合,实现西藏经济连续近2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口援藏工作,使西藏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中央的深切关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增强了跟着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决心;对口援藏工作,以恢宏的国家战略、伟大的援藏实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此同时,对口援藏工作,全面深化了西藏与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极大地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全方位联系,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流与融合,强化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版图不可分裂性。通过对口援藏,支援省市与西藏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往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上取长补短,尤其是近几年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把单向援助变为双向共赢,为对口援藏增添了长远、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加快艰苦边远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对口援藏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干部,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另一重大收获。以对口支援为媒介,对口援藏省市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来到雪域高原,在这里,他们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了解西藏、发展西藏,他们又站在青藏高原审视我们的国家,深化了对国情的理解,增强了大局观、全局观。通过这样的交流,为援藏干部提供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援藏干部充分发挥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熟悉市场运作等优势,将自己的发展经验嫁接到受援地,引入现代理念谋划发展模式,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有力推动了西藏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通过全方位锻炼,援藏干部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强,党性观念更加坚定,等等。

  一句话,对口援藏工作作为中央西藏工作整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了西藏经济、增进了民族团结、坚定了信心决心、彰显了多项优势、锤炼了干部队伍,有着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援藏干部群体的独特性

  十多年来,作为对口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援藏逐渐制度化与规范化,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在藏援藏干部由最初的600多人增加到目前第六批的995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派数量由第一批的30人增加到第六批的200多人。内地党政干部在西藏工作主要经历了1951年至1978年的“进藏建藏”;1979年至1993年的“轮换进藏”;1994年至今的“定期轮换援藏”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大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优化了西藏干部队伍结构,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为确保西藏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党没有特殊干部,参加对口援藏的干部同样也不例外。无论是地位、权利、待遇、生活,援藏干部无任何特殊之处。我们之所以说援藏干部是中国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主要是因为与一般常态化岗位上的干部比,他们确实有着许多客观上的不同。

  环境条件的不同。西藏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大气压力在570-780毫巴之间,含氧量只有内陆地区的50%左右,缺氧引起的头痛、失眠、脱发、呼吸及脉搏加快、红细胞增多、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每一天都在考验着援藏干部们。到了高原,援藏干部需要迈过的第一关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援藏干部用六个变化概括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头发白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视力降了、记忆力滑坡了、药吃多了。他们有的要带着“氧气瓶”坚持工作,有的被藏独分裂势力出几十万“买项上人头”,有的可能仅患上一个平常的感冒就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失去宝贵生命。如果说生理上的考验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那么由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工作压力、生存环境和思乡的牵挂等,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对于每一位援藏干部来说甚至更难逾越。特殊的工作环境是援藏干部区别于内地干部的最直接的反映;援藏干部付出的是身体、家庭甚至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代价,他们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流血又流汗,其贡献是数字和政绩难以衡量的。

  使命任务的不同。了解援藏干部的独特性,要深刻认识援藏工作与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常态下工作的不同。与内地省份相比,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同时还存在与达赖集团的尖锐斗争,这种差异性决定了西藏与内地在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西藏在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目标及发展途径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对口援藏工作在方式、路径及实现目标等方面与内地一般工作相区别。

  作为中央治藏方略的具体执行者,要领会中央相关政策调整对西藏全局的重大意义,唯一之途就是要读懂西藏,尽快完成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换,这是援藏干部在藏扎根必须解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完成比在内地工作更考验人、磨砺人。学习、充电、调研等等,成为了他们在藏的重要“功课”。在反分裂斗争的一线,他们身上肩负着特殊的政治使命,不仅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更需保稳定。他们“用先进理念做援藏”、“尊重历史着眼未来”等思考及实践成为破解援藏周期性难题的法宝,丰富着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建立。这一群体对于国家对西藏未来援藏动力的把握及援藏思路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定位的不同。援藏干部不仅要当好援藏使者、更要当好人民公仆。如湖北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胡中海认为,在藏族人民看来,援藏干部、在藏干部,代表的是党中央的形象,维护的是国家的尊严,与对口支援的具体地区无关。为了能尽快融入藏族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树立良好的援藏干部形象,援藏干部要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当“主人”而不当“客人”; “特别”而不搞“特殊”;当“学生”而不当“先生”;当“运动员”而不当“裁判员”;当“公仆”而不当“老爷”。

  在西藏工作是需要一些精神的,西藏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但这更能考验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西藏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但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这些援藏干部。“延安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刚毅精神”……,援藏干部把一个个“地标性”的精神融入到西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西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也练就了坚强、乐观、积极、奋进的独特的援藏干部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他们结束援藏,回归内地工作后,也为这群援藏人的执政理念、工作方式,打上了更为独特的“标签”: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

  工作重心的不同。时代在变,援藏干部发挥作用的方式及重心也同样发生着深刻变化。早期援藏干部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看病的问题、生存的问题。而新时期的干部则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和稳定的问题。早期援藏干部的工作重心是让藏族同胞接受内地来的汉族同志,而新时期的援藏干部不仅要让他们接受,更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不同的时代背景,西藏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要求每一批援藏干部都得深刻把握西藏发展特殊性,不断地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及重心,适应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

  自1994年对口援藏以来,各对口支援单位和广大援藏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干部援藏、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断加大援藏力度、丰富援藏内涵、调整援藏重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援藏工作,一轮轮援藏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股股活力,雪域高原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上述独特性具有根本性,是援藏工作最大的实际,援藏工作必须从独特性这一实际出发;独特性具有决定性,左右这些工作展开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必须掌握这些特点;独特性具有战略性,我们的思考判断和政策选择,必须对这些独特性历史全面地把握。三个概念所包含的独特性是我们了解西藏、认识西藏,开展援藏工作、支持援藏工作,理解援藏干部、关心援藏干部的基础。

  湖北科学援藏工作,之所以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受到受援地山南地区的充分肯定,要归功于其提出“科学援藏、可持续援藏、效率援藏、健康援藏”的新理念,形成了“政府援藏为主、社会援藏为辅、企业参与开发”援藏新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自觉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援藏工作中,深刻认识和客观把握援藏工作中的许多独特性,不仅认识西藏的独特性,更深入研究和把握山南的独特性;不仅认识藏区经济社会工作的独特性,更深入理解民族宗教工作的独特性。在理解和认识独特性的基础上,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体工作方法和整体解决方案,逐渐从具体工作的指引意义上升为援藏工作的方法论意义,形成了值得全国借鉴的“武汉模式”、“湖北模式”。

  (作者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责编/艾芸 张潇爽 美编/石玉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