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心之大,才是人之大;心之自由,才是生命之大自由。
所以,庄子虽然把他的生活状况自比为在泥里曳尾涂中的龟,却把他的内心状态自命为鹓鶵之凤,高飞于空、不染纤尘;虽然庄子度日时的家境贫困要不得已去借粮,但他在酣睡中却能潇洒做一个名垂千古的美丽一梦,梦到自己变为蝴蝶翩翩而飞。甚至,“庄周梦蝶”的自由洒脱,使他在醒来后不知梦里梦外、孰真孰假,不知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种奇妙的精神体验,是因为他的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出神入化之境。
庄子能以一具受现实艰难拘束的身躯,放飞起一颗自由快乐洒脱的智慧心。他这种身心状况的反差,也很像是儒家学派里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的行为,孔子曾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是在内心和精神的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着自由的灵魂、都同样构建着独立的人格,都可以因为心的独立自由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成功还是失意、不管腾达还是穷困,他们能够不以客观好坏为枷锁,靠自我主观撑起蔚蓝的天。
不自由的心,在鸟语花香中也能画地为牢;而人生任何形式的牢笼,却都锁不住一颗真正自由强大的心。
(二)生命自由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影响极大的两大学术流派,他们的观点和表现看起来往往是对立的,比如:
儒家主张入世,道家注重出世;儒家呼吁积极有为,道家喜好清静无为;儒家重视集体利益,道家推崇个体精神;儒家从家庭走向社会,道家从社会回归自然;儒家努力兼济天下,道家追求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