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全民参与打造开放环境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论坛观点聚焦之四

中国新闻贵阳日报 2014年07月11日 16: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生态文明进程中环境责任教育及未来领袖培养论坛现场。孙鲁荣 摄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现场。 孙鲁荣 摄

  女性绿色领导力论坛现场。 张志红 摄

  贵阳志愿者向在座嘉宾、参会人员赠送手帕,宣传环保理念。  孙琳 摄

  ■题记

  “高校与企业应打造互动平台,以开放的姿态,共同推动环境责任教育发展”;

  “青年们应在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需要尽快搭建探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自然保护发展的多元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昨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进程中环境责任教育及未来领袖培养”、“青年先锋”、“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等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发动全民参与打造更为开放的合作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家园”畅所欲言,分享新经验、探讨新思路。

  “生态文明进程中环境责任教育及未来领袖培养”论坛——

  打造开放互动平台

  促进环境责任教育

  “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可融入国外环境责任教育的相关元素”,“高校在组织环境可持续发展学习时,应引入相关专家来学校教学”……7月10日,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环境责任教育及未来领袖培养”论坛上,现场嘉宾通过讨论,普遍认为高校与企业应打造互动平台,以开放的姿态,共同推动环境责任教育发展。

  当天的论坛,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学界等各界的领导者及专家们通过分享国际经验和优秀实践,就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领导力的培养展开对话和研讨,一致希望高校与企业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编写教材及案例、课程开发等方式,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贡献力量。

  “我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事过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在商业界和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发现企业在聘用新进人员时,会考虑毕业生是否具备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知识,而且很多高校(商学院)已将可持续发展知识放进必修课,在校学生都需要认识到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美国阿斯彭研究中国推广负责人、密歇根大学厄博研究所前执行主任瑞克·白说。

  瑞克·白认为,一般来说,高校学生会以自己毕业时可以进入大企业或工作后获得收入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此时,高校应展示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对学生的益处。同时,他认为,在国外很多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会就环境教育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展开讨论或培训,在中国,企业与高校就环境责任教育联系的例子越来越多,但还需要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首席代表、联合国负责任管理教育原则秘书处高级顾问刘萌也认为,企业对推动环境责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接受具备环境责任教育知识的学生去企业应聘或实习,高校在校学生会组织推广企业重视环保的理念。同时,第三方组织也会提供相应平台,进一步促进企业、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

  “在我对全球部分商学院学员对环境责任教育的态度问题进行调查后发现,91%的学员认为学校应该引进国外环境方面的相关专家来开展讲座,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环境责任教育方面的知识。”刘萌说。她认为,在高校组织学生就环境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入相关专家来学校教学,学校可以建立环境责任教育俱乐部,学生参与其中,提供意见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以贝迩项目(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美国著名大学商学院参与并得到众多跨国公司支持的国际环境教育项目)为例,阐述培养环境责任领袖的重要性。该项目将企业与高校联系起来,培养出有志于环境创业的高校学生精英,这些精英为企业、为工厂拓展技术,这成为环境责任教育的生动实践。他补充说:“在国内,高校或商学院还存在可持续发展教学方面的死角,与市场不符合,这需要我们通过交流学习,开启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张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中华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各项建设之中。”昨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生态文明需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自然界的环境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在工业技术发达、物欲享受至上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南开大学教授乔清举,美国耶鲁大学UECM在中国的合作研究首席科学家、美国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耶鲁)研究院主席宋雅杰等与会嘉宾表示,要下定决心,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扬弃,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要千方百计地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中,让消耗更少产出更多,让发展又好又快持续不断,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把中国建成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嘉宾们分析,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人类要依赖天、地所提供的养分才能生存,因此人类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天道,并由此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要顺理而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妄为。

  嘉宾们呼吁,要建立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要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和谐世界”。中华文明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本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好顺应了这个要求。因此,我们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用科学发展观来彻底转变过时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本报记者 帅弋

  “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

  快速发展需要中华文化 生态文明需要根本变革

  “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梦”论坛——

  搭建多元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经验,我国需要尽快搭建探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自然保护发展的多元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说。

  昨日下午,由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林业厅、世界自然基金会、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承办的“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梦”论坛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上,来自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环境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机构等多家国际大型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代表介绍了各自国家和机构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并与我国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生态企业等方面的嘉宾围绕自然保护、生态安全、美丽中国梦三大主题,共同研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事业的创新发展理念、战略、路径和政策建议。

  论坛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在论坛上谈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搭建多元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可以使我们多方面受益。首先,中国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环境监管制度,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广泛而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着很大的意义。其次,国际化的交流还有助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关前沿科技支撑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何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何进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成果,值得我们交流借鉴。此外发达国家很多自然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芬兰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欧洲林地资源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的国家,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一个独立性的非政府机构,在中国已经展开了100多个项目,他们在生物多样性、再生资源利用,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这些国家或机构的理念和方法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坛还发布了“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人才培养国家标准”、“贵州省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果”、《水与发展蓝皮书:中国水风险评估报告》等一系列自然保护教育科技和管理成果。 本报记者 艾冰

  昨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举办的“女性绿色领导力”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杰出女性代表就“女性绿色领导力”话题进行了讨论。她们认为,女性的绿色领导力体现在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各个层面,所以应该抱着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女性的领导力。

  “全球化时代,每个企业不可能封闭地关注自身利益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必须与社会更加开放地相互交融。在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看企业的盈利效益如何,也包含企业在可持续性发展、在关注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等各个方面都是否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认为,这是目前绿色领导力备受关注的一个现实背景。令她感触更深的发现是:如今,她频频参与着绿色领域一些重要的行动与会谈,正是在这里,她看到了远远多于男性的女性风采。

  “在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环保意识、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强的时候,沟通变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技能。企业要跟各个利益相关方好好沟通,这需要很高的情商,女性有天生的优势,比较善于细致的沟通。此外,女性更感性,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相比男性,女性更加难以接受环境对下一代造成的伤害。在绿色领域,女性的参与与领导力往往会发挥很强的作用。” 何振红表示。

  中国银河证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各方面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很多家庭中,女性已经取得了绝对或相对的领导地位。但目前在高层管理者中女性的比例之所以较低,更多的是因为女性信心不足或者社会压力,而不是因为女性在实际能力程度上与男性有多大差距。因此,只有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是提高自信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

  本报记者 常青

  “女性绿色领导力”论坛 ——

  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女性领导力

  “青年先锋”论坛——

  以更开放的态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7月10日上午,作为生态文明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中唯一一个以青年为主题的分论坛——青年先锋论坛,在“志愿服务与社会秩序共建”这一主题下,各地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工作实践经历和专业视角畅谈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青年的影响。

  论坛上,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志愿服务是从善的代名词,是衡量社会进步与落后的天平,也是彰显人的精神追求的风向标,更是推动人类发展前进的无穷力量。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对于郑强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很认同。于丹说,我们的社会秩序要有根,而青年的道德修为就是建立起社会秩序的根,志愿服务则是提升青年道德修为的很好载体。青年们应在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

  “志愿服务在中国发展很快”,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官员陈忻瑷谈到,随着近年来中国的进一步开放,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务方向发展,志愿服务成为了大家都积极参与的活动。陈忻瑷回忆,33年前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刚进入中国时,组织里的志愿者都是来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而2014年,我们在中国的25个联合国志愿人员都是中国人,所以可以看到在过去30年里中国公众对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态度发生了多大变化。

  作为全国最有名的一位志愿者,徐本禹告诉大家,“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到了志愿服务中。因为志愿服务是一种青春的时尚,是一种美的追求。我其实长得很丑,但因为我参加了志愿服务,所有的人看到的我就不再是我不起眼的五官,而是我美丽的心灵。”

  本报记者 衣琼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