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60年前,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项原则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来北京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伴随新中国外交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双边建交法律文件中,均有五项原则的身影。中国不仅是五项原则的倡导者,更是五项原则的践行者,也是五项原则的受益者。没有五项原则,可能就难有中国外交之今天。
五项原则应运而生,很快演变为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广大亚非拉国家既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同原殖民国家的关系。同样,新中国亟须处理好同周边国家以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又亟待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彼时,世界两大阵营冷战正酣。对于这样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关系,原有的国际法原则和旧有的国际关系实践不足敷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遂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大公约数。这五项原则先后写入1955年的万隆会议最后文件,成为同年不结盟国家会议确立的不结盟运动指导原则,并被纳入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关于各国依照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
五项原则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现实意义。
在五项原则提出5年后,中印关系由于涉藏和边界问题发生大转折,两国甚至在1962年兵戎相见,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显然并未能阻止双方选择通过武力解决彼此分歧。正如任何法律无法自动带来秩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并不必然导致国际和谐。中印关系的波折起伏以及国际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大量实践证明:五项原则得到遵守,国际关系就会变得顺畅、稳定,否则就会出现挫折,甚至发生冲突和战争。同样,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不时地冲击国际关系,新干涉主义动辄模糊人们的视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但五项原则没有过时,依然是能否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试金石。
五项原则与时俱进,仍将是世界通往未来和解决难题的一把钥匙。
五项原则之于国家关系,就像空气与水之于人类生存,同样不可或缺。有国家存在,就有国家间的矛盾、分歧和利益差异存在,就需要妥善解决。兵戎相见或者老死不相往来,都不应成为国家关系的选项。中国近年来提出新安全观,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新的发展。五项原则突出“互”、“共”两字,中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也无不包含这两个字及其精髓。世界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离不开和平共处与积极互动,靠的还是这五项原则。中印缅三国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就是期盼五项原则成为今后世界和平发展的护身符。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