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video
王桂兰到村民家中调解纠纷
“到处蚊蝇绕,家家堆乱草,春天尘土扬,雨后泥中跑。”正二村,一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山村,曾经是北镇市正安镇令人头疼的老大难村。如今,这片土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不仅环境优美,还呈现出人人安心致富、户户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村通油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院墙爬绿,芳草依依。2011年,村集体纯收入达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正二村富了,从一个穷山村一跃成为北镇市“十强村”、锦州市“百强村”。
联结贫穷村和百强村两个端点的是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村支书。王桂兰,朴素的衣着,质朴的笑容,目光中透着一份执拗。面临生命与事业的抉择,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以瘦弱的双肩托举起村民的希望?是什么力量令死神望而却步,让这位羸弱的女性给正二村带来巨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王桂兰挚爱脚下的热土,更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百姓干点实事,再苦再累都心甜。”王桂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奔小康,双手闯出致富路
几乎是伴随着村里的第一声鸡叫,王桂兰早早就起床了,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天还没放亮,看着辽阔的田野,家家户户或明或暗的窗户,在渐渐升起的曙光和炊烟中查看地里作物的长势,她的心里特别踏实。
56岁的王桂兰是土生土长的正安镇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上,从团支部书记做起,当过妇代会主任、村委会主任。1995年6月,她担任原正三村党支部书记。 2003年正二、正三两村合并后,她被选为新的正二村党支部书记。
正二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致富无门。“干部有思路,群众有出路”,要引领群众致富,关键在于找到一条好的门路。正二村的出路在哪里?王桂兰想,要改变正二村的后进村面貌,必须办产业,上项目。她倡导发展税源型工业, 吸引大连市民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北镇市幽州酒业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联系金融机构,争取流动资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完成“旗人”商标注册,促成瓶装白酒在北镇、黑山、阜新、义县等地的顺利销售。目前,该企业年产纯粮型白酒500吨,安置100多人就业,每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成为北镇市新增工业规模企业。王桂兰倡导发展高效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和花生产业,共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1000亩,开发绿色无公害花生3000亩。同时,以“三通、四有、两分离”为标准,开发了5个千头猪场和万只鸡场,全村养猪达到2万头,养鸡10万只。她倡导发展外向型产业。成立了正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全村富余劳力开展了豆芽菜生产、建筑、美容美发、保安、家政、农机修理等六大专业培训,同省内外大型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就业对接服务,使村里的劳动力逐步向城里转移,占劳动力总数的73%,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个地级市。她倡导发展商贸产业。充分利用北阜公路、大高线从村里通过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农资、饲料、餐饮、修理、美发、中介等个体私营经济,依托镇区优势搞开发优势、借助市场优势搞开发,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50户,每年三产创收2000万元。目前,全村共有60多户在城里购买了楼房,170多户购置了汽车,18户建起了小楼,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手机入户率实现100%,70%的农户安装了宽带。
新的正二村,在王桂兰带领村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进程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爱百姓,竭尽所能解民忧
18年来,王桂兰心中装着百姓,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村836户人家,谁家有急事、难事,她都主动帮助解决。她自己购买微机建立了村情民意调查数据库,她还经常进屯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通过下访找问题、寻对策,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为改善正二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她多次同上级领导进京赴省,2006年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2008年争取省专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把贫瘠的土地改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正二村水源匮乏,一到5月份各家各户的水井就没水吃。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桂兰千方百计从省水利厅争取专项资金,发动党员干部献工献劳,终于安装上了自来水,使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纯净水。前些年,正二村交通条件很差,道路坑洼不平,排水不畅,不仅影响百姓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经济发展。2000年春,王桂兰带头扒掉亲属家的住房,为村民开通了一条300多米的街道;2005年又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建村内油路,彻底改变了全村交通落后面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难题,王桂兰狠抓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植绿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使全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合理搭配、错落有致,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环境,正二村如今成为“省级环境优美村”;王桂兰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为村民修建沼气池260个、环保厕所54座。王桂兰关注弱势群体,先后让7户残疾人迁入新居。村民关宝合、李义海种植葡萄缺少资金,王桂兰先后借给他们6000元;村民宋世海的女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王桂兰得知后帮她交了学费,并资助她一直读完初中。困难户肖云离异后,与80多岁的老父一起生活,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王桂兰一直把这家人放在心上。2008年,肖云突发心梗离世,没钱料理后事,王桂兰拿出300元给他买了装老衣服。一个月后,肖云的父亲又去世了,又是王桂兰拿出500元给老人办了丧事。
铸党魂,奉献大爱写春秋
1998年8月,一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夏天。
一纸诊断书犹如一道炸雷,把王桂兰击得天旋地转。她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这种病,一般的方法是做骨髓移植。而在近亲中提取骨髓,需要30万元治疗费。对王桂兰来说,这不啻为天文数字。得知消息,前来探望她的领导、亲属、群众,以及许多部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4个弟弟也愿意为她捐献骨髓。
生命的诱惑无人可以抗拒。王桂兰也不例外,但一个念头却牢牢地占据着她的心头:30万元是多少人为之奋斗的血汗啊,只要有一线药物治疗的希望,我也不做骨髓移植。
王桂兰的想法感动了专家和医生,他们为王桂兰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王桂兰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在医院的病床上,王桂兰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我要做天上的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无愧无悔,因为我没给任何人留下欠条。”
一个随时可能遭受死神威胁的弱女子,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所思所想却是怎样才能不亏欠他人。因为在她的心中,承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在她的血管中,流淌的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