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李天福:心底无私天地宽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16: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李天福,男,汉族,1956年7月生,中共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张庆乡党委办主任、企业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现任张庆乡党委委员、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参加工作38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将大半生交给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无疆大爱,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他事业如山,使疾重难返的信访乡镇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跨域

  由于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频繁落地、榆次城区西扩,土地流转、占地补偿、干群矛盾等诸多问题不断发酵、集中暴发,张庆被推到信访稳定的风口浪尖。

  尤其是工业园区驻地南谷村,干群关系紧张、两委班子瘫痪、集体上访频发。2004年,他主动请缨兼任支部书记。为尽快了解村情,找准矛盾症结,他用半年时间访遍全村300多户,以公道促调解,以真情换理解,以行动赢民心,化解了一个个盘根错节的矛盾。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突发心脏病,速效救心丸成为随身必备品。他用自己的健康换来了南谷的和谐稳定。

  2010年前,张庆乡有3名法轮功练习者,有个姓周的妇女陷得最深,不仅自己练习,而且经常散发传单。亲朋好友多次做工作都没有效果。老李打听到她的妹妹曾是自己的学生,就找到她妹妹做姐姐的工作,结果遭到姐姐的指责谩骂。2009年初,周某因外出散发传单,被处以一年劳教。2010年周某被释放后,老李用亲情感化陈以利弊:母亲离逝,因为劳教不能送终,此为不孝;儿子在大学入党,外调证明材料中她有参与邪教的劣迹,此为不慈。儿子哭着跪求母亲,周某的防线终于被打破了。中秋节,老李和村干部给她家送去了米、面、油、锅灶等生活必备品。一次回访中,正好下大雨,周某院子里积水2尺深,他又带病和村干部冒雨安了水泵,抽走积水。周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写下了悔过书。张庆最后一个法轮功痴迷者重获新生,张庆乡也从此成为无邪教乡镇。

  2011年冬,在顶着寒风,在从南营王春爱家做完第八次家访回单位的路上,已是后半夜,他突然瘫软地顺着墙根坐下来,被同行的南营支部书记李三俊送往医院。经查是突发胃出血,从此,他的身上又多带了一味药。

  他工作了38年,包了38年村,张庆的沟沟坎坎、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出众的救火本领凭的是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凭的是笔耕不辍、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凭的是对法律、政策的准确把握,凭的是对村情民意的了如指掌,凭的是一颗诚心、耐心和爱心。在他的枕边一边整整齐齐地放着40多本涉农法律书籍,30多本学习笔记,10多本工作体会,一边放着他参加工作以来的40多个荣誉证书。也正因为如此,他走上纪检工作岗位是榆次区纪检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是他能在短时间内,化压力为动力,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2008年,他以52岁的羸弱身躯扛起了集信访、综治、司法、纪检、便民“五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创新方式着力预防,夜以继日入户下乡,利用调解、听证、仲裁等手段,先后成功化解了弓村、王郝、南营、小张义等村缠访多年的土地纠纷案200多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张庆便民服务中心成为榆次区政务工作的一面旗帜,成为市级先进典型,“有事找老李”也成为乡村干部群众的共识。

  他信念如磐,用动真碰硬的雷利作风铸就了清风正气的铮铮铁骨

  纪检工作执行的是党纪,面对的是人情。但他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天下”。2012年7月,他配合市区纪委“带案下访”查办张庆乡某村案件。该村原任支书在位28年,家族势力大,关系网复杂。任职期间,与驻村企业土地手续不完善,承租关系不明确,财务秩序不明晰,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但许多干部迫于其势力,不愿查、不敢查。而老李却主动包村住村,对全村160多户村民开展地毯式调查。并置威逼利诱于不顾,仅用半月时间就突破了案情的关键部分。最终,将所有涉案违纪人员给予处理。

  他担任纪检副书记四年,没有因为亲朋故旧徇过私情,谋过私利,总能克服畏难情绪,秉公办事。不知有多少身边人因为一个处分与他形同陌路,但他依然坚守宗旨,绝不拿原则作交易。

  他俯身如牛,装百姓冷暖的赤子情怀书写了温情款款的人间大爱

  作为农民的儿子,李天福深知农村之艰、农民之苦——这块融入亲情、热情的土地也是年过半百他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焕发旺盛的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在工作实践中,特别在市区纪委“百村千户大调研”工作中,“五加二”“白加黑”跑遍了全乡21个村108户困难家庭,以一颗善良纯朴的心,争分夺秒地跑着为群众服务。

  1998年他在全乡最穷的弓村下乡,虽然乡政府号召建温室,但由于有的不敢搞,有的不会搞,有的没钱搞,村民对这一新生事物一直处于观望。李天福从妻子长年卧床、儿子刚刚结婚、全村最穷的张田马家突破,用自己工资抵押贷款2万元,建棚、拉粪,第一年纯收入就达到3万。村看村、户看户,在老李和乡亲们共斗酷暑战三夏,同斗严寒战三九脱了几层皮,受了几次伤。三年后,郝演路上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成为张庆生态农业的展示窗口,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

  马村军属遗孀赵二娃一人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6岁,小的3岁,生计艰难。老李了解情况后,自费为其买了几头仔猪,为她和她大女儿安排了工作。年终,赵二娃领着四个孩子,带着二斤猪肉专程看老李,深情致谢倒头便跪;

  2008年,小张义的崔老太太向村委追要税改前退给集体的土地。由于多次流转,牵扯太广,不好解决,老人便成了赴省、赴市“老访户”。老李打听到老人有个干农经、懂政策的表妹闫某正住院后,专程携礼进城、到家多次探望。闫某深为感动,专门回村做工作,干群关系得以缓和。此后,他组织土地、农经、村集体就此问题协调补偿,老太太再未上访;

  2009年,在市纪委组织开展的“三保一优”大检查中,老李发现一户五保户去了三次都没人开门。最后得知老人已经去世后,他到坟头祭拜,发现棺木仅是草草掩埋,大水浇过被冲出地表。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促使他悄悄组织调查,结果发现是因为村主干为一己私利,克扣五保户补助,仅用旧木箱掩埋了事。他果断追回了不法占有款项,处理了涉事干部,重新安葬了老人。

  老李就是这样,不嫌群众的事小,不嫌群众的事烦,群众的事只要他知道了就是自己的事。他做群众工作的体会是:老百姓怀着十二分的愤怒和不满提出诉求时,多替他们消消气;老百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多替他们出出头;老百姓遇到实际困难时,多替他们尽尽力。这对干部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带来的是长时间的温暖和一辈子的感激。

  他恬淡如菊,以抛家舍业的自我牺牲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本色

  李天福同志38年如一日,一年365天有300天住在机关忘我工作,他没有陪老伴逛过商场,没有见证过女儿的成长,已近退休仍然是个科员,但从未抱怨。

  “无名无利无悔意,有情有意有村民。”这是他的人生座标。在许多人看来,基层干部权小升职慢、利少责任多。在他任企业办主任时,民营企业从50个增加到80个,张庆乡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大乡向工业强乡的跨越,但他却从没在企业兼过一份职,从没向村里伸过一次手,他唯一的收入就是从58块涨到2000多块的工资。与他同龄的干部一部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下海经商,已是身家千万,一部分几经沉浮,成为大干部,而他却默默坚守在基层几十年,不图任何回报。

  2011年6月,他的妻子患上了严重股骨头坏死,住院手术治疗。照顾妻子两天后,妻子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哽咽着说:“天福,这么多年了,你终于能在身边照护我了,我恨不得多生几场病,让你多陪上几天。可又怕耽误了你的工作……”妻子住院的日子,成了结婚以来两人在一起最长的日子。

  38年的寒来暑往,他不知道送过多少书记乡长,迎来了多少同事朋友,但他从没有想过要离开。他有曾经有城里工作、升职的机会,但是他牢记领导说过的:“你是张庆人,情况最熟悉,乡里离不开你。”群众说过的:“你是张庆人,办事最公道,我们信任你。”他把组织的认可,群众的信任,作为此生最可宝贵的财富,凭着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士的挚爱,他38年如一日,宁为路基,甘为人梯。也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和骄人业绩,他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榆次区首届十大新闻人物、榆次区“十佳先进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38年的专注和极致演绎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祖训,使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不平凡的伟大;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