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拐杖法官”周峥俜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16: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舟山网|大海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拄着拐杖去办案

  周峥俜事迹简介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有一种感动叫平凡,有一种平凡叫坚守。周峥俜,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名字,从平凡中走来的他却因为生命中的坚守成了我们心目中的榜样,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榜样,人们感动于他们平凡中的坚守,也感悟于他坚守下的伟大!

  在大小岛屿星罗棋布的群岛新区舟山,虾峙只是其中一个陆域面积仅为22平方公里,3万人口的偏僻小岛。从舟山本岛到虾峙岛,约有一个小时的水路。遇到大风大雾天气影响,常常会发生延误。就是在这样一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小岛上,工作着我们的“拐杖法官” 周峥俜。他是普陀法院虾峙法庭的一名审判员,1985年到法院工作,坚守海岛基层法庭27年。 1999年因股骨头坏死致残,仍坚持拄着拐杖办案,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拐杖法官”,年轻干警则称他为“老周伯”。

  周峥俜是虾峙法庭正式挂牌对外工作后的第一任庭长。虾峙法庭初建于1985年8月,旧址在临街的两间房子,一间办公、一间作寝室。那时全庭上下只有两个人。条件异常艰苦,不仅要办案,还要自己挑水,做饭。法庭初期案多人少,他经常加班加点。早上不到上班时间,他就开始起草法律文书或做庭审准备;晚上吃好饭继续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十二小时。

  老周伯的老家在虾峙岛对面的一个小岛,名叫湖泥。他的妻子原是湖泥乡里的会计,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同事们戏称之“牛郎织女”。虽然常常记挂着父母妻女,但为了工作,他很少回家。

  虾峙岛早年交通极为不便。渔民的房子依山而建,大多建于半山腰,有的还在山顶上。当时出门办案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翻山越岭,走街穿巷,全凭一双脚。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也不知脚底起了多少的水泡。“走马塘、大双山、小双山、湖泥、东白莲、西白莲……”。他的足迹遍布虾峙岛的角角落落。有一回,老周伯和书记员从外面办案回来,已是晚上六点多,天色已黑,到法庭还有七公里崎岖的山路,本可以在朋友家留宿,但一想到第二天还有一大堆工作,他们连夜赶路。走在狭窄的山路上,靠着一盏手电筒发出的微光,跌跌撞撞。一边是黑簇簇的高山,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山崖,稍不留神便会跌落山崖。晚上九点多,他们才回到法庭。“风餐露宿,星夜赶路”是老周伯外出办案的最好写照。

  1990年,周峥俜办案超百起,成为舟山法院历史上办案超百件的第一人,而当年一位法官全年的办案指标只有三十余件。艰辛的付出固然必不可少,然而科学的工作方式同样重要。多年来,周峥俜不断摸索基层海岛法庭工作的规律,根据渔季或大风天气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利用渔民返航的机会安排相关案件进行审理。老周伯成绩突出,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并被记“个人三等功”。在他的促进帮助下,虾峙法庭也先后获得了省级五好法庭、省级青年文明号、舟山市十佳基层政法单位、集体三等功等荣誉。

  荣誉的背后倾注了老周伯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因为长期艰苦而没有规律的工作,老周伯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他偷偷将病假条揣在怀里,只从镇卫生院配来些药放在案头。曾和他共事的洪舟法官回忆道:有天开庭时,老周伯的胃突然绞痛起来。但他没有吭声,悄悄地去洗手间里呕吐片刻,又回来端坐在法官席上继续审理案件,谁也没告诉。后来清洁工说起去打扫时发现里面被吐了一地,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90年代初,老周伯患上了严重的痛风,每当发作,脚板肿得像馒头一样。同事们都劝他到大医院看看,他总是摆摆手。法庭人少案多,他放不下手头这么多的案件,只是在虾峙镇卫生院简单治疗。由于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落后,对他长期使用激素,在他的身体埋下了严重隐患。1997年4月,远赴安徽强制执行的前几天,他已感到双腿股骨胀痛,但他仍撑着坚持。连日的奔波劳累,使他一回来就倒下了。没过几天,竟站不起来了。这才不得不到大医院去,经诊断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这一天,他才满四十周岁又八个月。给他检查的医生痛心地说:“你怎么不早点来好一点的医院看呢?这么年轻就留下残疾实在是太遗憾了。”

  因病情严重,老周伯到上海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医生说需要休息三个疗程九个月,并告诫他千万不能走路,要静养。休息了四个多月后,他开始待不住了,和妻子说:“快过年了,有几件案子,我得去办结一下。”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被人抬回来了:他的腿病又发作了。去上海复查,医生再次告诫他千万不能走路,但他趁着妻子到本岛开会,偷偷地去法庭上了四五天班。当妻子回到家,他又被人抬回来了。妻子心疼他的腿,又理解他急于上班的心,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老周伯的一位同事去探望老周,他刚从上海动手术回来,躺在家里,第一句话就问:“我手头的那几件案子怎么样了?”闻者无不动容。

  是的,一个正值壮年的法官,重病之后还不知自己能否再自由地行走,但他所关心的不是自己个人的生活和将来,而是他手头的案子,这如何不令人动容,不叫人感动?经过休养,1998年6月8日,老周伯终于可以正式到法庭上班了。他说,这是他生病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但是,他从此要拄着拐杖上班了,成了“拐杖法官”。即便如此,他的办案量也都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

  有这样一个案子,黄石村两户人家因债务纠纷打架,其中一人被殴伤,诉至法庭。因虾峙地方小,小地方的人更讲人情,证人们都不愿意出庭作证,怕得罪人。老周伯便架着双拐一步一步艰难地上到了位于半山腰的黄石村,去做证人的工作。通向黄石村的山路很难走,陡峭的阶梯,嶙峋的山石,虽比不上泰山十八盘那样艰险,但对于腿脚好好的人来说,攀上去也实属不易,更何况架着双拐已五十来岁的老周伯。看着老周伯架着双拐来来回回,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证人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作证。

  陪审员胡跃波清楚地记得,在审理原告邬某诉被告陈某离婚纠纷一案中,由于陈某有外遇,邬某执意要离婚。老周伯多次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希望双方多体谅彼此,多为家庭考虑。说到激动处,老周伯一手撑着拐杖,“忽”地站了起来,汗珠爬满了他的额头。想到周法官多日来奔波劳碌,两人沉默了。离开法院的时候,他们说:“就是看着这位法官撑着拐杖,这么苦地做工作,我们也不离婚了。”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凭着丰富的办案经验,一个个看似复杂的案子,在老周伯的调解下顺利解决。拐杖法官的名气家喻户晓,老周伯成了海岛百姓的贴心人。

  考虑到老周伯行动不便,院里曾想调他来院机关从事后勤工作。但是他说:“我晓得院里为我好。但我现在还能办几件案子,就让我留在法庭吧,实在办不了案子了,就是让我替庭里管管家也好。”是啊,老周伯确实把虾峙,把虾峙法庭当成了自己的家。他深爱着脚下的这块土地,深爱着眼前的这片大海,深爱着身边的这方人民。

  10多年前置换的人工股骨头使用年限将至,老周伯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如以往了,但他仍坚持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办理一些需要较高调解技巧的的赡养案件等。他坚持每天坐班,负责信访接待,并参加案件合议庭评议。礼拜天、节假日他都会来法庭看看,下雨天也会来,看看门窗关了没有,二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如今他的女儿留在舟山本岛工作,并买了房子。女儿多次劝说父亲来家长住,老周伯的工龄已满38年,按说早就可以到本岛去安享天年了。可是老周伯说:“我今年56,要干到60岁,在一天干一天。我的家在这里,法庭也在这里,我不走!”

  老周伯经常和年轻同志谈起法庭的历史,自己的经历。想起自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青春岁月,老周伯总有说不完的话。一位已在虾峙法庭工作了三年的年轻法官说:“刚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很偏很苦,情绪上也比较低落。后来听了老周伯的故事,才知道我们刚来几年,这又哪里叫苦?我们应该学习老周伯,在法庭好好干下去。”

  老周伯喜欢虾峙山上扎根岩畔凭海临风的青松,以松自喻自勉,并给我看了他写的诗“几回霜雪缠鬓斑,五十波涛压肢重。曾为崖畔独枝松,卓然傲视大海东。”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染鬓的中年,风雪兼程,一路走来。他见证了海岛基层法庭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可喜巨变。尽管两鬓斑白,身影憔悴,唯一不变的,是基层法官扎根海岛服务为民的赤子情怀。正如他诗中所言“四季一色终不改,点缀寒光更从容。”周峥俜以自己对法律的忠诚,对审判事业的热爱,手持天平,头顶国徽,演绎着维护正义、评判是非的神圣职责!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