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油田妈妈”邵均克:爱是最美的能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14: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中国青年报社工作人员把2007年7月3日头版头条报道邵均克事迹的《中国青年报》,送给邵均克留念

  邵均克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大学生记者介绍华苑公司针织二厂的生产情况

  “油田妈妈”邵均克扶残创业的故事,5年前曾被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以及各地媒体纷纷报道。新闻典型邵均克,有没有被夸大和矫饰?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营员,和“邵妈妈”进行了近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本报特摘编他们的部分作品,以展示大学生记者还原的“邵妈妈”。

  如今,李涛的“标志性动作”是摆出个向日葵般灿烂的笑容,同时竖起两只大拇指——“加油”!

  这个双耳失聪的年轻人来华苑公司工作之前,经常眉头紧锁、一脸忧郁。李涛说,他要感谢邵妈妈,邵妈妈的爱为他加满了油,让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这位邵妈妈,就是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华苑公司针织二厂原厂长邵均克。

  所有的故事都要追溯到10年前,彼时38岁的邵均克还在远离城镇的中原油田第一社区居委会分管就业工作。工作4年来,邵均克每天接待最多的就是那些声泪俱下为残障孩子“求工作”的老石油工人,“与其在办公室里缓解矛盾,不如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办个厂子让残障孩子有个工作!”邵均克暗下决心。

  针织二厂的前身——拖把厂,就在此情此景中创办,最初的厂房是邵均克十几平米的办公室。经过10年的发展,针织二厂的员工由32人扩大到100多人;2012年7月,邵均克出任华苑实业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总经理,此时的邵均克需要照顾五个厂区495名大孩子。

  手套里的爱

  手套是针织二厂的拳头产品。这些大红色、厚实的手套就像输油管一样,把爱的暖流传递到残障工人们的心房

  小芳(化名)萎缩的右腿现在已经有了力气,但她的康复训练不是在康复室,而是在针织二厂的缝纫机上。

  小时候的一次医疗事故导致这个漂亮姑娘左腿失去知觉。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小芳自暴自弃放弃了拄拐,导致她健全的右腿也逐渐萎缩。这以后,小芳更不愿与人交往,毫不犹豫地在青春的心门上挂了把锁。

  为小芳“解锁”的人,正是邵均克。2005年,邵均克“三顾茅庐”,终于把少言寡语、敏感多虑的小芳劝到了针织二厂工作。

  邵均克“故意”安排她在缝纫机上给手套压直线,以便“做康复训练”。

  刚开始,小芳的右脚踩在缝纫机的踏板上,就像踩在一团棉花上,毫无知觉。邵均克鼓励她:“越是这样,你越得练习!没有做不成的事儿!”小芳说,每当“放弃”的念头爬上心头时,自己就会想到邵均克期待的目光。邵均克的目光像燃烧着的希望之火,把小芳放弃的念头“就地歼灭”。

  经过1个多月的练习,小芳完成一只手套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进步到5分钟。更重要的是,她萎缩的右腿在逐渐康复,心情也逐渐开朗。

  看到小芳的进步,邵均克很欣慰:“花儿一样的姑娘,不能让她蔫儿了;她开朗一分,我就开心十分。”

  针织二厂生产的劳保手套要供给中原油田生产一线的石油工人使用,因此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

  “咱们的孩子身体有缺陷,但生产出的产品不能有缺陷。”邵均克安排聋哑孩子和肢体轻微残疾的孩子操作缝纫机,下肢重度残疾的剪布料,智力有问题的翻手套。

  聋哑孩子使用缝纫机基本上都是邵均克手把手教会的,“这些孩子虽然听不见,但都特别聪明,你得多鼓励他们。”邵厂长像母亲一样耐心指点每一位员工。每位员工的一丁点儿进步,都能在邵妈妈心里抹上一层蜜。

  “百宝匣”中的爱

  办公桌就是邵均克的“百宝匣”。生日表、医保卡、工资卡、爱心鞋垫,统统收纳在这个“匣子”里。这个百宝匣又像储油罐,员工们不仅能从中各取所需,有时还会往里加点儿“油”

  今年30岁的王明华,因为智力障碍,还像个大孩子,见到陌生人会露出憨直的笑脸。

  王明华刚入厂那年的生日里,邵均克像为其他员工庆生一样,亲自给王明华煮了个鸡蛋。王明华接到鸡蛋,宽大的五官都乐开了花儿。让邵均克想不到的是,双休日回来,王明华见到邵均克,不好意思地从兜里摸出几块糖来,直往邵均克手里塞;另外还特意留了一块,麻利地剥开,送到邵均克嘴里。

  这件小事就像块烧热的铁,在邵均克心里烙下了个甜蜜的印记,那几块糖,邵均克也舍不得吃,一直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但这个王明华,让邵均克既爱又恨。一提到他的“糗事”,邵均克像街坊阿姨一样,一拍大腿,本来就高亢的嗓门,又抬高了半个声调,“这个孩子,你说他傻?他可有聪明的地方呢!”

  原来,王明华爱乱花钱,每月领过工资没几天,银行卡里的钱就只剩下小数点后几位了。有一次,趁厂子里运货物的空闲儿,王明华就揣着银行卡溜出了厂房,一口气跑到30公里外的市中心超市,“扫荡”一番。

  这可愁坏了他的父母,王明华的母亲特地拜托邵均克替儿子“理财”。

  于是,邵均克“没收”了王明华的工资卡,锁在了自己抽屉里,每周给王明华一些零花钱。失去“财务自由”的王明华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有一天,洋溢着笑脸的王明华让邵均克逮个正着,“背后藏的什么?交出来!”

  王明华略带羞涩地把藏在背后的东西拿了出来——一只大牛蛙。

  哪里来的钱?原来王明华想到了个办法,用身份证把工资卡挂失,重新办一张新卡。这个“歪招”着实把邵均克气坏了,“当时我的手都扬了起来,真想给他一巴掌,但还是放了下来。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谁家的孩子不让人疼呢?”

  邵均克把王明华叫到了办公室,把工资卡往王明华手里一拍,“明华,你这么乱花钱,以后可怎么办?钱也得留个急用啊!”邵妈妈训哭了王明华,自己眼圈也跟着红了。但从那以后,王明华工资卡每月的余额渐渐地多了起来。

  王明华的母亲为了感谢邵均克,每年岁末都会亲手绣双鞋垫送给她。这些鞋垫都珍藏在邵均克办公桌的抽屉里,邵均克会时不时地将鞋垫拿出来端详一番。“平时我连袜子都不穿,哪里用得上鞋垫呢!但这些家长的心意我得收好,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与鞋垫放在一起的,还有邵均克自己的医保卡。针织二厂副厂长苏山洪说:“邵厂长身体好,平时感冒扛一扛就好了,她那医保卡里的钱都花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其实何止医保卡里的钱,针织二厂有将近100位残障员工,大家有个头疼脑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邵均克不仅贴自己医保卡里的钱,还得继续贴工资卡里的钱。

  为了这件事,邵均克的丈夫老刘,没少和妻子吵,最极端的事件就是要和她“AA制”。可结果是,老刘还是离不开妻子,至今还和妻子住在针织二厂18平方米的宿舍里。“谁叫咱有人格魅力呢!”邵均克很自信。

  奖牌上的爱

  从2002年起,华苑公司几乎每年都会被评为“中原石油勘探局扶残助残先进单位”,这些金灿灿的荣誉奖牌,体现着组织的支持与关爱,鼓舞着邵均克,也鼓舞着华苑公司里其他帮残助残的工作人员

  “有困难,找组织。”邵均克是中原油田残联的“常客”。2002年,邵均克创办拖把厂时,开工第一个月就遇到了工资结算难题。因为当时拖把厂建立在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的名下,但社区又不允许办实体企业。

  这下可愁坏了邵均克。

  恰在此时,中原油田残联的干部找到了邵均克,残联从中牵线搭桥,帮助拖把厂并入了中原油田唯一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华苑公司,挂牌为“针织二厂”。

  “组织”还为针织二厂解决了厂房问题。2002年,邵均克的拖把厂,从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搬进了第一社区里闲置的原外国专家招待所。厂房连同小院,共占地39亩。

  如今的针织二厂小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繁花似锦、鸡犬相闻。中院瓜藤缠绕,布满了瓜果梨桃;北院有鱼塘,鱼塘里种着莲藕;南园猪鸭鸡羊慵懒地晒着太阳。因为这个百草园,员工们可以免费吃食堂了。

  每到丰收季节,邵均克都会把新鲜的果蔬送到中原油田一线单位,她说“没有中原油田,就没有华苑公司,更没有针织二厂。”

  李涛骄傲地告诉笔者,他住宿舍是免费的,水电也是免费的。邵均克说,“何止这些,华苑的厂房、每个厂区的康复室、供暖都是免费的。”除此之外,中原油田每个月还按人力成本给每位职工补贴,这项补贴用于缴纳职工的五险一金。在邵均克看来,中原油田对华苑公司最大的帮助是对他们产品的支持,目前“均克牌”手套、拖把、毛巾几乎走进了每一位职工的家。

  中原油田对华苑公司精神上的支持也让华苑人生活在关爱与温馨之间。每年助残日、中秋节,油田的干部都会到华苑公司看望这些特殊的职工,和他们一起联欢。华苑“胖妹组合·印度舞”已声名远扬,这些智障姑娘现在也是油田里的“文艺达人”了。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邵均克 拖把厂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