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马拉拉离开伊丽莎白女王医院
印度勒克瑙的女子“红色军团”在练防身术
潘基文在办公室接见马拉拉
伊莎多拉在写博客
2013年7月1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国家政要,也不是名流大佬,而是一位16岁的女孩——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马拉拉来到联合国》一文中这样介绍马拉拉: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但她也是老师。她要到联合国来,在教育方面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给我们上重要的一课。
马拉拉缓步走上讲台,环顾听众席,下面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儿童和各国驻联合国的代表。马拉拉开口说:“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这是我能重新开口说话以来最高兴的事情。能与这么多尊敬的各国代表齐聚一堂,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时刻。”
2012年10月9日,15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因倡导女童受教育权利而惨遭塔利班组织枪击,一度生命垂危。她被送到英国接受治疗后,马拉拉于今年2月出院,并在英国重返校园。这次演讲是她能重新开口说话后参加的最重要的一场活动。
马拉拉的事迹随着新闻报道传遍全球,激励了诸如印度、埃及、巴西、南非等国家的女孩们。在这些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的很多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今她们逐渐觉醒,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做着努力。
A
马拉拉的演讲
“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各位想听什么。无论如何,我要先感谢大家,不管是在我治疗期间,还是在我出院之后,一直都有很多人为我的安危担心,为我的平安祈祷。大家都知道,去年10月9日,我被两名蒙面的歹徒袭击。他们恐吓我的同学指认我,并对我开了枪,我的两名女同学也受了伤。而现在,我心中对这两名伤害我的歹徒并没有仇恨和蔑视,这是在治疗期间我学到的——很多人对我付出了爱心。他们以为枪击和恐吓会吓怕我们,会让我们沉默下去,但是他们错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起来反对他们。对于伤害我并誓言追杀我的塔利班,我不会寻求报复。”
马拉拉用上面这段话开始了她在联合国总部的第一次演讲,这也是她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头上围着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曾经围过的一条粉红色纱巾,神情自若,眼神坚毅,并不时用手势加强自己的语气。她铿锵有力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让许多人为之感动。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并不是为了反对任何人来到联合国总部的,在这里我也不会为我个人的复仇而跟大家讲一些应该打击塔利班或者其他任何恐怖组织的话。我来到这里只是想传达我的一个理念——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希望每一个身处于极端组织的孩子,特别是塔利班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我不恨当时对我开枪的塔利班人员,即使当时我手里就有一把枪,我也不会对着他开枪的。”
马拉拉是个出色的学生,她有着橄榄色的皮肤,浓密的眉毛和一双澄澈的棕色眼睛。11岁时,她就开始匿名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日记,笔名叫Gul Makai,普什图语中是矢车菊的意思,同时还是当地很多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记录下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样把书本藏在披巾里面。
马拉拉的父亲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2009年,塔利班下令所有女孩不准上学。但是,齐亚丁还是让他的女儿马拉拉上学,违反了塔利班的命令。在齐亚丁的鼓励下,马拉拉迅速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而成名,但这也引起了塔利班对马拉拉的仇恨。马拉拉遇袭前的一连数个月,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的狙击手都在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
马拉拉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就给马拉拉讲关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爱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马拉拉学到了非暴力的抗争以及爱和宽恕的力量。
“这就是我从父母那儿学到的宽恕和爱,”马拉拉继续说道,“我心里的确也是这么想的,要跟每一个人都和平共处,要爱每一个人。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坐在听众席里的潘基文夫人柳淳泽不时地擦拭泪水,她深深地被马拉拉的演讲打动了。潘基文还向马拉拉赠送了一本平时专门送给国家元首的精装本《联合国宪章》。去年11月10日为表彰马拉拉为争取妇女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所做的努力,联合国将每年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马拉拉演讲的这天正好是她的16岁生日,也是联合国的第一个“马拉拉日”。
B
印度的红色军团
“红色军团”里的女孩们跨越了种姓的差别,这个国家女性地位低下的现状使得她们紧紧团结起来
巴基斯坦的邻国印度,是世界上强奸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去年12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23岁的女学生夜晚搭乘私人巴士回家时遭到轮奸和殴打,生命垂危,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也引起了印度全国性的反强奸抗议示威。印度的女孩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应对生活中随时可能遭受的侵犯。
13岁的迪亚是一个性格内向又害羞的女孩,今年7月,她终于鼓起勇气来到警察局,指认强奸自己的暴徒:“他强奸了我,还威胁我说‘如果你敢告我,我就杀掉你兄弟’。”这句话在迪亚的脑海里盘旋了很久,她终于对着警察讲出了事情的经过。
今年4月的一天,迪亚跟往常一样在家里干活,父亲让她到村子里的一处有水龙头的地方打一些水回来。这个水龙头离迪亚的家并不是很远,但迪亚仍然提着水桶匆匆忙忙地去打水,因为再过几分钟,迪亚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就要上演了。电视剧的主演是宝莱坞影星萨尔曼·汗,迪亚是他的超级粉丝。就在迪亚打完水回家的时候,一个男人抓住了她,把她拖到了村口一处空房子里。男人堵住迪亚的嘴,让她无法呼救……
迪亚出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一个穷困的达利特家庭,在印度,达利特是最低的一个种姓,甚至比四大种姓末位的首陀罗还要低。达利特在印度语言中的意思是“不可接触者”、“受压迫的人”。强奸迪亚的男子是当地一个有名的醉汉,他酗酒成性,没有工作也没有成家,但他出身于一个相对高级的种姓。在他的意识当中,强奸像迪亚这样的达利特女孩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假使是在过去,迪亚的父亲应该也不会鼓励女儿去警察那儿报案,他们会选择隐瞒这个事情。但是,印度过去半年来发生了很多强奸案,大部分女孩都主动站了出来控告凶犯。迪亚最终也站了出来。
现如今,迪亚不仅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还加入了勒克瑙的一个女性组织——红色军团。这个组织到现在已经成立了两年了,之所以叫“红色军团”是因为她们统一穿着红色长衫,红色代表的是危险和斗争。这个组织的领导者是一个25岁的女孩,大家都叫她“老大姐”。“老大姐”经常教育组织里的学员们,让她们回家问父母这些问题:为什么分给兄弟的食物总比我的多?为什么兄弟们能喝牛奶,而我却不能?为什么他们能上学而我不能?在这个组织里,除了每天的学习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练习“武术”。“武术”是用来防身的,迪亚每天都要在这里跟着“老大姐”学压腿、拳术等技能。她们在一起经常讨论学校里的色狼校长,他经常伸手去摸女学生的胸部,有时候还会强奸她们。这些女孩们讨论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红色军团”里的女孩们跨越了种姓的差别,这个国家女性地位低下的现状使得她们紧紧团结起来。如果不是遭到强奸,迪亚在明年14岁的时候就应该跟其他很多女孩一样嫁人了,现在,很少有男人愿意娶她了。迪亚也开始了她的新生活——重新拿起课本,回到课堂。被强奸过的女孩重返学校,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红色军团”让迪亚鼓起勇气直面过去,重新开始。
C
写博客的巴西少女
英国《金融时报》把伊莎多拉选为巴西最有影响力的25个人之一,称赞她以一己之力改变着巴西的公共教育系统
14岁的伊莎多拉·法贝尔出生在巴西弗洛里亚诺波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跟父母以及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伊莎多拉成长于网络时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和事,只要一上网就能了如指掌。就是在网络上,伊莎多拉知道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马拉拉,当马拉拉遭到枪击之后,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不敢想象,马拉拉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如今,伊莎多拉的博客“学校日记”(Class Diary)已经有超过60万读者。这些读者也成为巴西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很多人支持伊莎多拉,也有很多人反对她。伊莎多拉甚至还收到过死亡威胁。
作为“金砖五国”的巴西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国家,但在经济成长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伊莎多拉跟很多巴西年轻人一样,对社会越来越不满,她从去年7月11日开始,写起了“学校日记”,把她每天在学校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放在网络上。
跟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一样,伊莎多拉上的是公立学校,巴西的公立学校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伊莎多拉用手机拍下了自己学校破败的景象:破烂不堪的女浴室门,挂在天花板上掉了翅的风扇,教室墙上漏风的窗户,倒在地上的锈迹斑驳的运动设施还有数学课上学生们跳来跳去不务正业的场景。伊莎多拉记录下来的这些景象是巴西公共教育系统的一个缩影。
伊莎多拉开博3个星期之后,“学校日记”就吸引了3000多名读者。他们也源源不断地上传自己学校的照片,照片里有倒塌的建筑物,有教室内的打斗和破坏行为,也有抓狂甚至被气哭的老师。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当地的报纸注意到了伊莎多拉的博客,并对伊莎多拉进行了报道。电视台的记者也出动了,他们来到伊莎多拉的学校拍摄报道,校长也不得不承认学校确实有很多缺点。
两个月后,伊莎多拉的读者猛增到30000名。在她的博客里,巴西的教育系统问题成为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大家几乎都在批评巴西的教育部门,甚至有一些老师遭到无端的攻击。而伊莎多拉本人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很多被曝光的坏学生威胁伊莎多拉。有人曾经往伊莎多拉家里扔石块,石块砸伤了伊莎多拉奶奶的额头。今年2月份,有人用假名在伊莎多拉的脸书(Facebook)留言威胁她:你出门的时候最好睁大眼睛!
伊莎多拉的名字通过网络和媒体的报道越传越远,巴西、美国甚至欧洲都知道了这个小女孩。英国《金融时报》把伊莎多拉选为巴西最有影响力的25个人之一,称赞她以一己之力改变着巴西的公共教育系统。
D
女孩崛起
“马拉拉过生日了,让我们许诺送上最好的礼物——为世界上每个女孩和男孩提供优质教育”
马拉拉的事迹不仅激励了印度的迪亚和巴西的伊莎多拉,更多人,特别是女孩在她的激励下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今年3月,由美国纪录片集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摄制的公益纪录片《女孩崛起》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这部影片以马拉拉的事迹作为开头,描述9个发展中国家的女孩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家庭和所在社区的命运,成为有用之材的故事。跟马拉拉一样,她们一开始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影片中9个主人公之一的索佳,曾经一个以捡垃圾为生的柬埔寨孤儿,而后通过受教育变身成为优秀的舞蹈家。另一个主人公苏麻,她通过音乐来对抗在尼泊尔普遍存在的奴役女童的状况,如今她加入了解救其他女童的工作中。其他几个女孩分别来自印度、埃及、秘鲁、海地、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和阿富汗,这些都是女性地位最为低下的几个国家。如果这些国家的女孩获得成功,将会提升全球的女性地位。而能让“女孩崛起”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教育。
潘基文在《马拉拉来到联合国》一文中写道:“我聆听人民的向往时,也受到启迪。我到任何地方,都要问当地民众:联合国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答案往往是相同的:教育。在难民营,人们告诉我‘让我的孩子重回课堂。’在发生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国家,人们坚持说‘不要为我操心。要重新建立学校,让我的孩子能上学。’教育是拯救生命、建设和平和增强青年权能的途径……马拉拉过生日了,让我们许诺送上最好的礼物——为世界上每个女孩和男孩提供优质教育。”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