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评论页

【央视评论】“怎么放假”考验“小康中国”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4日 20: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新闻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十一长假,故宫、九寨沟等全国重点景区普遍再现爆堵、滞留等危情,既令人惊诧,也在意料之中。持续高涨的旅游需求,举家为主的旅游习惯,与供给有限的长假,构成了激烈矛盾。这不仅降低了国民旅游质量,更严重危及公共安全。

从旅游管理层面反思,有太多经验教训。提前预警,主动限流,大客流应急等,需改进之处很多。但面对十一期间蜂拥而至的超大客流,再有力的管理也往往于事无补。问题的根源,不在景区管理本身。显然,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的中国,在“怎么放假”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

核心争议,聚焦两点:法定公共假日到底该有多少,怎么个放法?带薪休假制度怎么落实,靠谱不靠谱?

带薪休假制度:远水不解近渴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怎么那么难?两个原因:其一,带薪休假是个理论上的好制度,但它有一个重要前提:劳动力供需总体平衡,各单位岗位设置普遍有冗余度,管理者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大。显然,我国实情离此很远。其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必须较为健全。毋庸讳言,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目前还停留在争取“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阶段,带薪休假保障也很重要,但要真正实现,显然仍需时日。

没有人说带薪休假不好。但,一来它是远水不解近渴,要靠它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等于是画饼充饥;二来它即便得以落实,也仍有局限性。尤其在中国: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喜欢举家出游、扶老携幼。带薪休假之下,孩子们上学期间无法举家出游,仅剩的寒暑假里,寒假忙于过年,暑假酷热并洪涝台风频发。因此,在春秋旅游黄金季节里,实现带薪休假并举家出行的几率,实在不高。

五一长假有必要恢复吗?

十一长假的景区爆堵,恶化在近几年。特别是在五一长假消失之后,全国人民只剩下了一个举家长途出游的可选时段:十一。这导致很多家庭明知十一满世界爆堵,仍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门。

五一长假消失在2008年。当时新增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一共占走了3天法定假日,有关部门决定增加一天假日,再把五一的3天减为一天。由此,五一再无长假。当年,公众的注意力一度被新增的三个小长假所吸引。但几年下来发现,三天小长假里,很难安排举家中远途出游。小长假再多,也替代不了七天长假的作用。

我国的法定假日总量,自2008年起变成了11天。对照全球,多数国家比我们多,大多在14到20天之间。若恢复五一七天长假,在其他假日不变的情况下,只需增加两天法定假日即可做到。

实事求是“多放假”体现发展质量

一个国家给国民放多少假、怎么放假,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质量。过去我们“严控”法定假日总量,是因为有一个顾虑:放假太多影响国民经济增长。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放假不仅不拖累增长,反而促进增长——假日是老百姓集中花钱的时候,不仅消费见增,而且有助于服务业开足马力。

逐步增加法定假日与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并不矛盾。随着带薪休假制度在艰难中逐渐落实,部分人群可以增加休假的自主性、选择性。这是我们期待的局面。但它显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中国人一向重家庭、孝老爱幼,举家出游的习俗将长期存在。而在春秋两个最适合出门旅游的时间段里,增加法定假日,实际上是以国家休假制度的方式,强制性地约束各企事业单位给劳动者放假。

劳动者因此受益,服务业因此受益,“全民全年挤十一”因此得到缓解,何乐而不为?那种因为十一爆堵而呼吁干脆彻底取消黄金周的论调,是一种面对喷薄旅游需求只“堵”不“疏”的思维,显得极为荒谬。实事求是地给国民“多放假”,兼顾法定假日与带薪休假的不同作用,兼顾理论设计、理想目标与实际可能,这是正道。

小康不小康,“怎么放假”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尺。

文/央视评论员杨禹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央视评论 放假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