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南与西同西藏自治区昌都专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连。地处东径89°35′-97°55′,北纬31°35′—36°30′之间,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全州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6.4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地处玉树州西部的唐古拉山乡自1964年9月始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代管至今。
玉树,系藏文音译,其含义为“遗址”。相传玉树族第一代头人垦布那钦初建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诞生地,故而部落名为“玉树”。玉树土司在清朝时为囊谦千户属下的一个百户部落,但因其牧地处于清朝官员往返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要津,故为清朝官员所熟知。久之,官方竟然以“玉树”替代了作为四十族总称的“囊谦”,这一误称相沿至今,已铸为历史事实。
玉树藏族自治州总的地势是东南低,西北高。最低处金沙江水面海拔3335米,最高峰布喀达板峰海拔686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5000米之间。全州跨有4个地貌区:长江源高平原区、唐古拉山高山区、巴颜喀拉山原区和昆仑积石高山区,以前三区为主。冰缘地貌极为发育,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冻融作用强烈。从东南到西北,按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低山宽谷—丘状山原四级向上依次排列。形成山高、沟深、滩大、谷宽的地貌。中、西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多呈山原状,起伏不大,以低山丘陵、宽谷、湖盆和滩地为主,这一地区看山是大草山,荒山秃岭较少,望滩是大草滩,石碛沙漠甚微,杂多县的莫云滩,治多县的江荣滩将近1万平方公里。辽阔无垠的草原和连绵起伏的丘陵是理想的天然牧场。中部以东、以南为高原山地和高山峡谷地貌,系横断山脉北端向高原主体部分的转折地段,由长江、澜沧江的6条干支流自西北向东南并列穿行,岭谷相间,切割强烈,形成高山深谷,在这山涧峡谷地带,小气候区域非常明显,这便是玉树小块农业区栖身之地。象征炎黄子孙古老文明的长江、黄河和亚洲第六大河湄公河——澜沧江皆发源于自治州境内,因此,玉树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玉树州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冷季长达7~8个月,暖季只有4~5个月。年平均气温-5.6~4.3℃,因地域辽阔,地势差别悬殊,所以气温和降水由东南向北递减,梯度差显著。年均气温日交差大部分地区在14℃以上,年交差在19.8~23.9℃之间。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500小时以上。阳光年辐射总量达623.5~674.7千焦/平方厘米。境内全年大风日数41.5~124.3日,大部分地区在65天以上,年均风速1.1~5.1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高寒缺氧是玉树的基本特征之一,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1/2到2/3,而日照长波紫外线则比海平面高10倍。“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是玉树的真实写照,境内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和“地球第三极”。
玉树州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0镇36乡258个村(牧)民委员会,另有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州府驻地结古镇,地处东经97°01″,北纬33°01″的交汇点上,位于玉树州东部,海拔3681.20米。总人口39.2/万人。有藏、汉、回、蒙、满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36.5万人,占总人口的96.49%。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氛围浓厚,影响深远,有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大教派。玉树是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西藏、四川等藏区互为毗邻,山水相连,渊源深厚,悠久的历史、质朴的民风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民族文化。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2010年5月30日18 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 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 人,无名尸体11 具,失踪270 人。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0 人,女性1397 人;青海玉树籍2537 人,省内非玉树籍54 人,外省籍96 人(含香港籍贯1 人);遇难学生199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