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王成邦:孔雀河边播绿人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9日 15: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一身褪了色的老式黄军装,头戴早已过时的黄军帽,脚上总是一双粘满泥土的黄胶鞋。不论是在库尔勒市孔雀河边的绿化带里,还是在新疆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上,王成邦总这样一副打扮。

  1995年初,刚住进新疆库尔勒军干所的王成邦主动来到塔里木油田指挥部基地,要求做一名义务绿化工人。当时,塔里木油田指挥部基地刚在库尔勒市建设,加 之这里本来自然环境就不好,绿化任务很重。领导看王成邦年纪大了,原想只是让他做个指挥者,动动嘴就行,没想到他整天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基地里,哪里浇水哪 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知道这里来了位很负责任的浇水工。

  当时,基地浇水都用城市自来水,花钱多不说,每到夏天,正是树木需要用水时,因为城市用水紧张,反而浇不上水了。王成邦急在心里,他自己构思设计,成功改 造修建了十几个蓄水池,利用递级提水的方式,将院外的孔雀河水引入院内,实现了绿化不再与城市争水的目标,仅此一项,就为基地节约资金20多万元。

  每天在绿化带里奔波,王成邦熟悉每条地下管线,熟悉每棵树、每棵草。他亲手绘制的“基地绿化管网现状总图“,令搞现代化设计的绘图专家自叹不如。

  2005年王成邦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住进了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只要他清醒一点,就背着家人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绿化队工人打电话:孔雀河西岸的柳树该修剪了;广场四周的草坪该打理了;狮子桥南头的花卉该施肥了……

  由于病情严重,部队领导决定让王成邦到北京301医院继续治疗。王成邦知道后对部队领导说:“北京我不去,省下这笔钱用于部队建设比什么都重要。再说,我 相信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孔雀河畔的绿化工作还在等着我呢。“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医院终于让他回家休养。回到库尔勒市的那一刻,王成邦并没有回家,而是 跑到孔雀河边2。5公里的绿化带里,一手扶着胸口,一手拍打着3个月没见的树木,来来回回地看着,说着。

  王成邦,这个当初被医生判定只有1个月生命期的危重病人,如今,仍然在绿化岗位上忙碌着,看不出丝毫患过病的迹象。

  这个把绿化库尔勒当作自己生命的人,曾是部队的师职干部,党的九大代表,4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的老模范。

  在王成邦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无论职务高低,我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我要活到老干到老。我要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我快乐,直到我离开这片土地……“

  从库尔勒市到库车县,约280公里,从库车县到栏杆村,又有20余公里。在2011年库车杏花开放的时节,75岁的王成邦长途奔波300余公里,就是为了见一见长他两岁的卡德尔·巴克。

  进了库车县城,胡锦涛总书记和卡德尔·巴克握手的巨幅宣传画映入眼帘,同样的宣传画还出现在栏杆村村口。翠绿的钻天杨在柏油路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子母河水与之相依相随。

  王成邦说,柏油路是近几年才修的,这片“双拥林”则是当年部队和村民一起栽下的,桀骜不顺的子母河也由双方共同给它套上了笼头,从此才不再危害村民的庄稼和村里的道路。

  王成邦黑黑瘦瘦,头发花白,穿着一身旧绿军装。一口浓浓的甘肃口音,让人感觉他更像是一位西北农民。王成邦说他每年都要回一趟栏杆村,主要是放心不下村民的生活。

  专程来看卡德尔·巴克,这是头一遭。王成邦当仓库主任时,卡德尔·巴克因会说一点汉语成了部队和村民沟通的唯一的翻译。王成邦自1982年调入 新疆军区某部综合仓库,到1988年从部队退休,他带领战士给栏杆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可以说,王成邦是《卡德尔日记》绕不开的主角。

  4月28日,王成邦早早来到卡德尔·巴克家,不料却吃了个闭门羹。正在联系时,卡德尔·巴克骑着一辆微型电动三轮车回来了——7年前,他患了脑溢血,微型电动三轮车渐渐代替了腿。

  王成邦说,腿脚不便更要多锻炼,要少骑电动三轮车,“生命在于运动,你弱了,病就强了。”

  在卡德尔·巴克的院子里,两位老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絮叨起那些难忘的往事来。

  与洪水有关的故事

  王成邦给卡德尔·巴克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寻找他落水的儿子。王成邦回忆,部队当时正准备“八·一”军民联欢活动。突然,一个村民急匆匆地跑来,大喊卡德尔·巴克家两个巴郎子落水了。

  “王文海(驾驶员)沿着河岸往下找,其他人在孩子落水处的附近找。”王成邦心里特别着急,因为前几天当地下了暴雨,子母河的水位猛涨,滚滚洪水仍在顺着河道咆哮而下。

  此前,14岁的库尔班·卡德尔到河边提水,脚一滑掉进了子母河。16岁的热合曼·卡德尔听到弟弟的呼救,沿着河边跑,想把他拉上来,不料也滑进 了子母河。正在地里干活的卡德尔·巴克听到消息,疯了一样地冲向河边。没看到两个儿子的身影,卡德尔·巴克又跌跌撞撞地向子母河的下游跑去。

  30名战士、两辆车整整找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一个孩子的尸体在河的下游出现了,另一个孩子的尸体则在更远的戈壁滩上找到了。卡德尔·巴克恨这条河,曾一度举家搬出了栏杆村。

  8月3日,卡德尔·巴克在日记里记下解放军的恩情——“1983年7月30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难忘的一天……要不是亲人解放军,这么大的洪水,我恐怕连孩子的尸首都找不到……”

  村民阿不都拉·巴依孜说,子母河不仅夺走了村里的5条性命,还淹过村民的庄稼和村里的道路。

  有一次,山上下来的洪水把村民的庄稼地全淹了。洪水过后,村民扒开冲下来的泥沙,看到已经泡坏的麦子,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哭起来。看到这一幕,王成邦心里感觉酸酸的。

  “有没有办法不让洪水淹庄稼?”王成邦严肃地问,大队长给出的答案只是痛苦地摇头。

  第二天,王成邦带领战士和村民用坎土曼挖沟,用石头砌水渠,3条排洪渠很快修好了。

  这件事被卡德尔·巴克记录在1984年5月6日的日记里:“山上的洪水淹没了村里140亩庄稼地,直接经济损失一万两千多元……部队从县城买了20吨水泥,从山口到库车河修建了三条排洪渠。今后再下暴雨,洪水就会沿着水渠排入河中,村民的庄稼就可以免受损失了……”

  此后,村民学会了自己想办法。有一次,洪水把村里的道路淹了,村民找来一些植物铺在路上跳着走。王成邦看到这一幕,不禁笑出了声,这让村民不好意思了。几天后,村民用拖拉机、摩托车拉来土和沙子,把淹过的路整整垫高了5公分,他们再不用跳着走路了。

  与便民有关的故事

  “建磨面坊”、“给村子通电”、“军车免费拉村民”……这是王成邦当主任时,给栏杆村办的几件大好事,这些好事有别于之前的常规性帮助,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1985年5月5日,卡德尔·巴克写下一篇日记:“今年部队投资40万元,从县城引来电后,部队领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营区建磨面坊,为村民加工面粉……大家打心眼里感谢解放军。”

  王成邦说,当时村民要吃面粉,只能到子母河的小水磨上加工,而小水磨加工出来的是混在一起的面粉和麸皮。有时候,为了吃上干净的面粉,村民们要赶着毛驴车去库车县城。为了解决村民磨面难的问题,从县城引来电后,王成邦找来一台闲置的电动磨面机。

  “栏杆村能磨面了!”这在村民中奔走相告。一阵轰鸣过后,麦子、包谷都变成了面粉。

  除了磨面,村民们赶巴扎也要去库车县,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有一次,王成邦从库车县返回栏杆村,看到背着褡裢、打着赤脚的村民一步步地往回走,他心里很难受,于是在部队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见到路边有徒步的维吾尔族老乡,都要停车拉人。”

  卡德尔·巴克在1987年12月2日的日记里记下了此事:“6名村民到县城办完事后,乘坐部队王成邦主任的车返回……部队驾驶员告诉我,领导说今后在路上遇到老百姓,必须把老百姓带上。如果车坐满了,就先送老百姓,返回来再拉领导。我感激的心情真是难用语言表达……”

  如今,村民们很少再坐部队的车去库车县。提及原因,村民依米提·纳斯尔说:“现在嘛,有车去县城了,一个人收4块钱,我们能掏得起。部队再免费拉我们,我们也不好意思坐了。”

  架线供电也是栏杆村的一件大事,卡德尔·巴克在1986年2月8日和3月13日连续写道:“今天,我们结束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如果没有部队的关心和帮助,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电。解放军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解放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解放军为我们办的每一件好事都应牢记在心,谁反对解放军我们坚决不答应……”

  王成邦清楚地记得,栏杆村通电后,他买来电视信号扩大器,安装在大队长家的屋顶上,大队长则买来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全村老小都围了过来,1个人交2毛钱,看一看“能把人装进去”的黑匣子是咋回事。电视机打开了,惊叹声、尖叫声、大笑声接连不断。

  与种地有关的故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民出身的王成邦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以种地为生的栏杆乡,王成邦成了比大队长还精通种植以及养殖门道的能人,这让很多村民很信服。

  看到村民种的玉米、麦子亩产只有一二百公斤,王成邦感觉这样下去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在王有才、卢一萍写的《卡德尔和一个村庄的传奇》中提到了种地的事。王成邦说大队长是懒汉,大队长则说“地是懒汉,粮食打得少是地的问题,就是脑子装上机器也不行。”

  “咋样改良品种呢?”、“这就好比养羊,找个大羊,才能下个大羊,咋样的爸爸生养咋样的娃娃。”“包谷爸爸产量高,包谷娃娃才能产量高,但土地是包谷的妈妈,栏杆村这个土地妈妈变不了,再好的包谷爸爸也不行。”“找到和它结婚的包谷爸爸就行。”

  说到做到,王成邦专门去了一趟石河子,带回来3麻袋包谷种子。王成邦改良种植方式,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的魅力很快体现出来——不少地的亩产达到三四百公斤,后来甚至提高到五六百公斤,这让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对王成邦更是佩服得不得了。

  科学种田的事在1991年5月19日才被卡德尔·巴克记录下来,那时已经见到了成效:“1985年以前,村里的包谷亩产不到二百公斤。后经过部队王主任联系,从石河子为我们买来优质包谷种子,当年我们的包谷亩产就达到五百多公斤……原来一直靠吃国家救济粮的栏杆村,如今成了可以给国家卖余粮的栏杆村了。”卡德尔·巴克内心的自豪之情言溢于表,流于纸上。

  直到现在,王成邦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村民们的庄稼种得怎么样。他进村时习惯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看到谁家的庄稼种得不好,马上找来农民询问咋回事,哪怕是卡德尔·巴克也不例外。

  2006年2月,王成邦回栏杆村时发现卡德尔·巴克大叔的地里没有动静,立刻找到他:“卡翻译,荣誉不能当饭吃,地该种还要种,而且模范更要起带头作用。”说得卡德尔·巴克连连称是。

  王成邦说,他当主任时要求村里每家每户至少种些红萝卜、皮芽子等能吃能卖的蔬菜,门前要种5棵葡萄树(有水果吃),养10只鸡(有肉和蛋吃),这种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

  尾声

  王成邦似乎天生偏爱绿色,特别喜欢种树。在部队时,王成邦就把新疆军区某部综合仓库创建为全军绿化先进单位,当年栽下的10万棵树改善了当地的气候,也有利于农业收成。

  退休后,王成邦在库尔勒塔指小区、孔雀河风景区义务育苗栽树一干就是15年,从一个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模范变成植树造林、助人为乐的模范,关于他的传奇仍在继续书写。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9个民族团结教育月,谈到当年与栏杆村村民和睦相处的往事时,王成邦表示,不仅仅是部队帮助了村民,汉族战士帮助了维吾尔 族村民,村民也帮助了部队,维吾尔族村民也帮助了汉族战士。比如,村里来了陌生人,村民就会第一时间告诉部队,有很强的纪律性和保密意识;村民买热赛木用 缝纫机为官兵免费缝补衣物长达30多年……

  与此对应的是,记者在卡德尔·巴克的门上看到两行歪歪扭扭的小字——“加强民族团结”、“我爱解放军”……一打听,原来是卡德尔·巴克家的小孩写的,可见民族团结已经深入人心。

  采访中,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见到王成邦,都一溜小跑地来和他握手:“王主任,不用操心我们了,生活越来越好啦!”可以说,这一幕是王成邦对于民族团结真情的最好诠释。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新疆 库尔勒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