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这里大概是惟一一个油比水还便宜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土库曼斯坦之父”尼亚佐夫总统2006年12月去世,土库曼斯坦新总统选举期日益临近,外界对这个中亚穆斯林国家也备加关注起来。

  对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人来说,土库曼斯坦是谜一般的神秘。在获准进入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几天后,这里却安静得让已经习惯了巴库和第比利斯喧闹气氛的记者有点呆不住了。

  这里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2月4日凌晨,汉莎航空的A330—300飞机载着屈指可数的外国人从巴库到达了阿什哈巴德。在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华灯溢彩,路面平坦得反光,但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来接站的一家中资公司代表戴先生用很有些夸耀的口吻说:“在这里,你可以非常安全地在街上散步,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更不用担心被经常检查护照。”这倒和在外高加索地区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亲近,而不像在莫斯科。不过,一个人在空旷的城市里散步,未免寂寞得有些无聊了。

  记者入住的宾馆在阿什哈巴德市中心。入住的第二天,中国驻土使馆新闻官通知说,在土采访一律要经过土库曼斯坦外交部新闻司,但土方外交部尚未确定采访记者的行程。带着些许失望,记者在房间内看着下面的街道,还是看不到人,找不到市中心的感觉。根据官方统计资料,阿什哈巴斯德有90万居民,但你在一天内最繁华的时候站在最繁华的街道上,也完全感觉不到这一规模,安静得有些让人不自在。在经历了北京、巴库这些人潮涌动的大都市后,乍一来到阿市,恍如隔世。

  是福利社会但还不是天堂

  在尼亚佐夫总统执政时期,土库曼斯坦就实行了免费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今在阿什哈巴德,亲耳听人谈及这样的福利条件,却有着别样的感觉。出租汽车司机萨沙告诉记者,在土库曼斯坦,1美元加60升汽油,你还可能用加油站的找零买一个面包。如今在巴库,1升95号汽油的价格已经从0.4阿塞拜疆马纳特上涨到了0.6阿塞拜疆马纳特(1美元兑换0.86马纳特),两地的油价居然相差数十倍。为此,当地使馆的人开玩笑说,土库曼斯坦大概是惟一一个油比水还便宜的国家。尽管汽油很便宜,但阿什哈巴德街头的豪华车数量却远不及巴库。这大概就是“国富民穷”的一种体现吧。

  公共交通几乎是免费的。不管距离多远,一律45土库曼马纳特(官价1美元兑换5200马纳特,而黑市价格是1美元兑换2.2万马纳特)。记者看到的公交车都是挤得满满的。能够坐得起出租车的人并不多,尽管花1个美元就可乘出租车逛遍全城。

  天然气是免费的。在居民用电方面,每个家庭成员每个月的用电额度为35度,一个4口之家就是140度,超额部分每度只需支付48土库曼马纳特。至于座机电话费,每个家庭一年只交相当于50美分的费用,几乎是象征性的。

  当萨沙指着一幢幢宫殿般的建筑说这是居民住房时,记者吃惊不小。白色的大理石贴面、豪华的建筑结构,很难和我们熟悉的民居概念对上号。据萨沙说,在阿什哈巴德,70~80平方米的住房购买价格只有2.5万~3万美元。价格不算贵,不过空置率也不小。比如,像萨沙这样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的含税(2%)收入大约为四五百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买得起住房。但据了解,作为一个能源出口大国,土库曼斯坦富人也很多,坐拥几套住房、仅靠房租就可以过上富足体面生活的人并不少。

  阿什哈巴德还是儿童的天堂。学校教育是免费的;专门为儿童修建的游乐场、木偶剧场、儿童游泳场等到处可见,甚至还仿照迪斯尼乐园修建了一座占地庞大的游乐场。

  公园是免费的。大型公园与纪念性公共设施比邻,里面树木繁茂,规划齐整,确实是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只是,这些地方同样显得人迹寥寥。

  行人虽少,但在阿什哈巴德街道上,随处都能看到交通警察,也经常能看到警察处理违章车辆司机。土库曼斯坦警察的职能相当广,据说,警察有权对当街吸烟的居民处以高额罚款,罚金为20万~25万马纳特(相当于10美元)。

  市场商机有很大的潜力

  土库曼斯坦是独联体内少数可以做到油气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但其他工业品,尤其是轻工业品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土库曼斯坦最具特色的丝棉织品价格低廉,质量也不错,你很难压抑住买上五六件甚至更多件的冲动。不过,丝棉织品的工艺技术不太高,花色品种比较有限。

  到阿什哈巴德最繁华的“巴扎(市场)”,你很快会发现,轻工业品在这里的商机非常之大。但这里大多数商品来自土耳其。一个摊主对记者介绍说,这里也有中国货,甚至还有日本货,说着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下手腕上的一款超大数字显示的“日本手表”。

  对于工业远不算发达的土库曼斯坦来说,土耳其商品已经足够价廉物美了。置身“巴扎”,在伊斯兰风格的音乐声中,穿行在土耳其和东方的一些商品中间,记者并没有感觉到这里与巴库的区别。同为突厥语国家,土耳其在外高加索和中亚伊斯兰国家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记者在新城区看到的“城里人住宅”,多数也都是土耳其人建造的,但当地人评价并不高。相比之下,苏联赫鲁晓夫时期建造的房子经过几次大地震后却仍然保留了下来。

  还没有做好吸引外资的准备

  初次来到这个不熟悉的地方,记者习惯性地想使用地图来做“导游”,但在整个市区,却找不到一个卖阿什哈巴德地图的地方,甚至在本市最大的两家书店里也没找到地图。有的书摊上倒是有简单的土库曼斯坦地图,但上面都是土语。宾馆服务人员了解到记者的困惑,及时向记者提供了一张复印的阿市地图,但记者看了一下,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这样微型而简单的地图是没有任何“指南”意义的。

  在商店和“巴扎”里,没有人因为你是外国人而笑脸相待,这与巴库热情得让人有些晕眩的气氛显然不一样。在大商店里,售货员慵懒的态度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过分热情的人,那么,阿什哈巴德也许会让你感到舒服。

  与巴库和第比利斯不同,在整个阿什哈巴德,很难找到几处用外文标识的建筑物,街道名称一律是土库曼文。不过,俄语在整个国家仍然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甚至出租车司机都会友好却不客气地指出记者俄语的不规范发音。

  在土库曼斯坦,国有经济占有绝对地位。与其他独联体国家不同,土库曼斯坦的土地和工厂都还没有开始私有化进程。在这里,外国人是无权购买土地的,甚至一度禁止外国人租用当地楼房作办公用途。

  在阿什哈巴德,对外国人的手机收费是当地人的4倍,多少有些歧视的味道。对于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记者来说,这一措施是熟悉而可以理解的。

  不过,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关注与友好是明显的。在记者到达的当天晚上,国家电视台“黄金世纪”正详尽地介绍中国的农历新年和民俗。老百姓对中国人也是友善的,出租车司机会伸出自己的衣袖,让你知道他身上的衬衫是中国产的。在“巴扎”里,一家出售CD的摊主在得知记者来自中国的时候,很有耐心地拉着记者访遍了他认识的其他摊主,记者禁不住热情,花5美元买了3张俄罗斯制作的DVD碟。

  在热闹的巴库呆得久了,记者对阿什哈巴德的静谧感到分外亲切。但到夜幕降临时,街边的咖啡馆里坐着满满当当谈兴正浓的人们,与白天安静得出奇的景象完全不同。也许,在准备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的地方,双重生活是一种必然的过渡吧。本报阿什哈巴德2月8日电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