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邓俐
晨曦中,人们在做操、跑步、打球;华灯下,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坝坝舞”。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一片片厂房整齐划一。这里不是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样的场景,呈现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村——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
海龙村曾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贫困村落:2001年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村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集体上访不断,罪案频发。大家对“村官”充满了怨恨。
如今,这个破败无序的穷村却焕然一新:2012年底村集体收入1100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1万元,是重庆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在银行存款总数过亿元,不少人家拥有了舒适的楼房、漂亮的别墅。更让人称道的是,2002年以后,村子再没有发生一例治安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次上访事件。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海龙村被评为重庆市“文明村”。
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是谁点燃了穷了几辈人的海龙村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是什么力量引领、推动着海龙村由穷到富、由乱到治?采访中,海龙村的干部、群众几乎都说:“没有鄢静,就没有今天的海龙村。”
“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
2001年12月,原海螺村和龙台村合并成为海龙村。当时,村“两委”欠银行64万元,欠饭馆吃喝账3000元,欠村干部工资1623元,欠农业税8万元。村里社会秩序更是混乱不堪,先后有14人被刑拘,2人被判死刑。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民个个对村干部抱怨、失望。
正在艰难进行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一再难产,连开了6天会,选举了3次,就是选不出支部书记。就在这个时候,走南闯北10余年,刚从山东打工回来的鄢静让人眼前一亮。在大家看来,鄢静代过课、打过工、经过商,在全村第一个用“大哥大”、第一个买摩托车、第一个盖小洋楼、第一个安装程控电话,是响当当的“能干人”,也是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如果由他来担任党支部书记,或许能为海龙村带来新的生机。
经过公推直选,鄢静在第四次选举中,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36岁。
临危受命的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白手起家,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数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
“当初修路时,村集体债台高筑,一些群众也不买账。一位女村民因为公路要穿过自家的荷塘,死活不同意给公路让道。”鄢静记得,当时她声称就是推土机从她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她。
面对此情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男儿膝下有黄金,这真情一跪,让阻挠修路的群众默默地离开了。自此,再也没有村民阻拦过修路。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说,鄢静给村妇下跪“丢了面子”。但鄢静说:“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不管受多大委屈,都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不把发展的重任担在肩上,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谁还跟你?!”
在海龙村展览厅的墙上,有一篇短文题为《小岗之行的思考》,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当年勇敢迈出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创新步伐、带动全国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为什么“一朝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进小康门”?作者鄢静的思考和回答是:小岗人停留在前一步改革,没有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自费考察小岗、华西、刘庄、大寨等40多个村镇的过程中,鄢静悟出一个道理: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调动了农民个体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同时尊重并发挥好农民希望组织起来共建共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鄢静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抓住了两次大机遇,推动海龙村发展跨出两大步。
第一次是2003年初,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急需找到新的“落脚点”。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职工宿舍、商业门面,组建建筑安装、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始了做大集体经济的步伐。
第二次是2007年,海龙村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行二次创业。村集体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有65户家庭办厂开公司,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木业加工为主,兼有建筑安装、商贸服务和观光农业的产业布局。
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曾有许多村民不理解。村“两委”顶住了压力。鄢静说:“不把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谁还跟你?!”
建厂房的资金不够,鄢静就发动村干部一起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浓厚,鄢静便动员租用自己房屋当作坊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个搬进村集体建的厂房扩大生产,自己每月却损失5000元房租。渐渐地,海龙村入驻企业越来越多,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
二次创业同样阻力重重。重庆靖悦机械有限公司是落户海龙村的最大企业之一,正当公司办妥征地手续、准备动工时,所征的20亩土地突然一夜之间“长”满了的树苗。原来是一些村民为了多得青苗补偿费,连夜突击栽种的。董事长徐瑞君气恼地找到鄢静:“村民不讲理,我们要撤走!”鄢静当即表示:“相信我,保证3天解决问题!”村党委紧急要求党员包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这一招果真灵验,所有的树苗在3天之内全部消失。
截至2012年底,海龙村共引进企业153家,引资25亿元;全村经济总产值达27亿元,上缴国家利税48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1万元。
“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
鄢静当“村官”的最初两年,月工资只有300元,现在月工资也不过2000元,这与他当“村官”前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不在乎。有一家企业曾用50万元的年薪挖他去当总经理,被他一口回绝。他说:“要想发财,我早就成千万富翁了。我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一个家庭。”
一上任,鄢静就向村领导班子提出:当干部“不作为老百姓怨,不清廉老百姓恨”,“我们只有做到既干事、又干净,一身正气,才能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期望。”
第一次开村“两委会”,散会后大家不肯离去,等着按惯例安排“撮一顿”,当时村里已欠付招待费数千元。鄢静暗下决心要刹一刹村里的吃喝风。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谁张罗吃喝就让谁结账,但村财务室不给他报销。久而久之,这些害怕“出血”的人再也不敢吃集体了。
鄢静常说:“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村“两委”成立了工程部,为企业建厂房,但施工队的包工头没有一个是村干部的亲属。采购中吃回扣是很难避免的腐败,村“两委”偏从这个地方开刀,严禁一个人外出采购。村里需要购置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货车,鄢静就和会计、办公室主任、驾驶员一起采购,防止个人吃回扣。
村级财务审批、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很“铁”,无论是村委会、合作社、经济发展中心,还是新村建设项目部,其财务报销都必须提供原始凭证,经过经手人、验收人、财务主管、村主任、村党委书记、出纳、理财小组等7道关口,缺一不可。
集体财务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要民主决策。“我们要引导群众学会自己关心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鄢静在支部会上说。为利用边坡撂荒地形成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村“两委”诚心向群众问计,并开了上百次的村民碰头会,终于找到了土地整理的有效办法——发展集花卉、苗木种植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创造产值6亿元。
自此,海龙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坚持先由相关党支部负责人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出初步方案,提交村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再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最终按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执行。
鄢静透露,下一步海龙村还将着力做好两件事:让村民变股民,让农民变市民。他介绍,海龙村将成立自己的股份公司,让村民参与股份合作,在享有土地分红的同时享受最大利益。对于那些家庭贫困无钱入股的村民,村里将给予扶持,从集体资金中拿出钱为他们添置股份,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