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2年12月7日,工人对九龙家园小区自备井进行例行检查。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1.3万眼自备井。城区28%的供水仍然依靠自备井。(资料图片)京华时报记者 陶冉摄
京华时报讯从明年开始,长江水将通过千余公里的管道源源不断流向北京,为京城“解渴”。北京城区大批自备井也将终结使命,慢慢退出舞台。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胡波处长介绍,从2015年开始,城区自备井将进行大规模置换,计划用4至5年时间置换完毕。届时,百万市民长期饮用硬度较高井水的状况将彻底改变。
全市共有1.3万眼自备井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缓解用水紧张和市政供水管网建设滞后的问题,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一些单位、机关、院校、小区先后开凿了一批自备井,以解决自身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也承担了向周边居民和单位供水的任务,弥补了公共供水能力的不足。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城镇自备井1.3万眼,年供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城六区共有自备井6550眼,年供水量2.25亿立方米,占城六区供水总量的28%。
自备井供水隐患逐步显现
由于北京持续多年干旱,造成自备井水位下降,加上建成时间较早,水处理工艺相对落后,供水设施已经老化,有居民反映自备井的水沉淀多、口感不佳,检测数据也显示,个别自备井水质有超标趋势。此外,自备井单位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自备井供水隐患逐步显现,突发事故多,对自备井的改造迫在眉睫。
据胡波介绍,北京的自备井置换进程有几个节点:在2004年以前,自来水集团就开始陆续置换自备井,当时大约有80万居民使用的自备井完成置换。2004年之后,北京进入干旱期,水资源越发紧张,且当时的水厂建设停滞,自备井的置换过程被迫延缓。
城区自备井着手水质改善
从2012年开始,随着自备井问题的突显,水务部门着手实施城区自备井水质改善一期工程。主要是在现有自备井供水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深度处理设备,投资近1亿元对首钢住宅区、建东苑小区等29个自备井供水单位的53眼自备井进行水质改善。此次进行改造的自备井将根据不同水质情况,分别采用过滤、加强过滤和反渗透工艺,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同市政管网自来水同一水平,改造完成后,将有30万居民从中受益。
据了解,受市政管网供水能力限制,南水北调水进京之前,一些地区和单位只能继续利用自备井供水。南水北调水进京后,水务部门将从2015年开始,对城区自备井进行大规模置换,原来使用自备井的用户将并入市政供水管网。
□揭秘北京供水
因为缺水,北京要从22个不同的地点取水,以供全市之需,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就是这样源头最复杂的水,被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经过先进的工艺加工,制造成优质的自来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表示,因为水源多样、水质复杂,北京市的自来水加工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还自主创新了一套科技含量很高的工艺,这使得北京的自来水加工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成本高,二是品质优良。
杂 22个水源地世所罕见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北京城区最高日供水量达288.4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已经接近集团现有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日)的极限。从2000年以来,北京连续12年干旱,自来水集团不得不拓宽水源,目前共计从22个水源地取水,由11个水厂加工成自来水,“这么多水源地,在世界上都很罕见”。
据介绍,北京的水源包括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外来水源。其中60%使用地表水源,40%使用地下水源。北京本地地下水源大部分来自顺义牛栏山、平谷、怀柔应急水源,以及西郊板井至巴沟一带地下水源。地表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
此外,由于北京水资源持续紧缺,从2008年开始,北京从河北黄壁庄、岗南、王快、安格庄4座水库调水进京。
严 层层设防保入厂水质
为确保供水安全,自来水集团在22处水源地的原水取水口和输水管线设置多道防线,并进行预处理,确保水源在进入水厂前,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源二类水质标准。
据介绍,监督关口第一道就是实时监控本地水源。利用在线监测仪、生物监测、实验室定期监测等方式,对水源水质进行监控,远在80公里之外的密云水库水质状况,都能实时传输到自来水厂。
二是多屏障保证外流域水源水质安全。对外流域水源,在进入水厂前设置了三道关口,采取四种预处理工艺。在位于团城湖输水管线的入口处,设置了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次氯酸钠消毒预处理工艺;在关西庄泵站设置了高锰酸钾预氧化工艺;在水源进入水厂前,还设置了臭氧预氧化工艺。
三是建立丹江口水库试验基地。为确保2014年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的供水安全,自来水集团2011年5月在丹江口建立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涵盖了北京现有地表水厂的所有工艺,并安装了北京不同地区的在运行供水管线。通过持续不断的试验,检验北京现有水处理工艺对南水北调水源的处理情况,以及现有供水管网对南水北调水的适应程度。
优 提前5年执行新国标
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饮用水新国标共计设定106项强制执行指标,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北京城区市政自来水早在2007年就执行了新国标,在全国率先达到国家颁布的106项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整整提前了5年。而且北京目前进行的日常检测甚至还超出新国标,实际的检测项目达到205项,出厂自来水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据介绍,北京所有生产出来的自来水都要经过三级水质检验制度。建立了水厂运转班组、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中心三级水质检测制度,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终端用户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控,保证自来水水质达到106项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集团接受第三方卫生部门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测。
奢 为保水质不惜增成本
自2004年以来,由于原水水库水量逐渐减少,每年秋季,水库原水都会出现水质变化,使生产出来的自来水容易产生臭味。2004年,自来水集团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对策,决定在怀柔、密云取水口投加高锰酸钾,对原水中的藻类进行抑制,以达到降低出厂水臭味的目的,收到了较好效果。
2005年,由于原水水库水质的变化,投加高锰酸钾效果已不理想,经过水质专家紧急论证,最终决定在密云取水口投加粉末活性炭,从而使水中臭味得到了很好控制,但这样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重的成本负担,每投加4分钟粉末活性炭就需要增加100元成本。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冲突中,自来水集团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将粉末活性炭源源不断投进密云水库取水口。也正是这个新的水处理工艺,在解决2005年哈尔滨市水污染事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自来水集团的制水专家将投加粉末活性炭的工艺带到哈尔滨市,确保了哈尔滨市政府实现停水4天恢复供水的承诺。
据了解,有外省市专家和同行来北京参观自来水的工艺,纷纷惊叹“北京的自来水加工过程真是太奢侈了”。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文静 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