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滚动新闻

抗战中的神秘之旅之一:焚江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11: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原标题:

  主讲人介绍

  萨苏,著名作家

  2006年被新浪评为年度最佳写作博客

  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

  著有《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国破山河在》等40余部作品。

  一支传奇的队伍,一段传奇的战事;

  一群传奇的人物,一页传奇的历史; 

  转战于白山黑水,转移到苏联境内;

  十四年坚持抗战,其悲壮可歌可泣!

  自1938年开始,在日本关东军的残酷进攻之下,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遭到沉重打击,纷纷被迫向境外转移,但他们的战斗并没有因此结束。这支具有特种兵性质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以付出巨大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了打回祖国的壮举。本系列节目首度解密这支具有独特魅力、但鲜为人知的中国“国际旅”。

  敬请关注,《讲武堂》6月29日10:18播出, 

  著名作家萨苏深度解密,《抗战中的神秘之旅》之一:焚江。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支神秘的中国军队,这支部队长着中国人的面孔、长着东方人的眼睛,却身穿着苏式欧式的军装,这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呢?这支部队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他们还有一个苏联军队的番号,即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88步兵旅。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黑龙江两岸,与日本关东军斗智斗勇,被视为日军最强硬、最顽强的对手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怎么会拥有这样一支部队呢?东北抗日联军是最早投入抗日战争的红色武装,它在1937年全盛的时候曾经拥有三万五千名到四万名战士。但是在1938年到1940年期间,由于日军七十万关东军压向中苏边境,使东北抗日联军的根据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连续的残酷的讨伐作战之中,东北抗日联军的部队受到极大损失,特别是它赖以生存的汤原等根据地先后遭到破坏。在1941年来临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杨靖宇已经战死沙场一年之久,残存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主力不得不退入苏联,这支退入苏联的部队就成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前身。这支部队在苏联境内建立营地,接受最精良的苏式装备,并进行了特种兵的训练,作战能力极强,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伞兵的第一代教官,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还曾经对日军发动过大规模的伞降作战。说它是特种兵的前身,是因为这支部队的每一个官兵都接受过跳伞、电台、爆破、武装泅渡等种种现代特种兵的训练。

  这些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特种兵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对这支部队感受最深的就是她们这批女兵。为什么感受最深呢?我一个一个采访了幸存的这些88旅的老战士,这些女战士。当我采访她们的时候我注意到她们的特点,她们有着一种独特的风采,是什么样的风采呢?首先我发现这些老人都特别熟悉武器。像吴玉清老人,我们去采访她的时候说起当年的小马盖子枪、转盘枪都非常地熟悉,而且那种熟悉明显不像军校里面教会的东西。你看她对武器的感情,你就会明白这些女人是什么样的女人。她们是可以把枪抱在怀里面睡觉的,搂着枪睡觉的,把枪贴在自己腮上睡觉的女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后来我才明白,三万五千人打得只剩下一千五,如果这些人不是非常熟悉武器的话,她们根本杀不出来,她们根本不可能突破黑龙江来到这块营地上。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看到她们当年的照片,你会感到这些女兵特别地妩媚,她们的形象都很现代,比如周保中旅长和他的夫人王一知的这张合影,现在仍然觉得极有魅力?这些女兵为什么都显得这么有魅力,不是一个人,每一个几乎都是这样。难道说是把最有气质、最有风度的女性都给了这支部队吗?不是。我采访这些人的时候,她们都表现出了一种坚毅的特质,因为这些女兵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从血海中杀出来的。在1938年到1940年间,七十万关东军压向边境,抗联每一支部队都是在连续地血战、死战,这些女兵跟着部队到处奔走。她们说,我们曾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住过房子,一年多的时间这些女兵都是衣服一裹就地而睡。这期间她们看到了太多的死亡。而她们退入苏联境内之后,一下子到了一个和平环境,我感觉到她们的青春就像花儿一样绽开了。

  这些女兵尽管撤到了安全的地方,但是她们都怀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打回祖国去。九死一生的她们对于生命特别珍惜爱护,当时有个女兵在打靶瞄准的时候迟迟不放这一枪,为什么迟迟不放这一枪?就因为她在瞄靶的时候,发现靶子前面正好长了一棵花,她觉得这一枪打过去这个花要被打断,她舍不得,盯了很久才扣下扳机。

  这些女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后来看到她们家庭时发现,她们大多数都非常漂亮,而且很善于把女性的那种气质表现出来。她们的家庭都非常稳定,她们结婚之后跟丈夫的感情都非常好,而且常常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候,真是像古人所说的不离不弃,几十年风风雨雨地过来了,我们看到了她们中很多金婚、银婚这样的夫妇。这些抗联的老战士都非常长寿,也许是因为当年只有这些基因最好的人、最强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困境中挺过来。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生命太眷恋了,所以他们活到八十岁不算及格,活到九十岁还能满山跑,活到一百岁还都可以接受采访,你可以在他们中间找到很多这样的人。她们对丈夫都特别体贴,有的老战士谈起自己的丈夫,哪怕是他的缺点,都要拼命去维护。

  (1)抗日联军教导旅拥有一批妩媚而又英武的女兵,她们精通武器,冷酷凶猛,却又爱护生命,88旅女兵的比例超过其他部队,88旅女兵的婚姻稳定而浪漫。她们对男人的感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爱情,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尊敬爱护,这种爱到底有多深呢?

  在日本找到的一份资料开始让我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呢?一方面是这些女兵们的特点,她们这种特点让我感到有点特别。另外一个就发现在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里面女兵的比例特别高,在这个教导旅里女兵几乎占了1/10。像李敏所在的交通营第一连五十多名战士里,女兵占了二十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男女比例跟一般部队不一样呢?

  我先是在日本找到了一份史料,然后根据这个史料,去找抗日联军的这些老战士进行访问,最终弄清了是怎么回事。在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第八大队的战史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代总指挥魏拯民写下的五封信。有一封是给党中央的信,他在这封信里面写到,现在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着什么样的艰难困境,总司令杨靖宇牺牲了,我们的干部有多少人牺牲、有多少人叛变,还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坚持;然后说我现在身体非常不好,迫切希望中央给我们派来强有力的领导,甚至写得很清楚,需要什么样的领导,需要五名能够领导省一级作战的将领;还希望中央给派来电报员,说我们有缴获日军的电台,因为缺少操作员,所以电台不能工作;他也提到说我在这之前曾经去过苏联,在东北抗日联军开始抗战期间我去过苏联,并且在苏联诊断过心脏病,现在心脏病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交通员回来的时候能给带一些治疗使用的药,那对他的身体会非常好;最后说到怎么接头,接头的时候让接头人带半个铜子,到某某地方来,就说找冯康。后来我们才知道冯康就是魏拯民的化名。还有给苏联边防军写的信,信的内容是,我们的战士现在由于和日军作战中受到较大损失,需要过境休整,希望苏军能够予以帮助。还有写给八路军的信,信的内容是请八路军如果看到执此信的人知道他是东北抗日联军派来的,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共产党员,希望予以照顾和通行。除了这些信以外还有一封是给所属部队发的信,写的什么呢?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到了非常艰难的时刻,要坚持继续与日军作战。但是现在由于没有后勤补给,而且部队损失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有一部分人可以转到苏联境内去休整,如老人、孩子和女兵。信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要那些有战斗力的男兵在南岸拼死坚持。有战斗力的男兵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些作战部队。

  这些信怎么会落到日军的手中,我们后来知道这是魏拯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那时和中央的联系早已经中断,和其他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也非常艰难,因此他就写下这些信交给了交通员,希望能找到外面的东北抗日联军,把这些信转发到各部队去。结果交通员在途中遭到了日军的截击,这批信件被日军缴获了。这批信件披露了一件事情,就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在最后很难坚持的情况下,首先把女兵掩护过江,而男兵留在南岸继续死战。我采访过东北抗联那些老战士,他们说,在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友好条约之后,日军不再朝苏联境内射击了。在这之前,东北抗日联军撤到黑龙江江岸的时候,跟日军不断发生血战,当时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于就是一条生死线。冬季黑龙江、乌苏里江是封冻的,可以从江上撤到苏联境内,但是从岸边一直到江边都是结冰的冰面,没有任何掩护,这个时候过江牺牲非常大。在关东军的追击之下,撤下来的抗联部队首先掩护女兵过江进入苏联。

  (2)对于这些女兵来说,她们在男兵的掩护下,撤到了江的北岸,到了安全的地方。她们亲眼看见,男兵就在南岸和日军血战,直到战死。她们亲眼目睹了那壮烈场面,对生还的一些战士,产生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感情,这就是后来她们为什么都有非常幸福家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留下五封信的魏拯民,不在战死的名单上,他于1941年7月病死在夹皮沟密营,死后第三天,搜索到这座密营的关东军找到了他的遗体。关东军虚报了一场战斗,并砍下了英雄的头颅报功。

  抗联过江的场面是非常惨烈的,我采访过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老战士吴玉清,她当时描述的过江情景重现了那段历史,使我们感到这些教导旅老战士们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吴玉清当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的工作人员,当时在撤过江的时候,她背上背着自己的孩子,头顶上顶着非常珍贵的缝纫机,江水太深,过不去,只好把孩子放在岸边,先顶着缝纫机过江。当她回来再接孩子的时候,看到日军已经冲到了江边,她的孩子被日军挑在了刺刀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母亲眼看见自己孩子被挑在刺刀上,她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她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她说,我当时看到这个情景以后,我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江边,朝着那个日本兵走过去,那个日本兵就傻了,就在对面看着我,这个抗联为什么不跑啊?她走到江边狠狠看了这个日本兵一眼,转身就走。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吴玉清老人说,我要记清楚是谁杀了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找他报仇。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撤往苏联时的情景。

  她们撤到苏联以后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部队经过长期的转战,你想三万五千人中最后只有一千五百人生还,大约就是三十人中能有一人撤到苏联境内。之前作战非常艰苦,等到苏联境内之后,李敏回忆说,我们撤到苏联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睡觉。苏联人把他们安置在装牲口草的大草棚里面,进去以后就开始睡,睡醒以后吃一点东西然后回去接着睡。睡了多长时间呢?一直睡了一个月左右,人才恢复过来。后来别的战士就问,你们怎么会一下睡这么长时间?他们诙谐地说,可能他们给我们的面包里面有酒糟,你没看猪吃了酒糟以后就会睡觉吗,我们可能也是吃了有酒糟的面包就睡不醒了。其实不是,就是太累了。不单是太累了,而且他们刚到那儿的时候还不太适应,比如苏联人给他们分配的食物很少,他们还得忍受饥饿。像李敏他们过江以后一个班十个人住在一起,每天早晨苏联的厨娘给他们送来一桶苏伯汤,就是红菜汤,还有两个大面包,这两个大面包就是这十个人的早点,太少了,不够吃。

  (3)三万五千抗联部队,在黑龙江南岸苦苦坚持了三年,撤入苏联境内的,只有不足一千五百人,大量的日方史料披露了真相。而在日方的史料档案中,还反复提到一支特殊部队的名字,提到一个神秘的人物叫“王新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日方的档案中,日军给这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伏罗希洛夫部队”。伏罗希洛夫是苏联的元帅,日军为什么用“伏罗希洛夫部队”来命名这支中国军队呢?是因为这支军队在苏联境内经过休整之后,又配备了精良的武器,具备极强的战斗力,与伏罗希洛夫的威名颇为相称,伏罗希洛夫是当时苏军中负责游击战的最高指挥官,因而日军就给这支中国军队起了个特殊的名字。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和苏军之间的联络官叫做王新林,所以日军档案中不断地出现王新林说要怎么怎么样。开始我们一直以为王新林是东北抗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将领,后来一查没有这个人,这是一个苏联人的名字。而且非常有意思,这个联络官前后换了好几任,但都叫王新林,为什么都叫这个名字呢?最后才明白,因为第一任担任苏军与抗联之间联络官的苏联军官叫瓦西里上校。瓦西里这个苏联名字中国人记不住,于是中国抗联就瓦西里瓦西里,最后叫成了王新林,就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王新林。以后这个瓦西里走了,换来第二个联络官,不管他叫什么名字,中国人一律管他叫王新林。1940年,苏方提出了一个中方不能接受的方案,他们要求东北抗日联军解散,把这支部队全部编入苏军部队,作为苏军中的特种部队使用。这个方案遭到了抗联的坚决抵制。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复杂的部队,它的几个作战部队分布在从黑龙江到吉林不同的区域之内,形成了不同的山头。在不同的控制区里面,每一个指挥官都有自己的作战特点,也有自己的对敌方略。当他们碰在一起的时,有时候是并肩作战,有的时候也经常有内部矛盾,甚至有时矛盾还相当激化。但是所有的抗联将领在这个时候都抱着同样的态度,就是异常团结地对王新林采取了同样的态度,我们是中国人领导的军队,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绝对不能划入苏军的编制,不能成为苏军的士兵,我们一定要保持中国自己指挥、自己领导的性质。

  在中方将领们的强烈要求之下,甚至是胁迫之下,中国将领说,如果你们一定要把我们这个部队划入苏军,使我们成为苏军一部分的话,那我们就不跟你们合作了,我们马上过江就是战死在江那边,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自己的祖国。在这种情况下,周保中、李兆麟、赵尚志这些将领在第一次“伯力会议”中与苏方据理力争,最终这件案子一直打到了斯大林的案前,最后由斯大林作出了决定。

  (4)苏联远东方面军经过协商,决定将留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加以扩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友军作战。苏军番号为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对外番号八四六一步兵特别旅。教导旅按照苏军体制进行授衔,名义上归苏军远东部队代管,装备由苏军提供,薪金和待遇与苏军同级指战员相同,这是转入苏联境内的抗联部队情况。其实,当时还有很多部队没能过江,他们始终在东北的大地上坚持抵抗。那么,这些抗日联军部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都有谁呢?

  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陈翰章,陈翰章是一个极为自信的抗联将领,如果我们看他的照片的话就会发现,这位年轻的抗联将领长得非常英俊,而且颇有一股儒雅之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陈翰章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里面被称之为最能打仗的将领,他能打不是说自己说的,而是日方给他的评价。在我们现在拿到的日方史料中可以看到,陈翰章有一个绰号叫做“虎”。日军在对南满地区从1939年到1940年发动大讨伐时候,派了三个中队,每个中队的日本兵只追踪一个人,这个人在什么区域,这一个中队就必须在那儿追着他,一定要把这个人追到,其他部队则按照原作战部署不参与此事,只有这三个中队是跟人的。跟的是谁呢?一个中队跟的是代号“虎”的陈翰章。另外两个中队,一个跟的是代号“熊”的金成柱,一个是跟的代号“狼”的朴德范。陈翰章不愧中国虎的这种称呼,因为他作战非常英勇而且机智,他在敦化地区作战期间,当时敦化日军的主要守备部队是独立步兵第八大队,这是日军的一支主力部队。你别看它是一个大队番号,这支部队因为是老关东军,无论从兵力还是从它的装备上都超过日军普通部队一个联队的建制。这支部队跟踪陈翰章部的结果如何呢?

  日军第八大队的大队长兼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启尔大佐就是死在陈翰章的手里,而且这一个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在跟踪陈翰章作战中,有三个中队的中队长都被打死了。这样一个年轻善战的将领,在别的将领纷纷后撤到苏联的时候他仍然坚持不走,他很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陈翰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呢?我们在日方资料里找到了陈翰章的日记,这应该说是关于抗联研究比较大的发现,因为以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陈翰章进行公祭的时候,当时抗联的将领曾经有人说过,说陈翰章当年喜欢写日记,但可惜的是日记在战斗中遗失了,实际上他的日记没有遗失,而是在最后的战斗中被日军缴获,日军后来把他的日记翻译成日文。我们在日本找到了这些日记,看到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记述。比如说抗联,我们一想东北抗日联军时肯定都是在艰苦卓绝特别残酷地作战,但是从陈翰章的日记里面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在全盛时期曾经是一支颇有正规军建制的部队。陈翰章在日记里面曾经这样记述自己一天的工作,早上起来我们给部队授旗,每一个连队都要授旗,授旗的时候都要讲这个旗帜代表着我们国家,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旗帜。为了让这个旗帜,中国的旗帜,能够在祖国的任何一处天空上飘扬而英勇奋战。这是陈翰章写上午的事情。中间就是写他怎么样指挥部队、怎么样跟其他将领交流。下午的时候是他们的一次讨论,讨论什么呢?就是“日人为何称吾人为匪”,就是日本人为什么把我们称之为匪。晚上,他又讲自己做了哪些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点钟,非常地疲劳,但是现在却没法儿睡觉。为什么没法儿睡觉,外面的女战士们在听留声机,在跳舞,吵得没法儿睡觉。这件事情我当时看到以后非常吃惊,心想是不是看错了?我就找到抗联老战士们问,说你们当年还有留声机?是,还真的有留声机,是在和日军作战时缴获的。第六军的老战士李敏也提到,他们在从境内向苏联撤退的过程中,还曾经把一台留声机埋在了一个地方,留声机和一挺重机枪一起埋的,因为太重了,没法儿带过境去。解放之后他们到那个地方寻找挖掘,结果找到了那挺重机枪,却没有能找到留声机,她觉得蛮遗憾的。由此可见,陈翰章的部队里有留声机也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杨靖宇牺牲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注意到杨靖宇牺牲时候的刚烈,他当时被日军围困,而且多日没有食物,在那种情况下他一直英勇奋战到牺牲,是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但是当我们检看日方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件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杨靖宇牺牲的时候身边除了有枪、子弹、文件以外,还有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一支口琴。杨靖宇将军一直到牺牲的时候都还带着口琴,从这一点我们蓦然认识到这些抗联的官兵们,他们不是那种只会机械化作战的一些勇敢的战士而已,其实他们也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一批人,从陈翰章的日记里也看到这些东西。他的日记,日方翻译过来的日记,你看后会很受感动。他说,日军跟我作战,打不过我,怎么办呢?把我的父亲抓了,然后把我全家都抓了,让我父亲来劝降我,结果我的父亲就来了。陈翰章说,我父亲来了以后劝我说,你一定要坚持到底!随后我就带领部队出发了,前往一个叫官地的地方去作战。当我带着部队出发的时候,我骑在马上回头一看,看到夕阳下我苍颜白发的老父亲在远远地看着我,陈翰章虽然没有写到自己当时心情如何,但看到这段文字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5)从陈翰章日记中,可以看到一个精力充沛、热爱生活的年轻将领的阳光形象。从日军档案中的地图上,还可以看各地抗联部队坚持抵抗的情况:陈翰章善战,汪雅臣善藏。他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陈翰章没有走,那么还有谁没有走呢?

  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有一个外号叫做“双龙”,“双龙”的意思是什么?在东北这些抗战将领,甚至包括山林队中,凡是带“双”字的,就是特别善于使用双枪。那么双龙汪雅臣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神枪手。他没有走,是因为第十军有一个特别的作战特点。第十军活跃在五常和舒兰之间,它的作战特点是什么呢?第十军特别善于隐蔽,他的密营隐蔽得特别好,所以在其他部队撤离的时候第十军没有撤离,他们留在了五常地区继续作战。汪雅臣认为,从隐蔽的角度来看,日军没有办法歼灭掉他的部队,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与他们同时还有一个抗联将领也留在了境内,这个将领叫王英超,王英超在抗联中有一个外号叫王主任,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主任,他的部队被老百姓称为王主任部队。王主任队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的号召力特别强,王英超能够一下子把周围很多小的义勇军的部队都集中起来,跟着他一起对日军发动比较大的攻击。他们有一次打了日军的国际列车,打了国际列车以后缴获不少,在后撤的时候被日军的增援部队追上了,追上了以后,各部的义勇军都感到非常紧张,说怎么办?王英超说,不用怕,咱们打。他把部队布置好,就和日军交上了火。没想到打起来以后,日军的兵力越来越多。王英超这个时候觉得得必须采用特殊的办法来突围。他注意到日军中有一个人在指挥,所有的日军兵都要朝他敬礼,这个人一定是日军一个比较高的军官。事后才知道这人是日军讨伐队队长德田少佐。发现这个日军指挥官以后,王英超在解放以后写过一个回忆文章,他说,我看了看20响驳壳枪里还有十七发子弹,然后把指挥的任务交给他的副手,自己就朝前摸,一直爬到离日本军官枪能够得到的地方,趁着日军起来看地图的一瞬间,他把枪放平,一梭子把这十七发子弹全打了出去,日军指挥官一下子就倒下了。这时,所有日军的火力都朝他这个位置打过来,都朝王英超射击。王英超军事素质非常高,就地翻滚着撤出来了,但在撤出时他的腿部中弹了。撤回来以后,日军攻势一缓,王英超的部队马上开始突围。在撤退时候,王英超的叔叔背着王英超的印章、书信这些东西,不幸的是他叔叔在这次战斗中战死了。战后,日军找到了他叔叔,一看相貌,跟王英超长得比较像,就说这个可能就是王英超,认为王英超已经战死了,而王英超这个时候已经退到山里了。后来他腿部的伤越来越重,发现子弹把他大腿骨打断了,几次治疗都不见好转。江北指示,赶紧把王英超救过来,他是我们抗联的重要指挥官,要把他救过江。并不断派部队过来接应,接应的部队牺牲了十几个人,还是没能把王英超接出去。这个时候王英超就告诉通信员,说你告诉部队不要再来救我了,一个是日军封锁的很厉害,来救我损失太大,另外我的腿都成这样了,就是到了我这儿怎么能把我救出去呢?后来王英超就消失在东北的大地上,很长时间人们不知道王英超去了什么地方。一直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当时的情况。王英超非常机智,在这种情况下,他把所有的联系,包括曾经接触过的关系全都切断了。据说当时有个人要请先生进山去教书,就把他放在毛驴上带进山里面去了。后来由他最亲信的人帮他找了一个屯子,在那儿住了下来。住下以后,他就每天去找伪排长,相当于伪村长,去打牌。以后就逐渐争取这个伪排长,到最后他把这个村子建得像一个大蜘蛛网一样,周围多少里之外都有他的暗哨。建国以后找到了这个伪排长,问他当时到底出于什么心态,为什么掩护王英超?这个伪排长说了两个原因,第一我也是中国人,王英超是咱们中国的英雄,他来了我当然要掩护他了。第二个原因,说我要是不掩护他,王英超这个人能杀我全家。当时王英超真的这样干过,当时曾经有一个日军的警探来过这个村子,他怀疑王英超或是其他抗联的人藏在这个村子里,他到这个村子之后就被王英超的人抓住给杀了,这件事使伪排长感到很恐惧。王英超就这样在这里住了下来。

  (6)王英超一直在黑暗中默默地等待,每一个敢于出卖他的汉奸,都要面对报复的威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王英超这么幸运,实际上,打到后来,陈翰章和汪雅臣先后都牺牲在了东北战场上,那么他们是怎么牺牲的呢?

  先说汪雅臣,汪雅臣留下以后,的确是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他设的密营日军是没有办法发现的,他的密营非常隐蔽。但是他是抗联,抗联是什么,打日本鬼子的。所以在1941年一次出击的过程中,汪雅臣和他的副军长张中喜同时阵亡,他们是怎么牺牲的呢?他们离开根据地下山打日军的一支后勤辎重队,打完辎重队在回去的路上,由于晚上天冷,部队就在路边烤火取暖,结果被汉奸发现向日军报告了,日军就向汪雅臣部队发动了袭击。在这次袭击中,汪雅臣负了重伤,副军长张中喜战死。负伤以后,汪雅臣对自己的部下说,你们要是能活着出去,你们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可以投降日本。汪雅臣最后牺牲在了五常,他的头被日军砍下来,这颗头颅一直被福尔马林液保存着,一直保存到建国以后,最后被我们发现了。

  汪雅臣是这么牺牲的,陈翰章呢?陈翰章最后也是牺牲在了镜泊湖畔。在牺牲之前,日军出动了很多部队围攻他,陈翰章且战且走,最后由于粮食没有了,人员也越来越少,最后被日军追逼到镜泊湖畔的小湾。这时部队里出了一个叛徒,这个叛徒因为实在忍不住饥饿,在下山去寻找粮食的时候,被日军抓获。他出卖了陈翰章,日军袭击了小湾,在这个地方陈翰章壮烈就义。陈翰章牺牲以后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事是日军在清点他身上携带的东西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一部电话机,我们开始觉得很奇怪,陈翰章打到最后的时候为什么身边还带着一部电话机呢?后来找到老抗联的战士才知道,说这是陈翰章侦察敌情的一个绝技,他经常把电话机搭在日军的军线上监听日军的布防情报。所以他的这个电话机就等于他的一个情报队。还有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多少带一些神奇的色彩,2008年的时候我在日本找到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日军将陈翰章的头颅装在一个盒子里要带走的时候拍摄的。陈翰章牺牲以后,由于他作战非常英勇,他是在杨靖宇牺牲之后,又英勇奋战了一年之久才壮烈牺牲的。由于他的战斗力特别强,日本人对他非常钦佩,在他牺牲以后日军把他的头砍下来要带回去示众,然后又给他穿上一身日军的将校呢军装,把他安葬在了陈家的墓地里。今天如果到敦化去还可以看到陈翰章将军的墓,看到这个墓的时候人们会感到一种异样的悲凉。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墓地中间有一条小道,小道左边是两个坟,另外一边就是陈翰章将军的坟。左边这两个坟是什么人呢?一个是他的祖父,一个是他的父亲,陈家三代单传。就这样一位三代单传的年轻人牺牲在了抗战的战场上。我要说的一个神奇的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最后找到了陈翰章牺牲以后日军拍摄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也许是曝光过度,也许是某种特殊的原因,拍摄这个照片的时候,正中间是陈翰章将军的头颅,被放在一个桌子上,周围是一圈日本军官。但拍摄的照片中,陈翰章将军的头颅却不见了,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变成了一道白光。我们再仔细看这道白光的形状,当时很多人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拿到这个照片是日方原版的,是1956年印刷的,这个时候不存在偷换的可能。在这个照片上,陈翰章将军的头颅幻化成什么形状呢?是一只白虎,虎的爪牙、虎的耳朵甚至虎须都清晰可见,这个虎趴在桌子上,它的背后出现了猫科动物特殊的脊,似乎是要向右侧日军扑过去。我们大家当然都不迷信,但是当看到这张图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想象,就是将军的英灵不死。

  陈翰章也牺牲了,大部队也过江了,那么还有没有人坚持下来?实际上在抗联的后期作战之中,除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部队不断入境作战,同时也还有小部队在坚持。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日本投降以后居然又发现了一支孤军在深山之中与日军战斗了五年之久。这件事情让我们重新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东北是否真的全境沦陷了?现在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的东北一直也没有全境沦陷,为什么说没有全境沦陷?至少曾经有一支中国军队一直战斗在这块土地上,并且为中国守住了一块领土,这支部队是什么人呢?就是前面说过的第十军汪雅臣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作战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在1935年就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在1940年的时候,第十军又失去了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可是第十军的这支残部却一直在五常县的九十九顶子山,就是拉林河上游的这个地方坚持了下来。他们打到最后,枪里的子弹已经非常少了,他们就在山上劫寨自保,劫寨自保的时候,为了防止日军飞机空中侦察发现他们的行踪,他们就在大树的下面播撒种子种粮食,自食,宁死不出山头。那么这支部队坚持到什么时间呢?一直坚持到8.15日本投降之后。我们找到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使用的所谓匪情挂图,这个匪情挂图上标示着东北抗日联军什么时间有多少部队还在东北地区活动。直到1941年以后仍然可以看到挂图上标着总有至少一千人以上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仍在东北地区作战。在看这个挂图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就在五常这个地方,有一个圆圈就像一根钉子一样永远钉在关东军司令部的作战地图上,从1940年开始一直就没有移动过,这个圆圈上标注的什么呢?日军标注的是“双龙残匪”,双龙就是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绰号,那么所谓“双龙残匪”,实际上说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这支残部。从敌人的情报、从敌人的资料里面我们得知这支部队真的存在,而且一直英勇奋战到了日本投降。我们把它称作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地的故事,就是在日军侵占我们东北的时候我们始终保住了一块中国地。另外一点,这支部队有多少人呢?我们知道他们进山的时候是两百人,那么最后出山的时候不足一百人,这两百人五年中在这个地方孤军苦战,伤亡过半。

  在东北大地上坚持抗战的这些部队遭到了重大的损失,那么退入苏联境内的教导旅又在干什么呢?他们正在准备伺机反攻。

  下一讲我们将讲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入境反攻的战事。

责任编辑:边兰芳

热词:

  • 抗战
  • 神秘之旅之一
  • 焚江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