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主讲人简介:
萨苏,著名作家
2006年被新浪评为年度最佳写作博客
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
主要著有《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国破山河在》等40余部作品。
一支传奇的队伍,一段传奇的战事;
一群传奇的人物,一页传奇的历史;
转战于白山黑水,转移到苏联境内;
十四年坚持抗战,其悲壮可歌可泣!
自1938年开始,在日本关东军的残酷进攻之下,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遭到沉重打击,纷纷被迫向境外转移,但他们的战斗并没有因此结束。1941年,退入苏联的抗联官兵经过休整,开始了打回祖国的努力。过江部队派出抗联的最后一张王牌——常胜将军王明贵率领骑兵部队发动入境作战。王明贵的这次作战结果如何?它又会对抗联的命运及其未来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敬请关注,《讲武堂》7月6日10:18播出,
著名作家萨苏深度解密,《抗战中的神秘之旅》之二:血祭。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经过在苏联境内的一段整训,东北抗日联军的余部开始准备打回祖国。1941年2月,在黑龙江北岸一个不知名的苏联小山村里面,一支精锐的中国骑兵正在准备出发。这支部队清一色配着当时最优秀的马枪、佩戴着军刀,而且有着非常好的马匹,人员都是从第一路军和第三路军精挑细选出来的经过百战余生的老兵。
当时这支部队不单是装备精良、配有电台,而且还配备了非常强的指挥机关。那么它的指挥部由谁组成的呢?参谋长王均是抗联悍将,在建国以后担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政治负责人是来自第三军的陈雷,他是建国以后黑龙江省的省长。特别是它的指挥官,抗联三支队的指挥官,是抗联中号称常胜将军的王明贵。王明贵何许人也?在日本的《啊 满洲》这本描述战史的资料中,把王明贵称为狞猛的中国将军,狞是狰狞的狞,猛是凶猛的猛。王明贵的确不愧日本人所说的 “狞猛” 二字,他是东北抗日联军中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名将,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十战九胜。
这一次王明贵向境内发动出击的时候路线有一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如果把东北看做一个鸡头形状的话,东北抗日联军主要的活动区域是鸡的嘴部和头部这些地方,也就是说东北的东部和北部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传统活动区域。但是王明贵将军这一次是从黑龙江省入境,然后穿透黑龙江省,一直打到哪儿呢?打到内蒙古,也就是向呼伦贝尔高原方向前进。他率领的这支部队是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行动迅速而且装备精良。他为什么要朝这个方向打?我们一直在寻求这个答案,是不是东北抗日联军想在内蒙古这一带建立新的根据地呢?现在看,当时东北抗日联军考虑的主要还不是建立根据地,他们把王明贵派出来,即把抗联最后一张王牌王明贵派出来的目的何在?是要和关内的抗日武装取得联系。因为东北抗日联军自从1935年就和党中央失去联系了,他们一直想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络,与抗日主力部队的联络。他们是为了取得联络才把王明贵这支部队派出来的,那么他们想联络谁呢?
当时他们得到一个消息,说是在开始全面抗战以后编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是由原来的东北军组成的,叫东北挺进军,指挥官是原来的黑龙江省代省主席马占山。而且他们听说这支东北挺进军已经向内蒙古方向进军了,所以为了能够接应这支部队才派出王明贵率领三支队试图通过呼伦贝尔高原与马占山的挺进军会师,从而实现打通与关内联系的目的。
(1)退入苏联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了重新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特派出王明贵进行由黑龙江到内蒙古的入境作战。然而,如此重要的作战任务为何会交给王明贵?王明贵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作为“抗联最后一张王牌”的王明贵究竟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我们经过查证资料发现,王明贵是东北抗日联军密营的集大成者,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在东北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十几年的抗战,密营是它的一大法宝。什么叫密营呢?东北抗日联军不是住在城镇里面,它的部队都是在山林里面建立自己的营地。这种营地既可以屯兵,也可以储存粮草,还可以随时出击与日军作战,这种营地被称为密营。我们只要一提密营,就会想到肯定是越秘密越好。而当我们真正看到当时东北抗日联军作战实地时才发现,这个密营不是藏在深山老林里面,如果藏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就意味着东北抗日联军——我们的抗日武装变成了野人,就失去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一旦跟老百姓失去联系,它就会失去后勤供应,部队就很难再立足了。真正的抗联的密营是这样的,它总是建立在离有人居住的地方不超过一天路程的地点,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他们需要百姓来帮助他们背粮进山,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不单是一种军事坚持,而且东北抗日联军还是一支以军民鱼水为基础抗日武装。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抗联是很难生存下去的。百姓背粮进山时,要经过好几道卡子,这好几道卡子其实就是哨所。哨所起的作用是这样的,老百姓把粮食背到第一个哨所就把粮食放下,然后由哨所的人再背到第二道卡子,背到第二道卡子后再换人,最后再背到山里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出现叛徒,背粮进山的人如果叛变了,那么他只能知道第一道卡子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道密营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这种秘营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王明贵就是建立这种秘营的专家,他建的秘营总是选在一个面向东南的像月牙一样的山坳里,为什么这样?因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特点是冬天要进入密营,而夏天是要进入平原进行游击战的。北方的冬天,大家都知道是要刮西北风的,那么在这样的面向东南的一个环抱形的山坳里,就可以保障山前这块地方相对来说不会受到西北风的侵袭。
(2)王明贵除了善于防御,也很善于进攻,他率领三支队的部队在1941年2月开始入境作战。然而,就在入境作战的时候,王明贵曾经和他的指挥官,也就是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发生过一次争论。这场争论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因为王明贵将军认为,现在2月份入境作战不太容易,作战不太容易展开,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太冷,到处都是冰雪,骑兵不容易行动。如果等到4月份或5月份天气暖和一些的时候我再入境作战是不是会比较合适?但是张寿篯(李兆麟)当时没有同意这种看法,也没有给出理由,就是要求三支队必须在2月份开始投入作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王明贵将军就这样率领部队入境作战了。但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们发现,原因是这支部队还是一支中国军队,为什么?因为当时苏联正在与日本谈判,即将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情报被东北抗日联军方面掌握了,他们很担心一旦谈判形成结果之后,苏军可能会反过来阻止抗联入境作战。尽管入境作战危险重重,但是东北抗日联军官兵们回国抗战的意志是坚定的,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东北,因而这支部队一定要抢在苏日达成协议之前出击。
那么王明贵这一次出击持续了多长时间呢?他打过黑龙江以后,沿着大兴安岭一直向西插,到达阿荣旗和扎兰屯附近然后继续向南,这一打就打了一年多。在这个过程中,他这支部队越打越强,日军屡次对他进行征剿,每一次都吃亏。我们查了一下资料,日军先后跟他打了23仗,22仗都败给了王明贵。王明贵连续攻克了霍龙门、讷河等日军的几个重要据点,连罕达汽的金矿也都被王明贵拿下了。
(3)“狞猛”将军王明贵在与日军的作战中连战连捷,部队越打越强。在对王明贵的追击中,日军屡屡吃亏,还经常因遭到王明贵的反击而造成重大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王明贵在面对数量众多、装备精良的日军时,能够打出了这一连串的漂亮仗呢?
一方面是因为王明贵所部极为精锐,他的部队全都是百战老兵,是抗联中留下的最优秀的战士。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明贵指挥的这支部队是一支最先进的骑兵。骑兵在近代是经过演化的,王明贵这支部队也是骑兵演化到最后一个阶段的缩影——枪骑兵。骑兵是什么概念呢?骑兵的优势就在于利用了马匹的高速机动性。比如说我今天还在这个村子,明天我可能就出现在一百里以外的村子,就可以在敌人的背后声东击西、灵活机动、走位飘忽,这是骑兵的特点。但是王明贵这支骑兵已不再是骑着马直冲敌人的阵地了,因为骑着马直冲敌人阵地,有一挺机枪就可以挡住一大批骑兵,会造成重大伤亡,抗联已损失不起了,那时候只剩下这点老底子了。那么他们的部队靠什么呢?就是靠强大的火力,这些部队带着机枪甚至带着小口径炮,当他们要和日军交战的时候,骑行到预定的位置,首先下马。比如要打一个金矿,罕达汽金矿,那我骑行到这个地方,先下马,下马后留一部分部队看着马匹,这些人叫做看马桩。部队其他人员下马后,骑兵改成步兵,携带步兵武器对敌人进行突袭。这种战术在这次西征中屡屡奏效。因为日军守的这个地方在很长时间里周围都没有什么动静,没有想到抗日武装前来袭击。半夜里,抗日武装突然赶到了,三支队出现了,而且火力还特别凶猛,打得日军猝不及防。最后日军为了遏制这支部队,把伪满几个省的官员集中在一起,共同商讨怎么样来对付王明贵。最后提出了“与王明贵匪作战的五条原则”,这个五条原则至今还保存在一本叫做《满洲国警察史》的书中。
尽管有了这样的原则,而且不断派部队追击王明贵,但是王明贵却仍是神出鬼没。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巧妙利用了大兴安岭一带比较高的植被,出击的时候他们避开大路,从植被里面穿行。这种战法培养出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抗联战士。我们曾经采访过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研究会的秘书长杨会春先生,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老抗联,他说他父亲一直到七十多岁的时候仍能表演一种绝技,什么绝技呢?他能在高粱地里蹲着跑,能跑出一里多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呢?这就是当初抗联与敌作战养成的作战技能,因为在高粱还没有长得太高的时候在高粱地穿行,你要不被敌人发现,怎么办?那只有蹲着跑了。
(4)日军的屡次失败使它意识到,王明贵的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它的战斗力比日军要强。于是,日军便谋划用一支特殊的部队来对付它。日军利用的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王明贵与这支新的特殊部队作战,结果又如何呢?
日军用鸦片收买了在山林中生活的少数民族猎手,这些猎手被日军称为栖林人,也就是生活在林中的人。日军用鸦片收买了他们,把他们组成部队专门打东北抗日联军。这些部队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们是猎手出身,所以枪法特别准,另外还由于他们以狩猎为生,所以特别善于隐蔽。1942年1月,东北地区已经普遍降雪,这支敌军在库楚河附近,身穿白色的狍子皮,悄悄地爬进了抗联的营地,他们在靠近了王明贵扎营的地方后发起了进攻。激烈的战斗在库楚河整整打了一天,这一天的激战使王明贵的部队损失很大,最后王明贵只带了二十多人突出重围,向黑龙江方向撤退。
为什么这样一支优秀的部队在栖林人打击之下损失如此惨重呢?其实这跟枪骑兵的战术也有关系,尽管枪骑兵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骑兵战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什么缺陷呢?就是枪骑兵在作战或者宿营的时候,必须要分出一批人去看守马匹,就是马匹跟作战兵是分开的。一旦遭到突然袭击,人和马是分开的,骑兵来不及变成骑兵,就只能以步兵与敌军作战。如果一旦敌军把你的马匹缴获或者打跑了,这些骑兵的机动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库楚河之战恰好如此,由于抗联三支队是在宿营之中遭到袭击的,所以它来不及取自己的马匹。当王明贵他们突围的时候已经失去了马匹,已经不再是骑兵了,变成了步兵。但是这时抗联战士们仍然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战斗力,他们和日伪军的作战整整持续了一天,很多抗联官兵都是带伤奋战。
就在这个时候,王明贵的名将风范再次展现。激战中,王明贵发现了栖林人的指挥官,擒贼先擒王,必须先把他干掉。对方也很会隐蔽,很难打中他。王明贵于是也穿上了狍子的皮袍,不断地在冰上跳跃躲闪。他是一个开国少将,他的个人作战能力非常强,这是老抗联独特的地方。
在日军的独立守备第八大队战史里面就曾经提到,当时日军的关东军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有名的强军,这支部队的训练能达到什么程度?新兵打靶是怎么打的?两百米的地方设靶,这个靶是什么呢?日本人称之为铁炮,其实就是钮扣。就是两百米以外放一个钮扣让新兵射击,十枪九中才算合格。那么,这样一支精兵碰到了抗联的时怎么样呢?日军的一个士兵曾经有一段记载,说是有一次遭到了抗联的伏击,当时的情况十分恐怖,作战一开始我身边一个士兵就被一枪撂倒了,日本兵发现有人袭击就马上卧倒,卧倒也不管用。接着第二枪把另外一个日本兵的钢盔打穿了,又倒下了。这时日本兵就向两边跑,这时又有人被打倒了。连续三个人被打倒之后,日本兵才找到了隐蔽的地方,才看抗联的人在哪儿。这段作战记录从另一面显示了当时抗联强大的作战能力。
王明贵发现如果跟对方对射,对方枪法也非常好,不一定能占上风,但是有一样我比你强,就是我能在运动中射击,这一点也是后来特种部队具备的一种射击技能。王明贵在运动中击毙了栖林人的指挥官。后来经查日方档案,这个人叫做梁海。梁海被击毙以后,栖林人看到指挥官被打倒就立即乱了阵脚,这才给三支队余部留下了突围过江的机会。王明贵带着臂部负重伤的陈雷突破了黑龙江日军的防卫,过江后只剩下了十一个人。这就是发生在1942年2月26日的战斗。
(5)库楚河之战的失败使王明贵的部队元气大伤,甚至几近于全军覆没。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失败?王明贵自出征以来,23仗打赢了22仗,为什么一仗失利就会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
就是抗联发现自己回不了家了。抗联的家乡是在黑龙江吉林崇山峻岭之中,这是他们的根据地。在关东军的疯狂讨伐之下,抗联的根据地丧失了这才被迫撤到苏联,他们本来想的是在苏联稍做休整之后就打回祖国。但是想打回祖国的时候突然发现70万关东军屯在边境上,它不走了。日本关东军一直在东北中苏边境上驻扎,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仍然有百万之众,因为当时还有很多居留民可以作为二线兵源征入这支部队。尽管它后期的战斗力比前期大为下降,但总的兵力并没有减少。这样一支部队横在边境上面,而且不走了。这就使抗联入境之后尽管依靠优秀的军事技能打了几次胜仗,但却始终无法建立起根据地。这一点让退到苏联境内的抗联官兵感到十分痛苦。
王明贵的这次失败,实际上在他出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们的情报并不准确。的确当时在抗战部队中已经建立了一支东北挺进军,指挥官也的确是马占山,而且他也的确指挥部队试图打回东北去。但是这支部队在王明贵出征两年以前就已经战败了。这支部队从包头方向沿着内蒙古一直向东北推进,最后在黄油杆子这个地方因遭到日军的截击而战败,骑兵第五师师长刘桂五战死。这支部队在1938年4月就已经退回到陕北哈拉寨去了。由于王明贵他们得到的情报太晚,到1941年的时候才出兵接应这支部队,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6)根据地的丧失和情报的不准确导致了王明贵部队在库楚河之战中的失败。然而在此之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任总司令杨靖宇的牺牲已经给抗联造成了重大损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靖宇部队的失利呢?
东北抗日联军前期的指挥官主要是两个人,这两任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都先后战死沙场,第一任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南满部队总司令杨靖宇。杨靖宇是一个游击战大师,身高一米九的杨靖宇却不是一个义勇之夫,他特别善于做群众工作,而且特别善于做周围义勇军部队的工作。他自己统率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本来的兵力并不太多,但是杨靖宇却能够经常集中起周围的山林队和地方武装和他一起与日军作战。这点也要提到东北抗日联军的编制,它到底有多少兵力?因为我们发现东北抗日联军有的一个军并没有多少人、一个师也没有多少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编制,是不是当时随便就设立了这样的番号呢?不是的。东北抗日联军是按照骑兵的编制来编制自己部队的,它的主力也确实是骑兵。只有杨靖宇的部队有点特殊,他的部队在进山之前把所有马匹都赠送给了老百姓,到山区后变成一支步兵。那么,这个部队是怎么编制的呢?就是一个班上边是排,排上边是连,这个跟其他部队没什么区别。到连这个级别往上没有营这一级编制,直接就到团,团上面是师,师上面是军。东北抗日联军一共十一个军,其中建制比较完整的是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五军和第六军,其他的部队相对来说编制比较庞杂。这几个建制完整的军也就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杨靖宇的主力部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他采用的与敌作战的主要方略就是典型的鱼儿离不开水,是特别善于用游击战术的。但是日军针对他也采取了相应的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既然你是鱼儿离不开水,我就把水搅混。主要还是因为日军当时兵力特别雄厚,于是它就开始在日本关东军部队的掩护之下搞“归屯并户”,就把当时东北各个小村子都集中起来组成集团部落,这种集团部落实际上就隔绝了东北抗日联军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一个集团部落要集中很多老百姓,集团部落周围是有墙的,有寨墙,寨墙上边由日军和伪军把守。这样有防御工事的一个聚居点,对于抗日联军来说要想攻占并不容易。因为东北抗日联军使用的主要是轻武器,缺乏重武器,它没有炮,很难攻破这种据点。这样被围在里面的老百姓就与东北抗日联军的部队失去了联系,这就使抗联部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7)杨靖宇将军的主要作战方略是采取以老百姓为基础的游击战术。而日军却用“归屯并户”的方式切断了东北抗日联军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这就给抗联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然而,抗联遭受的厄运还不止如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位总司令赵尚志的牺牲再一次使抗联遭受了重创。
除了杨靖宇以外,在东北抗日联军里面还有第二位总司令,这位总司令就是赵尚志。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和最早的领导者之一。王明贵战败之前大概十几天,在东北抗日联军战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总司令赵尚志的战死。1939年赵尚志在苏联境内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大队,这支部队应该说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前身,所以也可以说赵尚志是在境外的这支东北抗日联军的灵魂。可是赵尚志在1942年的时候就已经战死沙场,那么他是怎么牺牲的呢?他是在萝北袭击日军梧桐河警察所时因被特务击中而被俘牺牲的。事情的经过颇为传奇。赵尚志当时到梧桐河去袭击梧桐河警察所的时候只带了四个人。那么大的总司令只带着四个人去袭击一个日军据点,可以看到赵尚志的勇气,但也可以看到抗联后期兵员的不足。赵尚志的牺牲是怎样一个经过呢?他带着这批人入境以后,本来是要去爆破日军在兴山的发电所,但入境以后就碰到了两个投奔抗联的年轻人,一个姓江,是个猎手,后来成为了赵尚志身边的警卫员。但另外一个人呢,其实这个人是一个日本特务,名叫刘德山。刘德山诱骗赵尚志说,现在春节快到了,梧桐河警察所的警察和日军戒备非常地松懈,为什么不打它一下?赵尚志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决定带领这支小分队对梧桐河警察所进行袭击。当他们走到离梧桐河警察所还有一公里多的地方,刘德山借口小便,走在了队伍的后面,从后面朝赵尚志开了一枪,这一枪从赵尚志的后腰打进从前方透出,使赵尚志负了致命伤。这时,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显示了英雄本色。赵尚志被打中之后立即抽出手枪,回头一枪击毙了刘德山。这只手枪至今还保存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打死了刘德山之后,赵尚志带着重伤撤到了附近一个叫吕家菜园的地方。一个在这儿种菜的村民发现赵尚志受了重伤,就拿面粉给他捂腹部的伤口。血一次一次把面粉冲开,血根本止不住。这时赵尚志就对跟随他的江利新说,不要管我了,我肯定不行了。他把身上带的机密文件交给江利新,让他们赶紧突出去。这种情况下,江利新和其他几个战士看到已经没有办法带着赵尚志突围了,只好拼死杀出重围,回到了苏联。最后赵尚志被俘了,被俘后他在日军的审讯室里待了九个小时以后壮烈殉国。
赵尚志的死看起来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因特务的暗杀造成的,但实际上深究他的内心,赵尚志未必不是求仁得仁,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赵尚志他一直抱着想打回祖国的信念,想回国建立根据地,甚至他还想带着一支部队进关,去延安,希望能够一直打回去,回到延安。但是这种愿望是很难实现的。赵尚志曾说过一句话,我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所以赵尚志的死既是一种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8)赵尚志的牺牲和王明贵部队的失败,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反攻写下了一个休止符,大家终于意识到这支部队的作战方略需要改变。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余部究竟做出了哪些调整?周保中为什么能够成为抗联的新任总司令?周保中又有哪些作战特点呢?
这个时候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已经达到七百余人,他们主要在乌苏里斯克的南野营和在维雅斯克的北野营这两处营地活动。在1942年,这支部队被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支部队在8月1日正式成立,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下辖四个步兵营,一个无线电营,在反攻之前又增加了一个冲锋枪营。此外还有情报部、后勤部、修理部等一些特殊部门。这支部队成为后来抗联在抗日战争后期向日军发起特种作战的基干部队。
在这支部队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周保中。在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先后战死沙场后,第三任总司令由周保中担任。周保中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支部队的总指挥?一方面是因为他原来就是二路军总指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作战特点实际上跟特种部队特种作战的要求非常吻合。周保中原名奚李元,是云南人,他在9.18事变之后奉党的命令到达东北,开始在义勇军王德林部做敌工工作。在这个地方他拉起了一支部队,成为抗联第五军最初的源头,这支部队在吉东地区屡次与日军血战。周保中的作战特点是特别善于袭击,秘密行动,作战从一开始就具有特种兵的战术特点。有人曾经记载周保中在抗联最困难的时候,他把自己最亲近的战友集中起来进行爆破训练,然后一个一个地派出去,对日军发动袭击。他们破坏了多处日军的煤矿、发电站等重要军事设施。后来就有人说,如果战争继续照这样打下去的话,总有一天周保中将军会把自己也派出去。周保中将军没有把自己派出去,但是在抗联最艰难的时候,他的确把自己的妻子——无线电营营长王一知派过了黑龙江,回到祖国去打游击战。可惜这样的作战最终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于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便开始了在苏联的特种兵训练。
谢谢大家,下一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