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大赛新闻

第六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 北京赛区预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16: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6月9日,第六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北京赛区预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经过各高校的层层筛选,在来自15个国家的24名选手中,北京科技大学的孟加拉小伙儿瑞江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少年雅各布、北京语言大学的美国选手高慕鸿和埃及美女馨月、中国传媒大学的俄罗斯选手塔妮娅、首都师范大学的埃及帅哥苏景阳成功胜出,取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

  汉语搭台 方言唱戏

  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瑞江明是第一个获得决赛资格的选手。“真的没想过能第一个进入‘汉语桥’决赛,”谈到自己的晋级,他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一听到主持人喊了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大喊‘Yes’!”瑞江明来自孟加拉国,是个“经济方面不那么发达,但自然环境很好”的地方。“我们没有冬天,北京的冬天太冷了。”气候的强烈差异让这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在北京的冬天冻得不敢出门。才艺表演环节,瑞江明用同一个场景表现了北京话、上海话、河南话等各地方言的异同,表现了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认可,得以优先晋级。

  从小在教堂唱歌长大的“音乐王子”雅各布在舞台上背着一把木吉他,带着黑色的小礼帽,缓缓吟唱着《我的歌声里》,引发了全场跟唱,最终将这个爱音乐爱中文的少年送上了决赛舞台。他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坐落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北面。他母亲的曾祖父是中国人,因此有着中国血统的母亲想让自己的八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要学会中文,这项“重任”便落在了雅各布的肩上。2011年,他来到中国天津,开始了他的中文之旅。“第一个月过得特别困难,”雅各布回忆道,“那时候特别想家。”而家庭的支持和肩上的责任让少年坚持了下来,并收获了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关心。

  举手投足之间与著名香港影视演员曾志伟颇为相像的美国青年高慕鸿今天穿了一身对襟马褂出场,简短的自我介绍后,他迫不及待地为大家表演了一段精彩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我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现我的葫芦丝水平,”他说,“我只学了两三个星期而已。”高慕鸿学习中文已经七年了,真正来到中国学习地道中文也已经三年了。“什么吸引我来到中国呢?”他自问自答道,“那就是语言。”儿时的高慕鸿看到电视里面那些和美国人长相迥异的中国面孔,并且还操着他完全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语言后,觉得“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小时候我在自家花园里挖洞,妈妈说我如果一直挖就可以挖到中国。听到那句话之后,我就真的把耳朵贴在地上,以为真的听到了地球那端人们的脚步声。”作为一个学习国际关系的留学生,他平日的生活除了忙碌的学习之外,还在一些课余时间担任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并参与录制学生试卷的英文朗读工作。在高慕鸿眼中,中国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这里让他觉得“自己很特别”。

  从埃及开罗远道而来的苏景阳是当地孔子学院派到中国进修一年的大学生。“我学汉语是为了找工作,”他坦言,“我想做翻译。” 才艺表演环节他为大家呈现了一段精彩的单口相声,不俗的汉语水平可见一斑。但对于自己的晋级,内敛的苏景阳表现得非常意外。“我最后觉得自己肯定没戏了,”他说,“老师是不是念错了?” 其实正是他舞台上生动的表现力和出色的感染力征服了观众和评委。“相声的素材是由民间笑话组成的,通过相声可以学到怎么用中文和中国人开玩笑,”对于学习中文,苏景阳显然已经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诀窍。

  另外两位获得晋级资格的都是姑娘,一位是俄罗斯妹子塔妮娅,她喜欢写古诗,会说相声和绕口令,熟练的嘴皮子以及高超的即兴作诗能力为她赢得了评委的肯定;另外一位是来自埃及的馨月,这位自称是“埃及艳后的孙女”的娉婷少女身材窈窕,虽然学习中文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她大胆地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对汉语声调的完美呈现也让这朵异域之花在舞台上盛开。

  舞!舞!舞!

  来自俄罗斯的克妮娅穿着中国佤族的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表演了佤族的经典“甩发舞”。只见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妹子配合着动感十足的鼓点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秀发猛地上甩,露出坚定的眼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原生态演出。克妮娅学习这支舞蹈只有短短数月,能有如此表现,着实中外观众令人称奇。

  跟随导演组走过全国几大赛区预赛的安泽,此次担任北京赛区的主持人。这位拉脱维亚妹子是第三届汉语大赛的百强的优秀选手之一。参赛后的几年中,除了参与影视节目的录制,她还成为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快乐汉语》的主持人。比赛现场,她伶牙俐齿,风趣幽默,整场比赛因为她的出色表现更具活力和乐趣。她还不忘调节气氛安慰选手,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北京赛区的三位评委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冯惟钢先生,光明日报文艺部艺术评论主编李春利女士,以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主播叶迎春女士。

  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由中央电视台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承办,参赛对象为非中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在华留学生,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北京赛区预赛由北京语言大学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均派出了自己选手参加比赛。

  对于预赛阶段未晋级的待定选手,仍有机会通过网络复活的方式获得进京通行证。大赛组委会将参考选手个人在各媒体平台的人气高低,决定其是否有资格成为百强选手进京参加总决赛。具体的网络复活方式,可登录第六届汉语大赛官方网站(http://news.cntv.cn/special/hanyudasai6/)获取相应信息。

  预赛时选手们的表现究竟如何?晋级选手在“汉语大赛”决赛又会给您带来怎样的惊喜?更多精彩赛事,敬请关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播出时间:

  预赛:2013年7月15日至8月19日,《快乐汉语》栏目每晚22:45至23:00

  决赛共10场:2013年8月20日至8月29日,晚间黄金时段

  总决赛暨颁奖晚会:2013年8月30日,晚间黄金时段

  播出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第六届 汉语桥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