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近代中国强军梦》之四:核武器革命的成功者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14: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原标题:

  主讲人档案

  戴旭

  著名军事专家 

  2010年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问题

  主要代表作有《大空战》、《海图腾》

  《C形包围》、《盛世狼烟》等

  富国强军是历朝历代的梦想,五百年来中国做过怎样的强军梦?

  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说最可怕的是战略思维的落伍?

  机遇与厄运共存,近代六次军事变革为何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广岛上空的蘑菇云,再次宣告了又一个新的军事变革时代来临。

  一再错失机遇的中国,是怎样自力更生,把握住新中国的命运?

  敬请关注,《讲武堂》6月22日10:18播出

  著名军事专家戴旭深度解读,《近代中国强军梦》之四:核武器革命的成功者。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上一讲主要讲的是机械化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业化总体战的迅速发展。在这两次战争中,欧洲国家,后来美国也参与了。工业化的国家发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力量能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国家,特别是有实力的国家都想到了能不能研制一种新式武器,直接把对方的工业体系进行毁灭性的破坏,让它一举失去战争的力量。实际上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已经在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比如英美空军就对德国的工业区进行了连续的战略轰炸。后来美国的空中力量对日本的城市也进行了连续的轰炸,而把他们的战斗部队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他们希望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轰炸,毁灭它的工业力量,釜底抽薪,让它的军事战斗力削弱,然后再使用自己的兵团进行大规模的压制、歼灭,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应该说战略轰炸对于它们取得最后胜利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并没有像它们希望的那样,就是仅仅通过大规模的轰炸就让对方战争的意志受到削弱。我们可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照片,很多德国的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但是德国并没因此投降。直到后来苏联红军攻到柏林城下,英美的军队也兵临城下,最后还是通过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把它的军队直接消灭,德国才投降。

  而对日本,通过飞机的轰炸,包括后来使用燃烧弹,把大量木质的建筑,因为日本的很多城市都是木头制的房子,他们这个国家的地震比较多,通过燃烧弹把它们全部烧掉,尽管如此日本还是不投降。特别到战争的后期,各国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生产出一种超级武器,一下子把对方的工业实力给它干掉?在这个时候,德国、日本、美国最先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这个时候,核武器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在二战后期,德国弹道导弹“V-1”、“V-2”雏形就已经出现了,美国也出现了重型轰炸机“B-29”,运载工具已经有了,如何造出一个大型的超级炸弹,是各国战略层都在思考的问题。

  (1)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获得一种新式武器,对敌方的工业中心进行彻底的毁灭性轰炸,就成了大势所趋的追求。这就要求有一种超级炸弹,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进行彻底的破坏。二战期间,为了轰炸德国的潜艇基地和生产中心,盟军已经生产了几款巨型常规炸弹,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当时绝大多数国家的空军将领都不清楚的是,真正的变革已经发生,这次变革的地点,就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哥多沙漠中。

  这个时候有一批德国的科学家,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由于德国排斥犹太人,就跑到了美国,随即就投入了美国的 “曼哈顿工程”计划,实际上就是核武器的研制计划。美国一边研制核武器,同时英美又通过它们的空军、通过他们的特种部队去破坏德国的研制计划、破坏日本的研制计划,双方开始进行核武器的竞赛。当时大家还没有核武器的概念,就是想研制一种巨型的超级炸弹,尽快地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7月16日,三方竞赛的结果已见分晓,美国首先在他们的沙漠中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

  到了8月7号,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一个广播声明,这个声明让全世界震惊,他说“16个小时前,一架美国飞机在日本的重要基地广岛投下了一颗炸弹。它不是一颗普通的炸弹,它的威力超过了2 万吨TNT 。他说,有了这颗炸弹,将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日本政府只有接受7月26日的“波茨坦宣言”,否则,遭到彻底灭亡的只能是日本人民。

  8月8 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当时美国担心苏军参战,日本会被迅速打败,苏军可能会抢在美军前头登陆日本。苏军参战的第二天,8月9号,美国又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这个原子弹投下去,两万多人迅速消失。因为长崎这个城市四面环山,都是山区,影响了原子弹威力的发挥,不然死的不会只是两万人。

  第二颗原子弹下去以后,日本的战争意志算是被基本摧毁了。中国军民的长期抵抗已经让日本的军力捉襟见肘,已经让日本的国力难以承担。苏联的参战、美国超级武器的出现,这一切都构成了摧毁日本战争意志的力量。

  8 月15日上午11点,日本天皇终于向全体日本国民讲话,日本叫“鹤鸣”,他宣布帝国接受“联合宣言”的条款。这两个原子弹的威力,当时也就在2万吨黄色炸药这样一个级别,在今天看已经属于非常小级别的核武器了。可在当时,炸弹的威力已经超过最大常规炸弹的一千倍。

  (2)两座日本城市的瞬间被毁,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通过将核武器与战略轰炸机的结合,一架轰炸机一次轰炸的效能,超越了以往数千架次同类飞机的常规轰炸效果。而且,核武器的威力还在不断提升。不仅原子弹的当量越来越大,后来又出现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氢弹。由于威力过大,反而消解了核武器在进攻作战中的实用价值。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连战果都不存在了,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一年,公元1945年,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透过原子弹翻滚的蘑菇云,美国看到了什么呢?美国看到:借助这种威力空前的终极性武器,“最后的武器”,当时很多人就把这种武器叫做“最后的武器”,不会再有武器超过原子弹了,通过这种武器,一个国家可以在几天内征服另一个非常强大但在思想上毫无准备的国家。在目前道德进步远不及技术进步快的情况下,世界的命运最后会被这种武器所决定。

  美国从原子弹轰炸日本当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刚刚从机械化战争的战争碎片中钻出来的军人和政治家,他们立即就明白了他们正站在一场什么样的新的战争底下。也就是仅仅几天以前,大家看到的还是漫天飞机狂风暴雨似的轰炸和坦克排山倒海向前推进的场面,可就在原子弹投下的一瞬间变成了历史。对于强大的一方,你拥有核武器实际上意味着你拥有了直达战争胜利的这样一条捷径。但对于弱者呢,拥有核武器等于你拥有了一张确保最低安全感的一张“王牌”。

  这样的一种价值对于政治家是没有办法法拒绝的。所以核武器,就让人们爱恨交加,既着迷又恐惧,成了这么一个美丽的魔鬼,在它被人类黑色的欲望释放的瞬间,就注定它永远不会再回到原来魔鬼的盒子里面了。你已经爆炸了,你再想让各国不研制这个东西,或者停留在原来这个时代,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在1945年8月6日,美国投下原子弹两个小时以后,斯大林就向负责苏联作战轰炸计划的负责人发出指令,他说:“同志,对你有个简单的要求,尽快为我们提供原子弹。你知道,广岛的轰炸已震撼了世界,均势已被打破”。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命令,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展开了。

  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4年3月1日,美国的氢弹试验成功,其爆炸力相当于千万吨级的TNT,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1961年苏联的绝密试验室,试爆了一枚1亿吨当量的超级氢弹,比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整整大了5千倍!

  除了原子弹,双方还在运载工具上展开竞赛。

  1960年,美国拥有约1700架战略轰炸机,苏联拥有1000架中程轰炸机和约150架战略轰炸机。然后双方又展开洲际导弹、核潜艇竞赛,最后一直又到了太空竞赛、星球大战等等,也就是核壁垒越来越高。双方都具有不仅将对方同时也将地球毁灭几十次的能力。

  核竞赛,直接导致了世界政治中冷战格局的形成,这就是著名的冷战。一直长达半个多世纪,大国外交的核心始终是围绕这个“核”。核声明、核条约、核联盟、核危机、核妥协、核密谋。有时候剑拔弩张,有时候又化险为夷。1962年的导弹危机,实际上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核武器。有时候双方为了一个目标,还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合作。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核这个东西始终是美苏博弈当中的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

  实际上世界和平一直处于双方核竞赛的噩梦中。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因为有感于这种恐怖局面的出现,这种恐怖局面的想象,发布一个报告,叫《核冬天》。他说,在地球上拥有核武器的这些国家,一旦发生核战争,它产生的烟尘将会把太阳遮盖五十年,将不会有一丝阳光透到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地球生物就可能毁灭。可以想象当初核武器的出现对人类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3)对于刚刚结束抗日战争的中国而言,对核武器的价值,有着迫切的期盼。于是,能否在核武器革命这个问题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就成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自明清以来,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军事变革机遇的中国,这一次能否实现后发式的反超,不能不说让人拭目以待。

  1964年10月16日14点59分,一朵蘑菇云在中国的沙漠里升起来了,中国的核试验成功了!   

  以中国核武器的出现为标志,世界现代史的走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列强忽略的中国因素至此浮上了大国博弈的台面,两个超级大国再也不能将整个人类作为人质任意地敲诈全世界了。

  新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二战结束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像坦克、大口径火炮、各式军舰都不能生产,也就是工业化的军事产品都不能造,连重型的卡车,甚至更轻一点的自行车也不能造,也要进口。但是物质的落后没有阻滞思想的前行。当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相继爆响以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就产生了向美国学习核技术的想法。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直到当时中国战区的美军参谋长魏德迈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长、军政部次长俞大维说,美国政府可以接受中国学者学习核技术。魏德迈这么一说,蒋介石这才觉得原来有这么一种可能,于是蒋介石就派出陈诚和俞大维出面,约见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等几位科学家,决定以十万美元启动中国的核计划,并决定先派出华罗庚、朱光亚、李政道等学者,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去美国学习相关技术。这就是在1945年左右,美国两颗原子弹爆响以后,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最先萌生的想法。

  他派出的这些人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把核武器及相关技术列为最高机密,连美国当时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也不能接近,更不可能把这个技术转让给中国。随后,中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蒋介石政府一路败退到了台湾。内战起来了,解放战争开始了,蒋介石被打败了,因此民国时期的核武器计划就和它的航空母舰计划一样胎死腹中。创造中国历史奇迹的这个重任就要由一批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们来完成了。

  1949年8月,秘密访问苏联的刘少奇提出要参观苏联核设施。对此,斯大林没有批准,只是请中国代表团看了有关核试验的一个纪录片。并且暗示中国,社会主义阵营有苏联提供核保护就可以了。两个月以后,新中国正式成立。当时的新中国承接的是一个长期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虽然有五六百万的大军,但几乎都是装备着杂牌轻型武器的步兵,国防压力非常严峻。事实上这时候的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这么一种战略性的武器,但是国力不行。  

  1952年底,以著名的核物理专家钱三强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当时苏联依然没有让中国的代表看到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可以看到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戒备和美国对英国的戒备是一样的,尽管双方政治关系非常良好,但是这个技术非常绝密。苏方对技术的垄断,加上中国当时有限的国力,使得新中国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核武器计划给取消了。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依然是不希望中国开发核武器。当时双方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轮的谈判。苏联的态度来回摇摆,一会儿说支持,一会儿说不支持。最终还是在1960年7月份,苏联撕毁了双方签署的协议,其中有一些是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这些协议全部被撕毁,专家也全部被撤走。

  (4)似乎自晚清以来的厄运又将降临。中国将再一次失去军事变革的机会。但是,就在美苏两国分别对海峡两岸关闭核武器大门的同时,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降临在了中国人的头上。正如孙子兵法中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记载一样,当失去了所有的外部援助后,无法买来,也无法学来的时候,中国的决策者、军人和知识分子,反而第一次有了机会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原创能力。于是,也就有了接下来发生的奇迹。

  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中国开始了研发核武器的历程。1964年,在中国历史上,形势格外严峻,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另外,外部与美国、苏联、印度等大国关系都非常紧张,就是在这样一个形势下,中国咬紧牙关爆响了原子弹,非常非常不容易。当时的新闻报道说:人们激动万分,他们知道祖国有了原子弹,这块历经沧桑的领土上再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当时住在美国的李宗仁说, “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他由此下定回归祖国的决心。一位在西欧开饭馆的华侨说,他说以前邻居经常将垃圾扫到他的门前,以示对黄种人的轻蔑。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消息传来后,他的门前再没有人来堆放垃圾了,警察也向他道贺: “您有这样的祖国,以后不会有人再找您的麻烦了!” 可想核武器的出现在国内外各个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   

  曾担任过肯尼迪顾问的罗斯回忆说:“中国将拥有核武器的消息把大家吓坏了”。肯尼迪也说:“60年代最大的事件,也许是中国试爆核武器”。1963年7月,美国特使哈里曼去莫斯科,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中国即将试验核武器。尽管双方正处在冷战的对峙当中,美国特使带去了肯尼迪致苏联的一封信,也就是双方要联合对付中国的核武器计划。美国的计划是什么呢?就是,一架美国的轰炸机和一架苏联的轰炸机,一起飞到罗布泊的上空各自投下一枚炸弹,其中一枚是核弹。而美国单独破坏中国核武器的行动计划,是准备对罗布泊试验场等地实施公开的常规空中轰炸或者秘密的地面袭击,或者是空投特种兵进行破坏。就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国神秘的地空导弹部队连续击落替美国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的蒋军 “U-2”侦察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着美国对中国浓重的“核兴趣”,就是在关注中国核计划的发展,并且通过各种打击手段破坏中国核武器的计划。

  外交层面上,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国量身定做了一个“核紧箍咒”,从外交上也要限制中国发展核武器。美苏之间互相竞争,但在遏制中国核武器发展上,他又有一致的目标。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猛一看,好象这是1962年古巴核危机后美苏缓和关系的迹象,其实是双方为共同绞杀中国核计划而进行的密谋。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在国家安全会议上就毫不隐讳地说,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重点就是对付中国。

  (5)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又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急迫的战争压力,驱使中国必须造出自己的核武器,跨跃式追赶上这次军事变革。

  让美国和苏联措手不及的是,中国的核试验以超出它们预想的勇气,在中国自己预想的时间内爆炸成功了。这个时候处于狂喜状态当中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不仅仅是把自己从沉重的核压力下解放出来,其实还有着大得多的“世界意义”,那就是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被打破了,脆弱的世界和平,从此多了一极支撑的力量。这个时候中国被世界称为中美苏大三角,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这样一个几何原理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中得到了证明。美苏争霸的世界政治两极格局被三极格局所取代。这个时候中国是一个既“反帝”又“反修”的国家,是一个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第三世界国家,谁都不愿意把中国推到对方的怀抱里。因此整个冷战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核武器的出现而发生了很大的逆转,整个形势变了。

  美、苏及其各自率领的阵营,面对新的第三方力量的突然崛起,不得不开始对它们的战略思维进行全面的调整。二十四年后,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而这个“影响”,不仅为以后的中国重返联合国埋下了伏笔,也为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走向全面的缓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核武器,有了以“两弹一星”为基础的影响,这样一种大国的影响,由军事到政治地位的波及的影响,使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八年后,在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八年后踏上了中国国土。还是这个影响,苏联最后一任总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中国寻求和解。

  中国最早看到了核战争的“心理”本质,美国向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就谈起原子弹。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他对战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毛泽东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我们再想一想当初日本天皇面对美国原子弹轰炸的时候,是什么样一种失魂落魄,我们再看一看毛泽东对于原子弹又是怎样的气宇轩昂!

  毛泽东曾经把原子弹比喻成一个“大炮仗”,放的一个爆竹,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那就要早响!早一点吓人,早一点响”。第一次核试验刚一成功,中国马上宣布: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绝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当时在所有拥有核的国家当中,只有中国一家做出了这样的承诺,这就是一种自信。到目前为止中国也是唯一的一家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包含极大勇气的战略智慧。

  邓小平也说过,他说:“我们还是要发展一点,但怎么发展,都是有限的。”就是我们不会让核武器牵扯我们太大的国力,另外也是看透了核武器的作用就是在心理层面上。

  再看看苏联和美国它们双方造了多少核武器。据俄罗斯《红星报》统计,自1945年起,美国,当然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美国总共生产了7万个弹头;苏联从1949年起总共生产了5500个弹头,300艘核潜艇。而美国和苏联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么多核武器发挥什么作用了呢?冷战结束了,冷战的结束并不是用核武器把它打赢的,反而是它们在竞赛当中各自都把巨额的国民财富变成了导弹,变成了不能吃也不能用的核武器,变成洲际导弹、变成核潜艇等等。

  (6)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朝鲜战争,一百多年,这近代的一百多年中国军队无一不是在巨大的武器代差的情况下作战。但是,在世界跨越机械化战争时代,进入核战争时代不到20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就赶上来了,这也是500年来,中国唯一一次迅速赶上世界军事革命的步伐。

  今天,中国已建立起了一支精干的,有各类核弹、各类弹道导弹齐全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体系。中国的“核胜利”是一个进行式,并不是我们建完了就不管了,它为今天的中国赢得尊严和安宁,也为今天的中国再一次赶上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进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为今天的中国军队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起点。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在提升国际地位和为国家铸就一把战略反击利剑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整个核工业和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先进程度、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过渡时间、以及从核试验到实用核武器的时间,都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记录。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历程,真正值得世界永远铭记,是激扬的,它留下了一种精神——我们今天称之为 “两弹一星”精神。它不仅给我们国家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武器体系,赶上了世界新军事革命,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民族留下了一个“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奋进不息的引擎。   

  今天回头看过去,当时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独立开发出核武器,是以下三个因素合力的结果:

  首先,是知识的原创力量。

  尽管美国的核垄断,导致了国民政府开发核武器计划的失败。但是,被派往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却没有认输。而是转向更基础的核物理知识的学习。本来是要学习人家的计划和武器制造的直接过程,这个时候转向了对核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核武器和火箭运输技术的学习。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学者又突破了狭隘的国内政治对立意识,决定放弃他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前程,投奔新中国,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和火箭运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就是决策层的眼光和魄力。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主要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审视作为独立武器的原子弹。毛泽东对外宣传我们不怕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又要有,这就是辩证法。首先你不害怕,你就有了抵消对方核讹诈的心理基础,你没有的时候你心理要强大,当你拥有的时候你心理就更加强大,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战略对手的变化,毛泽东开始转向从实战型这个角度来考虑了。对于中国原子弹的发展进程,毛泽东在1958年说十年完全可能。实际上发展进程都比原来的计划大大地提前。正是在这样一个外援断绝、强敌压境的环境下,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一场自强不息的绝地反击。

  最后请大家看看这一串数字。

  1967年6月份,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七十年代,中国又掌握了中子弹技术,成为当时世界上四个掌握中子弹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此之前的1960年,伴随着核武器研制的进程,1960年的“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东风2号”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装载核弹头的导弹爆炸成功;

  1967年5月,“东风3号”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第一枚两级中远程导弹“东风4号”发射成功;

  1971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装备中国海军;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号”发射成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技术的国家;

  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

  1983年,中国第一艘弹道核潜艇交付海军;

  到这个时候,中国不仅拥有了完整的核武库,而且除战略轰炸机以外,我们已经掌握了完整的导弹运载技术。

  这既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军队第一次终于抓住了世界军事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并且迅速赶上,避免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悲剧继续上演。

  在漫长的危险的冷战时代,如果没有核武库,中国的安全环境将不堪设想。为了赶上这一次新军事革命,毛泽东作为举世无双的大战略家,进行了高超的战略运筹。一边是中国在追赶新军事革命,研制自己的核武器体系,同时中国也在国际战略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利用美苏冷战对峙的有限空间和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到十年时间,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争分夺秒完成了中国核武器体系的构建,赶上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步伐。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边兰芳

热词:

  • 近代中国强军梦
  • 核武器
  • 革命
  • 成功者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