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探潮亚马孙

【探潮亚马孙】泉灵日志:再见,亚马孙!(4月12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4日 12: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不好意思,准备大直播,太多的事情要做,日志断了几天,今天一并补上。
人在什么时候会焦虑?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都没有落实的时候。等到无法改变、必须接受的时候,反而放松了。我知道,必须做什么,放弃什么。4月9号,大潮期即将在第二天开启窗口。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比始终无法确定的涌潮抵达时间更可能让我们全盘皆输的了。这里,没有水文站的资料,我们只能自己去观察、确认。

 

 

  溪谷船长带我们去河口,观察地形和计算时间。快接近河口的时候,船搁浅了!天啊,这是一艘只有20个座位的小艇,在宽达20多公里的河口快接近大西洋的位置,我们居然搁浅了!
  

 

  又和溪谷船长确认了一遍之后,我战战兢兢下了艇,我现在在阿拉瓜利河的河中心哎!

 

 

 

  你真的可以相信吗?!这里是阿拉瓜利河的入海口,地平线上的缺口就是大西洋,可是,可是,我们居然站在大河的中央!河水还没有没过我们的膝盖!船长变成了纤夫。天啊,这意味着这条看似宽阔的大河在没有潮水的时候完全不具备任何的航行价值!我现在理解,为什么当时我们在通过各种不知名的小河流进入阿拉瓜利河的时候,溪谷船长坚持要追随潮水的速度来行船!我也突然明白了阿拉瓜利河的涌潮为什么是瞬间就集结出现的一道水墙。是入河口的沙坎,河底的沙坎抬高了涌潮,就像猛兽在冲锋时被绊了一下,它就瞬间发作了!这和钱塘江潮形成的原理有相似的地方。但站在河道中央!这真的是亚马孙,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连夜和溪谷船长开会。我们基本确定了潮水的基本时间和小艇的安全航道。在阿拉瓜利河,很多的事实不能通过常识去判断,即便是4人小艇在河道里真正可以安全通行的航道只有河宽的15%-20%。我发现,我对这条河了解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10号,技术系统和节目系统第一次全系统联调演练。狭小的空间已经让我们顾不得工作时要远离卫星发射天线的辐射。反正,我们都有孩子了。直播统筹古铭的头发反正剩的也不多了,老婆也怀上4个月了,所以辐射不辐射的,就这么地吧!我们总会找到理由安慰自己。作为现场解说,我需要把我在现场看到的细节和导演及导播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常常会说出同一句话。这是一个有导播意识的导演、一个有导演意识的导播和一个有画面意识的主持人团结在一起的必然结果。我们继续自我表扬和相互表扬。大战开始之前,这样的互相吹捧的风气有助于鼓舞大家的士气。

 

  这就是我的解说台。沼泽之上,雨靴一半被陷在水塘里,头顶是一个备用发动机,另一侧是垃圾袋。农庄里的猪们在我的脚下追逐。

 

 

  一天试验下来,系统和节目基本对接上了。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两艘在潮头行进的小艇,可以让我们最近距离地去感受潮水的威力,但是当两位摄像朝不同的方向拍摄的时候,在镜头的组接上就会出现问题。屏幕上似乎这潮水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这在电视的术语里叫“跳轴”。导演的任务,是要让每个摄像在寻找自己镜头里最漂亮的画面的同时,还要顾及另一位摄像的位置和角度,这意味着摄像要眼观六路,当然还要有提前的约定,才能保证万一和导播的通讯中断的时候继续能提供有效画面。在导演鄢蔓画了一个图之后,摄像小金和阿力终于找到了无需语言可以默契配合的方式。

 

  航拍飞机的画面还没有完全达到导演和导播的要求,两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女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快艇,去直升机停泊的农场,和法国团队进一步地敲定分镜头本。鄢蔓特地带上了去年我们在钱塘江潮的直播录像。法国团队的头儿本努阿看完有了新的认识。不光是对节目和镜头的,还有对这个团队专业性的了解。甲方的要求是否专业直接影响到乙方的动力。

 

  本努阿立刻召集自己团队的全体人员开会,这些直播过多届奥运会和达喀尔拉力赛的兄弟们打算重新出一个飞机动作和镜头的菜单,供鄢蔓选择。

  

 

 

  节目内容系统需要和北京后方的播出系统磨合每一个细节。第一次全程的演练,让我发现了很多说法要改。我必须说,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复杂的直播。极端环境+太多变数的直播对象+国际团队合作的沟通。在罗布泊和珠峰的直播也是极端环境,也需要这样找着角度来联系上卫星联系上北京,但是都是自己人,没有沟通问题。直播奥运会也要国际合作可是有足够的时间磨合,也不会有变数这么大的直播对象。

  “让朱兴建在潮水抵达河口之前,在河口中央出镜,把我们昨天的惊讶传递给观众,多出乎意料!”
  “这样飞机就得早飞45分钟,航油就会在关键段落用完!”
  “飞机晚点起来,拿船的信号传回来!”
  “姑奶奶,中继传输在天上呢!船的信号也是从天上回来的呀!”
  “对不起,我又忘了这茬儿了…”
  “冲浪选手说,他们愿意在直播中展现一面中国国旗!”
  “你记得,今天他们展现完了巴西国旗之后,把旗塞哪儿了?”
  “我记得…他们没从冲浪板上下来,可是后来也没有旗在手里了。”
  “不会是塞裤腰里了吧?”
  “那这提议还是算了吧!”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而这就是电视,远不止内容的表达,艺术的展现,这是个团队综合的技术活儿,一个环节掉链子,一个细节想不到,全体玩完。

 

  11号的夜里,一直在下雨,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睡好,脑子想的都是厚厚的云层对飞机中继信号的干扰。早上,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摄像在栏杆边喊起来:“好天气——!”

 

 

 

  这是我们在抵达阿拉瓜利河之后最好的早晨,我们会有好运气的,是不是?直播、直播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自然奇观,我们是需要运气的。

  

 

  飞机起飞时,陀螺仪摄像竖起了大拇指。两艘小艇的队员总是最早出发,他们要去24公里外的河口等待系统测试和潮水的抵达。
 

 

 

 

  倒计时一小时,各机位准备好了吗?咦!河边,3号机,那是什么?

 

  天啊!一条2米多长的鳄鱼!他就在距离3号摄像汪哥2米多远的地方,如果不是它瞬间启动逮住了一条鱼,还真不好发现它的存在。野性的亚马孙,你感受到了吗?

  

 

  

 

  倒计时半小时,英语、葡萄牙语、法语、普通话、福建普通话又开始交错在导播室里。木板房的另一侧是设备间兼我的解说室。巴西技术主管卡洛斯实在看不下去我站在垃圾袋边上的工作环境,为我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天壤之别啊,有没有!他甚至给两个系统的导播张君和鄢蔓的切换台上都放上了一朵亚马孙的野花!这让我们展开了一分钟如何对待女同事的讨论。

 

  5、4、3、2、1,开始!

 

  潮水如约而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亚马孙潮的直播。我们第一次有机会能同步、真实、多角度地见证这个自然奇观。在河边住了20多年的贝托一家在我们的导播间和解说室门口好奇地看着,他们小心地守规矩不说一句话,但是仍然会在关键的段落发出低低地惊叹。他们也没有在这样的角度全程看见过亚马孙涌潮。
 

 

  一个多小时的直播,5次,在我们打算结束的一刹那,阿拉瓜利的涌潮又给了我们惊喜,在过了最狭窄段落之后的潮头涌起、在拐弯之后的潮水重新集结,漂亮的人字潮…,这都是我们在昨天没有见到的。这就是不可捉摸的亚马孙涌潮!在那样的时刻,导播间里总是响起各种语言的“等等!”你看,无需沟通,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自然奇观面前的赞叹总是共通的。这也是世界自然奇观成为各个国际大台常备选题的原因吧?!交流总是从分歧最少的共通点开始的。直播结束了!拿着卡洛斯送女士们的鲜花,我们在机房门口合影。回去挂在办公室里,给男同事们做个榜样。

 

 

  两个切换系统的全体同事必须合个影,包括船长和农夫们,摁快门的那一刹那,我们集体用中文喊:“必须的!”从电视专业的角度,极端环境+太多变数的直播对象+国际团队合作的沟通,这叠加甚至相乘的困难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挑战。尽管还有太多的遗憾,但合作中6个国家的电视人获得了彼此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得到了国内舆论场上反对的讯息。我想,这会成为我们回国之后在业内需要讨论的话题。反对的声音指向的是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如何面对公众的信息需求?我们是电视新闻人,新闻的价值判断是基础,而技术和能力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

 

  最后,说点个人的体会吧。和以往的直播一样,95%出发前的功课是在正式的直播中无用的,它会被抵达现场之后的体验和新学的知识替代。95%新学的知识在正式的直播中同样是无用的,因为直播的内容和时长有限。但是,正是这看起来最后无用的95%构成了人生财富和经历的大部分。没有白做的功课,没有白走的路。再见,亚马孙!

责任编辑:倪晗

热词:

  • 探潮
  • 亚马孙
  • 张泉灵
  • 日志
  • 央视网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