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中国青年报:“八项规定”的好经别给念僵了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04: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个好现象是,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地引领着政坛新风,尤其是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践行新规定,习近平到深圳不管制不清场,李克强到基层调研考察车队一样等红灯,听民声不扰民,高层简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赢得舆论赞赏的同时,也为各级官员树立了典范。各地都在积极响应改文风转作风,大桥通车无仪式,开会无花盆水果,砍文山会海,走基层吃泡面吃自助餐,一改昔日脱离群众的特权作风,形成一股“与民众在一起”的政坛新风。

  不过得警惕一种倾向,就是“八项规定”的好经千万别被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病念歪了,不能僵化和浅表地理解“简朴务实”,更不能为了作秀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近来某省作出一项新的规定,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初衷是很好的,倡简朴之风,这种看似苛刻的要求也有贴近民生的现实考量,因为还有不少贫困乡村,“自带干粮”对基层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来说是减负之举。

  不过细细想来,“一律自带干粮”还真不是太有必要。倡简朴之风,别像过去那样到基层胡吃海喝还捎带就好了,“自带干粮”就有点儿过了。其实,官员下基层跟老百姓一起吃饭聊天,老百姓吃什么自己跟着吃什么,添双筷子添个板凳,一边吃一边拉家常,反而更有人情味儿。既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又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也让人感到亲切。“自带干粮”则太造作了。

  过去一些官员下去考察住豪华酒店、吃豪华午餐、抽中华烟喝茅台酒是一种极端,如今“一律自带干粮”则可能是另一种极端。公款吃喝是脱离人民群众,“自带干粮”也并没有密切联系群众,造作中也让群众产生隔阂感。倡导新风需要一种自然的、顺应民意的转弯,而不是僵化地理解“八项规定”。好像越简朴、简朴到了极端,就越显示对“八项规定”贯彻得多么好。

  中央的“八项规定”,不是让官员秀廉政、秀亲民、秀简朴,好像形式上越不花钱,穿得越破、吃得越差就越显示亲民,而是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转变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脱离群众的陋习和歪风。比如,对官员的吃喝问题,公众并没有那么不通情达理,并不苛求官员下基层得饿着肚子,像老百姓平常那样吃饭就可以了。不能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不当钱了,奢侈浪费胡吃海喝。同样,在开会问题上,不是比寒酸,不是比谁更不花钱,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花费就可以了,该花钱的地方还要花,关键是老百姓要看到支出,看到钱是怎么花的。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需要合乎人情,而不必造作;重要的是尊重民众的感觉,回应真实的民意期待,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秀”。比如,如今很多地方在开会时不摆花盆了,没有仪仗了,对外界宣称这种“简朴务实”之举节省了多少钱,似乎成为一种践行“八项规定”的莫大政绩。其实老百姓最想看到的不是表面上的“简朴”,而是想清楚地看到政府的行政支出,开一个会到底花多少钱。不要以形式上的“简朴”和道德上的美感回避真实的民意期待。

  作风的改变,需要由内而外深层次的变化,而不是“比穷、比寒酸”,不是把“八项规定”当成对上负责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和官员要读懂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层含义,而不能刻舟求剑。真正地融入民众中去,回应公众真切的期待,比“自带干粮”重要多了。“八项规定”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它需要官员俯身走到民众中去,带着对主人的敬畏去履行一个服务者的职责,民众的期待比“八项规定”重要多了。

责任编辑:刘志勇

热词:

  • 八项规定
  • 自带干粮
  • 中国青年报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