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政府首脑举行记者招待会是新中国的一个传统,始自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之时。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中央电视台1988年开始直播“两会”记者招待会,总理答记者问的场景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彼时起,中国老百姓有了一部直观的编年史。与正规史籍相比,精彩是这部编年史最大的特点,内中有喜笑怒斥,还有浅吟低唱,多少年后回味起来仍不觉乏味;直观是它的另一个特点,多少焦点浓缩在那些春天里的24个瞬间之中,清晰地描绘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
中国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从朱镕基的时代开始,不仅成为两会的重头戏,而且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政策和主张的重要窗口;两位总理分别以机敏的反应、绝佳的口才以及儒雅的举止、动情的表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总理的形象,甚至是中国的形象。
在历任总理出席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展经济都是被问到最多的话题。此外,在回答年度展望和上年度总结这类问题时,经济工作也是总理们论述的重点。 通过分析,人们也能发现每位总理在经济工作中强调的话题都有一致性,而许多问题,在几乎每次记者招待会上都要反复提出,如经济增长、农业、宏观调控、金融改革等。
据报道,李鹏任总理的两届任期内,共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24个各类问题,经济问题20个,占16%。此外,在回答年度展望和上年度总结这类问题时,经济工作也是总理们论述的重点。李鹏总理回答的经济问题中,比例最大的是价格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朱镕基任总理的5次两会记者招会共回答了73个问题,经济问题21个,占28%。而朱镕基总理回答的21个经济问题中,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有10个,占据了半壁江山。
总理记者会始终保持对外开放平台的形象,而且在外界看来,这种开放力度逐渐在加大——从媒体提问整体分布比例来说,外国媒体略占上风。另一点是,从2003年到2006年,都是中国大陆媒体问第一个问题,而2007年和今年,第一个问题分别给了《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是给了中国大陆媒体《中国日报》,而该报主要也是承担外宣功能,从这些可以看出总理记者会逐渐向“外”倾斜的趋势明显。
以2007年为例,在大会发给记者的750张请柬中,港澳台地区记者200张,内地记者200张,而国外记者占了350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筹备方之一,全国人大新闻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设置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最初之意,是提供一个采访机会给境外媒体,让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因此,在请柬发放时,会更多照顾外国媒体和港澳台媒体,在场地有限的前提下,很难满足每一家境内媒体的采访需求。
据统计,每次招待会的持续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左右,提问媒体数量在13个左右,54%的提问机会给了外媒,港澳台获得的提问机会是15%,大陆媒体的提问机会是31%。每年均有一家台湾媒体和香港媒体获得提问机会。大陆媒体中,连续获得提问机会的是《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
在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人民币汇率、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人权问题、香港问题以及总理的自我评价等,都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有的问题颇为尖锐。
总理记者招待会一般只有总理本人出席。逢换届年也会邀请所有副总理参加。即便出席,副总理也一般不回答问题。面对境内外媒体不乏尖锐的问题,总理们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答问风采。朱镕基以敢于直言的雷厉作风,深得媒体赞赏。温家宝则以理性温和、不回避尖锐问题的“诗人”风采示人。
朱镕基在2002年记者会上说: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但是这家报纸说得不对,桌子是拍过,眼睛也瞪过,不瞪眼睛不就是植物人了嘛,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至于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吓唬老百姓,我想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这种说法。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
温家宝在2003年记者会上说:我首先对全国人民讲几句话,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朱总理给人的印象,严肃、严格、严厉,严肃得让人难以接近,严格得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严厉得眼中容不得一颗砂子。温总理则像他的姓,温和、平易、低调,脸上经常带着笑意,说话温雅和气,处事低调平和。
人们关注总理,最直观的途径莫过于收看一年一度的记者招待会。在上任伊始的答记者问中,朱镕基和温家宝就向国人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新总理形象。以“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要赴汤蹈火,一往无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代表的朱式豪言,让中国民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掷地有声的力度。而平和亲切的“温氏风格”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诸如此类的表达,不见得有多铿锵,却也让人体会到新总理温家宝的真诚和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