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 子
曾经是一枚学历史的娱记,
现在是一个写娱乐的历史专栏小编

“花样爷爷”牛犇

  《一仆二主》中的秋大爷、《一步之遥》中的牛大爷、《飞跃老人院》中的金大爷……

  无疑,今年81岁的牛犇已然成为中国影坛的“大爷专业户”,其塑造的“大爷”形象多诙谐幽默,深受国内观众喜爱。

  从小孤儿到电影明星

  很多观众也许并不知道,牛犇其实并不姓牛,他的父亲姓张,牛犇出生时取名张家景。“牛犇”这个名字是1948年在香港从影时改的,一直用到今天,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牛犇1935出生于天津,言及故乡,他很是感慨:“对老天津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家住天津河北西窑洼明发胡同,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个地名。”由于家庭变故,牛犇很早便离开天津。他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在同一天去世了。牛犇只得跟着哥哥一起到北京投奔亲戚。无奈屋漏偏逢连夜雨,牛犇家的亲戚也在此时遇到了困难,无及他顾。牛犇只能跟着哥哥自谋生路。两个孩子在北京度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日子。

  牛犇小时候捡过人家扔掉的没有烧透的“煤核”,偷偷啃过人家吃剩的苹果胡、西瓜皮。“我一年当中唯一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苹果,就是过年时家里上供的那四个苹果。”直到后来哥哥成为华北电影公的司机,家里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牛犇和电影人的接触也多起来。

  著名演员谢添和牛犇住在一个院子,他也是天津人,一直对牛犇很同情,而且觉得“这个孩子挺机灵的”。谢添和爱人谈恋爱时,有时回来自行车爆胎了,牛犇常常扛着自行车去帮他修,谢添便给牛犇一些零用钱。那时牛犇才刚刚10岁。

  1945年抗日胜利后,沈浮导演和谢添合作要拍一部抗日片《圣城记》,正好缺一个小演员,牛犇就这样一脚踏进了电影圈。他在《圣城记》饰演村童小牛子。不料《圣城记》放映后,认识牛犇的人都开始叫他“小牛子”。

  1948年,牛犇又在影片《清宫秘史》中扮演儿童角色,同年去了香港。临行前他请谢添为他更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你又属牛,那就再添三只牛吧!”“犇”是“跑”的意思。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跑了一辈子。

  1949年,牛犇受白杨推荐,在电影《火葬》中饰演她的“小丈夫”。新中国成立后,谢添捎信给牛犇叫他回大陆拍电影,牛犇回京参加了《龙须沟》的拍摄。后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山间铃响马帮来》、《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棋王》、《活着》等几十部著名影片中扮演各类角色。

  1983年,牛犇因在影片《牧马人》中生动地扮演牧民郭扁子,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此后又多次在各电影节获奖。他还曾导演《父亲》、《喜中缘》、《藏金记》等电视剧。

  “万能”牛犇

  牛犇家的邻居经常用一句话来调侃他:“牛犇除了不会生孩子,什么都会。”

  做饭、缝衣服、打毛衣、做棉鞋、理发,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一样能难倒牛犇。衣服破了,补一补再穿,实在不能穿了,就用浆糊糊起来做鞋底。

  他甚至很少去医院。牛犇的儿子王侃小时候,有一次被自行车划破了脚,翻开一个嘴一样的大口子,他回到家后害怕挨骂,不敢告诉父亲。但牛犇看出儿子走路不对劲,发现了儿子受伤。

  “父亲没有带我去医院,就拿了些消炎粉帮我消了消炎,然后把针消一下毒,就给我缝上了。”王侃在一档访谈节目当中回忆说。

  在王侃眼中,父亲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有一次牛犇让王侃烧水,王侃贪玩,忘记往壶里加水,结果壶被烧漏了。王侃知道自己捅了大娄子,六月的天气里,满屋子找棉裤。“我知道肯定要挨打,所以一定要把棉裤穿在里面。”

  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牛犇也有了孙子。他最期待的事情便是每周一次的家庭聚会。随着孩子们陆续到来,老两口端出一桌丰盛的饭菜。

  说起牛犇与妻子的相识,也颇有戏剧性。

  牛犇的妻子可谓是牛犇的“资深影迷”,从小便看他的戏。“我对他很感兴趣,因为他名字当中那‘三个牛’很特别,我不认识。”

  一次,牛犇妻子的表姐对她说,牛犇就住在她家楼上。牛犇的妻子满心好奇,来到楼上,隔着门向里面张望。此时牛犇正好开门要出来,门一下撞到他妻子的鼻子上。这一撞,也撞出了一段美满的因缘。

  牛犇的妻子对牛犇的身世非常同情,在生活当中不仅处处谦让他的“牛脾气”,在细节方面对他也照顾得十分周到。

  2014年牛犇参加《花样爷爷》录制时,负责照顾几位“爷爷”的刘烨曾经收到过牛犇妻子的一封信。信中说牛犇爱吃冰激凌,平时不太注意休息,请刘烨提醒他注意休息,保持体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暖暖的温情。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外面忙事业,她帮我照顾家,对我支持很大。之前我一直不肯说,是怕她骄傲。”牛犇半开玩笑说。几十年来,这对夫妻风雨相伴,其中的情意岂是一句“谢谢”便能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