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棕扇舞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为了将这神奇的民族舞蹈传承下去,目前经过改编,形成了三个新的版本:小学生课间操,表现学生的活泼;中学生课间操,表现青年的活力;成年人棕扇舞,表现成年人的狂野。11月24日,雨雾蒙蒙。哈尼梯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记者一行在山道上驱车3.5小时赴羊街乡,拍摄当地小学、中学棕扇舞课间操。
棕扇舞是流传于羊街乡及那诺乡哈尼(支系糯比)族民间的传统舞蹈。据棕扇舞研究者倪伟顺老师介绍,棕扇舞早期用于丧葬活动,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棕扇舞走进日常生活,逢年过节、农闲时哈尼族百姓也跳棕扇舞。
11月23日,记者一行来到羊街乡党员活动室参观。在这里,羊街乡党委书记白书记就基层党委弘扬传承棕扇舞文化,构建哈尼族百姓文化生活两个问题,愉快地接受了本台记者的采访。 白书记谈到:乡党委考虑让棕扇舞走入校园,是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考虑的。哈尼族棕扇舞文化是大众性的文化,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灵魂。所以,它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首先一点,考虑棕扇舞传承和保护的永恒性。教育是永恒的课题,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哈尼族棕扇舞文化要得到持续和长远的发展,就要走进校园,同孩子的教育一样,永恒的抓下去。 其次一点,考虑棕扇舞传承和保护的广泛性。哈尼族棕扇舞是大众舞,它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有一个很大的群体。中小学生正好是一个最理想的大群体,将哈尼族棕扇舞编入课间操,可以使我们的孩子从小树立传承和保护棕扇舞文化的意识,让其成为棕扇舞传承和保护的生力军。 再一点,是从育人的角度考虑。棕扇舞文化是哈尼族的优秀文化,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有一个了解,受到哈尼文化的熏陶,从而增进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文化站站长倪伟顺老师今年50岁,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3年。倪老师说,由于哈尼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歌舞还没能形成舞台艺术。但在支系纷繁的哈尼族山寨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世代相传、千姿百态的歌舞。 1994年,倪老师开始研究棕扇舞,虽然只读完高中,但出于对棕扇舞的喜爱,对哈尼族文化的热爱,笔耕不辍。近年出版了《元江哈尼族民间音乐》一书, 撰写的《哈尼族歌舞的起源及其文史内涵和底蕴》一文刊登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上。 倪老师说,“哈尼”译为凶猛强悍而神秘的人。每逢哈尼十月年,全村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手持棕扇,欢快地跳起舞蹈。采访过程中,一提到棕扇舞,倪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边跳边讲解动作的由来。 提到手持棕扇,倪老师想到一个有意思的国际花絮。哈尼族是一个跨境的国际性民族,常有日本客人来到元江县羊街乡寻根,因为棕扇舞表演者手持棕扇,舞蹈动作和日本扇子舞看起来比较像,语言上也有相近之处,时常会有日本客人和倪老师联系。 采访最后,倪老师对记者说,他会继续研究哈尼族文化,多创作新的乐曲和舞蹈,希望可以将棕扇舞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下去。
11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万人棕扇舞大舞台进行拍摄。一位抱着小孙女的老爷爷始终乐呵呵地看着现场,白白的胡须无法遮挡岁月及高山之巅强紫外线留在脸颊上的印痕。和老爷爷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哈尼族小朋友从小就跟随大人一起跳棕扇舞,“如果不会跳,会被别人看不起的”。羊街乡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烤烟,老爷爷说,家里盖房的钱全指望着烤烟了,一年大概有4.5万到5万左右。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也针对羊街乡经济文化方面,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情况,采访了羊街乡党委白书记。 白书记告诉记者,他92年毕业,是第一个到省城读中专的学生,那时大学生还很稀少。90年代以前,每逢“哈尼十月年”,家家户户过节都要杀猪,但当时是一年半才养一头猪,过年杀一头猪很难。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信息闭塞,现代科技不发达。1995年以前,一村基本一辆摩托车,共有54辆。90年代以后依靠科技,养猪用饲料,粮食由原来300斤/亩上升到600斤/亩。到了21世纪,电视广播进入农村。2005年,农用车达到上百辆,每个寨子有几十辆,现在基本上一家有两三辆。2011年农村总收入来源主要是烤烟和甘蔗,烤烟收入达到3500万,甘蔗1500万,外出务工收入2300万,家家户户收入都有提高,盖起了新房。
登录 | 注册用戶名: |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