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江苏高校老师拿香蕉教戴安全套
南京财经大学大三女生向记者讲述她经历的一堂性教育课。空间狭窄的教室里竟坐了十多个男生,她走进去只能挨着一名男生坐下,课堂上最火辣的环节是学戴安全套。“教具”是一根香蕉。老师先进行示范,当他往香蕉上套安全套时,顿时哄堂大笑,尴尬气氛一扫而光。
重庆高校课堂上发安全套
“这门课每学期都非常火爆。”西南大学教务处负责选修课的工作人员杨丽媛说,西南大学除开设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等基本课程外,还针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和爱情心理,专门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性文化与性健康、爱情心理学、大学生恋爱?性?婚姻等课。由于贴近大学生的需要,这些选修课也很受学生欢迎。
郑州高校早已开相关选修课
记者从郑州大学教务处了解到,目前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学方面的必修课,但早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比如《人体生理健康》、《性健康教育》等,这些课程都有从心理学方面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和恋爱方面的知识,颇受学生欢迎。
" title="" target="_blank">◆现状:多所大学已设心理健康课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已将“大学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类课程超过30门,性心理与性健康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早在3年前就已面向全校同学开设,每年选课人数都超过了千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情感问题等都是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程虹娟表示,在大学生这个年龄,情感需求比较突出,开设情感心理与性心理课是很有必要的。
" title="" target="_blank">◆调查:过半学生赞成设性心理课 记者走访几所高校发现,过半学生支持心理课成为必修课。在四川大学附近,记者随机询问了10名学生,8名同学对于心理课,尤其是包括性心理学及恋爱心理学的心理课程成为必修,态度极为赞成。 牛晓云是西南民族大学大三的学生。她说,西南民族大学开设了多种心理方面的选修课,性心理学每学期都很火爆,很多同学选不上,还要过去旁听。“这要是必修课,肯定没人逃课挂科”。“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嘛,没什么好隐晦的。”四川大学大二的白泽同样“举双手赞成”性心理学成为必修,这不单是因为猎奇,而是懂得更多的常识。
" target="_blank" title=""> 心理课程进高校。他认为,对待大学生性生理和心理有必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很多大学生依然谈性色变,在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上还存有缺陷”。 焦碧碧还拿去年参加防艾宣传志愿者培训的经历举例子,他说:“两个小时的讲座,先得花一个小时‘脱敏’,而且周围志愿者本身对性知识、性心理的理解也存在错误。” 郑大材料学院的郑小维说:“在高校学习还是太晚,至少要在高中实行,能在初中就更好了,这些知识总是赶早不赶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中,也有一些老师认为高校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但不知道怎么教,因为这个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教。 郑州大学石国贞老师表示,首先,这是学生们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开设性心理教育和恋爱心理教育课程。 其次是怎么教。他认为这个课的目的不仅是描述事实,也要有价值观的引导。“两性关系要放在文化、历史、社会的背景来考量,仅就两性关系本身谈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石国贞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arget="_blank" title=""> “以我接触过的大学生为例,心理健康的确实占大多数。”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何元庆副教授认为,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而言,公众不应过多地将眼光聚焦在“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等敏感字眼上。 何元庆介绍说,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合计近三万人,学校30多名心理咨询师加一起,每年要接到1000人次左右的咨询。“在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中,80%的咨询重点都是涉及自身的发展问题,比如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等。”何元庆告诉记者,只有20%的大学生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些心理问题涉及焦虑、抑郁,但是并不会达到焦虑症或是抑郁症的程度,而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还不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
" target="_blank" title=""> “这是很好的事。”成都大学教育心理系教授桂世权认为,心理课成为必修课,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益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课程的开设,“这可以‘防患于未然’,大学生遇到恋爱心理的问题很正常,但有些人处理不恰当,有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样的课程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辅导、心理问题需要疏导,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也需提高。问题的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不是儿童,有着独立的思想与看法,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乃至生命教育,他们是有发言权的,不应将他们剔除在外,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就制定好规定性动作,让他们执行。
" title="" target="_blank"> 将一个大学生群体自身深切关注的话题列入高校的选修课里,当算是教育者的体察之举。事实上,与性有关的各色现象原本就流行于大学校园中的各个角落,男女生宿舍每天举行的睡前卧谈、校园网络上FTP站点下载量排名靠前的各类影片、社交网络中广受关注的校花校草动向等等,无不与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有关。这不会因教育者们对此避而不谈自动消失,相反,如若一直采取不闻不问抑或讳莫如深的态度,可能还会导致大学生们在处理性问题时行为失范。把性心理的学问堂堂正正地摆上台面,和大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现在还为时不晚。 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对大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坊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女大学生的笑话,这些笑话多少与性有关,而新闻中也时常会曝出类似的事件。刚开始,公众可能还只是带着猎奇的眼光阅读这些信息,满足着内心窥私的欲望,时间长了,竟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现在还有人把“女大学生被包养”视作新鲜事件的话,怕是会被嘲笑为与时代脱节。所以,当下人们在惊异于大学生们奔放的性观念的同时,却也免不了会萌发“这样的事情现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但这恰恰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弊病,却因为社会自身性道德底线的下降而主动对大学生不正常的性观念采取了宽宥的态度。 此种氛围的熏陶,让各种关于性的奇谈怪论在大学校园中盛行,迟迟得不到纠正与指导。翻一翻大学论坛的情感专区帖子,往往充斥着“处女情结”的大讨论、“傍大款、傍富婆”以及各种对性的遐思异想,其中不乏已经超越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的论调,这都是“社会病”在大学生思想中的投射。如何正确地对待性、处理性并由此树立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实是当代大学生备受困扰的问题。视而不见的话,只会对他们将来的家庭、事业各方面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是,具体如何引导,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