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年的调控实践证明,房地产市场利益多元,调控艰巨性超出想象,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2013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人们期待着新的一年国家在房地产调控上展示出决心和智慧,破解楼市困局,推动房价合理回归,让住有所居的愿望早日实现。[详细]
目前国家通过抑制措施争取时间、争取空间,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最终形成完善的市场调节,那时候形成的稳定健康才是真正的稳定健康。
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动用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特别是自2011年开始实施的住房限购、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增加土地供应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对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缓解供求矛盾、稳定房价特别是一些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挥了关键作用。
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住房是最大的民生”。
现阶段房产价格上涨的因素并没有解决——如此多的民间货币存量,投资渠道却十分有限;地方财政又依赖土地出让,众多经济活动都要依赖房地产——这些不解决,房价怎么可能下降?此外,城镇化进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预期。
我们的房价必须控制在低于GDP增长水平,低于CPI的涨幅,低于老百姓收入增长的幅度,只要这三个低于,我认为就是正常的。
中国地域广阔,一个简单的“涨”、“跌”无法涵盖所有城市。一些大城市的情况绝对不能套到全国去,要一类一类城市专门分析。
住房是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要让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要让供求差距趋于缩小,这样房价才会渐渐平稳。要让房地产商有正常的利润可得,但是方向一定要很明确。比如,市场调节由房地产商去做。社会保障住房,政府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社会保障住房如果能够照顾到大多数人利益,想买房的可以买到房,还可以通过贷款,我相信这样房价会渐渐地稳下来。
在城市当中,住房保障最大的问题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而要把外来的常住居民纳入住房保障确实很困难。接下来主要的措施,应该解决让外来人口接地气的问题。这个接地气主要是基层政府能够心甘情愿地为外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当地的居民能够不排斥给外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这几个问题的综合解决,很显然需要整体的制度设计。
收入层次、就业和家庭不一样,住有所居的表现就不一样。如果把家庭分成三层次来说,高收入家庭,我们鼓励他实现乐居,主要形式是购买。第二是中等收入家庭,我们提出的是康居的目标。第三是中低收入家庭,属于安居的层面,主要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他可以租房子,比如公租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有产权房,比如通过棚户区改造实现安居的目标。
将来应该要分类调控,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和谐的居住机制。富人有钱可以买好房子,但是高端的就要高计价、高配套、高税收,这一块应该是放开的。第二块是普通商品房,我主张土地出让时向下竞房价,向上竞地价,保证房价让中等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第三块是保障性住房,普通租赁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三位一体,对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租金补助,甚至还可以补贴物业费。对于愿意购买的,购买以后就变成了经济适用房。但是这个经济适用房一定是封闭运行,没有寻租空间,即使要卖也要卖给保障房中心。
多年来对小产权房设置的重重障碍,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严重畸形、城市商品房价格不断走高的一股助推力量。围绕着小产权房所出现的矛盾,其实是在民众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的迫切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的情况下产生的,是政府为了发展城市房地产市场以推动经济的目标而利用行政手段打压之下的产物。当前,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高潮正在兴起,这为解决小产权房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就城镇化的路径来说,无非是将农民迁入城镇和在农村按城镇化要求就地建造新房两个途径,仅从这一点来看,小产权房事实上已成为城镇化的“先行者”。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生活,并且提出了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算上是住有所居,如何才能实现住有所居?要区分两个观念:人人有住房和人人有房住。人人有住房,是保证每个人都有独立产权,人人有房住,就是人人都有房子住,但不一定是你的产权。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人人有住房,在最发达的美国,有独立住房的也只占了68%,32%是靠政府和社会提供住房,所以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人人有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