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领导表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1、库区移民安置问题
移民是三峡工程曾是最大的难点,根据初期的移民安置规划显示,到三峡工程竣工,预计移民总数为113万人,涉及湖北、重庆的20个县、区(市),安置地遍及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历时长达20余年。从国务院三峡办也曾公布的信息来看,经过17年搬迁、建设,截2001年6月,三峡库区累计搬迁移民127万人,三峡办有关负责人在多个场合表示,三峡工程移民总数最终将在135万至140万人之间。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更是一个经济重建、社会重构的历程。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工程论证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显现出来。据新华社《瞭望》报道,在二期移民搬迁完成后,库区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随着大规模工程拆迁、建设日渐减少,依靠密集的移民投资拉动而一度红火的库区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一些区县城镇出现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失业率猛增的情况。调查失业率高达20%以上。至2009年,许多库区区县登记失业率接近10%。加上最低生活补助、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欠缺,许多移民生活陷入困境,2003年前后,库区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移民上访率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而部分安置在外地的移民,则面临无法法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又不得不回到接近故土的地方讨生活。
2、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根据2007年由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在加重,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于135米之后,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在135米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香溪河等12条支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藻类过度繁殖)现象,回水区水流减缓,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报告称,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70%,主要来自库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
3、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破土,造成库区周围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水库诱发的地震在近坝区也时有发生。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指出,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而重庆库区的统计也显示,截至2009年3月18日,受试验性蓄水及退水影响,重庆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等14区县发生166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约6024万立方米,影响人数11535人,已造成土地损失约2380亩。值得注意的是,166处灾(险)情点中,新生突发性灾(险)情点达到121处。三峡库区的奉节县地震办的统计材料也表明,自2003年蓄水以来,地震活动出现新的活跃迹象。其中2008年三峡水库175米水位实验性蓄水期间,奉节发生地震14次,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
4、航运、灌溉、供水的问题
三峡蓄水成库后,千里川江成为西部货物进出的黄金水道,但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离设计要求显然还有一定差距,据公开的信息,三峡船闸设计之初确定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为5000万吨,双向运行为1亿吨。而实际上,三峡船闸的五级船闸启用后至今,双向船闸的通过能力到5000万吨就已经出现饱和,而仅重庆2006年从水运出港的货物就达到4578多万吨,这还没有包括从贵州、四川下来的货物。据长江航道部门人士透露,长江三峡船闸的过闸设计能力是万吨轮船。万吨巨轮的吃水深度是9米,而目前三峡船闸的吃水深度仅仅为5米,这就意味着万吨巨轮根本没法通过大坝。而且,由于永久船闸分为五级,因此通行速度较为缓慢,理论上过闸要2小时40分钟,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通过。宜昌一港口负责人称,待闸时间最长的一次,让900多艘滚装船等了整整5天5夜,致使水果、肉类等一些鲜货变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三峡大坝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3省,连月出现严重旱象;其中洞庭及鄱阳两大淡水湖,因为水位过低湖床裸露,湖北近30万人饮水困难。三省旱情主因除降雨减少外,三峡工程蓄水是否有影响,令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