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投票表决,决定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1974-1976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1982-1983年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
1983-1985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85-1993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
(其间:1991.09-1991.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1998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1988-1994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8-1999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1999-2002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2-2003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3-2004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2005年 辽宁省委书记
2005-2007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8-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今天的中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把超过13亿人带入科学发展的全面小康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史诗意义的创举。在人民大会堂,面对近3000名人民代表的掌声,李克强沉静地致以微笑,深深鞠躬,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对责任的担当,也表现出成熟政治家坚毅、睿智的力量。
3月15日,57岁的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此时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李克强是第一位出生在新中国、并同时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学士学位的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面对近3000名人民代表的掌声,李克强沉静地致以微笑,深深鞠躬,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对责任的担当,也表现出成熟政治家坚毅、睿智的力量。
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文件起草组组长,力主将国务院组成部门缩减到25个。在李克强领导下,文件起草组深入部门、地方、企业,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吸收专家意见,专题研究、协调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人反映企业工商登记繁琐,李克强下决心改革,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工商业者拍手称快。
中共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既与上世纪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一脉相承,又是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的大手笔、关键棋。今年1月15日,李克强到国家粮食局考察时,第一次将其概括为“新四化”。在北大学习期间,他深入钻研,厚积薄发,写出了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体现出对世界潮流的洞悉和对中国国情的谙熟,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
他反复强调,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要富裕农民,造福城乡居民。重要的是要解决好2亿多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的问题。5年来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3000多万套,基本建成1700多万套,使几千万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五年多来,中国累计改造棚户区1200多万户。
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径直走进包头北梁棚户区的高俊平家走访,当时高俊平的孙子刚睡醒午觉,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躲进立柜里。李克强和高俊平唠家常时,孩子从立柜里跳出来钻进被窝,露出了光着的屁股。整个过程被电视镜头记录播出。“光屁股”小孩在网上立刻成为焦点人物。对于这段“很萌很真实”的镜头,网友们报以热情的肯定:“可以看出,这是真正接触底层、事先不打招呼的访贫问苦。”
在2011年12月召开的环保大会上,李克强就专门提出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目前,国家已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监测范围已扩大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李克强既立足国情,又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他指出,公共服务要合理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政府要着力保基本,构筑起一张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安全保障网。这一理念,已转化为中国重大民生工程的实践。
多年来,面对各种难题,李克强从不回避,而是以坚定的勇气和胆略、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化解矛盾和挑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最近一段时间,李克强关于推进中国现代化既要有“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又要有“走钢丝”的勇气、智慧和韧性,不断破解难题的论述,在国际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新一轮机构改革,就体现了这种决心和智慧。
李克强善解难题与他求真务实、从善如流的一贯作风有关,在湖北恩施调研时,李克强对基层干部讲,大家随便说,自由发言,“不要怕,讲真话、说实话”。这次人代会上,一位湖南团代表打断李克强的发言发表感想,李克强耐心倾听,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表示一定要尊重人民代表表达意见的权利。
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润,使他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与他早年最基层从政的经历有关,体恤民间疾苦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无论走上哪个岗位,“万事民为先”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2008年,李克强履新之初,首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国内各种建议不绝于耳、莫衷一是,但他始终冷静、沉着,既根据需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又审慎地选择了将赤字率控制在国际通行的3%的安全线以内,使中国避免了其后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同时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根本目标,明确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清晰路径。中国仅用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被国际社会称为“奇迹”。
“文革”期间,安徽凤阳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强到该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才干,深得乡亲们的拥戴,不久便担任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以至多年后,那里的老乡们还念念不忘他,称赞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
李克强多次深入病情严重的乡村和患者家中,主动与他们握手,促膝攀谈。2002年,李克强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后,确立了患者“四有一不”的权益机制。李克强走进棚户区,目睹了近千居民共用一个旱厕的场景。他摸着冰冷的土炕,动情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3年时间,120万居民过上了新生活,大片的棚户区消失。李克强在“棚改”过程中一再强调的“万事民为先”这句话,成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
李克强新近的一次批示就出自上月初。国际前沿科技杂志最新提出:海底可燃冰将会成为第三次能源转型革命性的替代品。他第一时间就批示给国土资源部,要求密切跟踪最新研究成果。他基本都不用讲稿,常常与参会者面对面交流,在深入提问、互动讨论中,很快完成对各种观点的集成、提炼和升华,迅速发现问题本质,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当场作出部署。许多人会为他会见外宾时从容不迫、诙谐幽默、见解深邃的风度所感染。
一定要让艾滋病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使一个艾滋病家庭的适龄儿童失学(即"四有一不")。
——2002年,面对集中爆发的艾滋疫情,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在听取有关方面情况汇报后明确提出"四有一不"。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棚户区改造好……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辽宁棚户区改造初始说出了一句非常震撼人心的语录!
中国正在进行的就业扶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实施这些工程,致力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2年4月2日,李克强在海南省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时表示。
让人民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2012年11月22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我们的经济发展应当实现一种"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2012年12月19日,李克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