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东方山河画院院长,大运河书画院艺术顾问,日本亚冈美术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提出中国画的正大之美。他就是洪潮。本期节目我们专访著名画家洪潮。
洪潮,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画。1988年到北京求学,师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安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和世界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大运河书画院艺术顾问,日本亚冈美术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7月,随胡锦涛主席出访意大利。
主持人:
洪老师,您从小跟随父亲研究中国画,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创作绘画的?
洪潮:
可能我和我父亲画画有关,我父亲是老师,他是美术和书法也是非常好,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在他的影响下,骨子里有一种热爱画画。我们那时候,我画画是一种天生,因为我们没有墨,没有彩笔,没有蜡笔,我就在河沟里面拣那个小粉石,有红的,有淡黄的,有白的,在石板上去画,石板上去表现。然后让自己感觉自己画出来有种成就感。山水画这个创作应该到了高中,在这个时候因为我父亲也平反了,在县城里边参加工作,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学校是在县城,这样每天在父亲的影响下,就开始动笔画画。
他贯穿于山水画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洪潮,他高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特有的情怀、坚韧的毅力和超人的勤奋,在写意山水的土壤里耕耘、探索着,终于形成了“雄浑、正大、刚健、博雅”,具有个性美的“山水精神”,在当今社会和美术界引起震动和广泛关注。既表现了华夏河山的雄壮、绮丽与多彩多姿,又寄托了画家咏唱自然、追寻理想境界。
主持人:
您多次荣获联合国主办世界和平美术大展的金奖,那么您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您的山水画创作的方向主要是什么?
洪潮:
我认为我所表达的山水精神的内涵,就是叫寻魂、正大、刚健、纯雅,这是我的山水精神的内涵。我是想借山水这种自然的载体,来表达我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其实我的作品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画的是太行山,一个是我的老家皖南,黄山,皖南是一个比较清秀的地方,这个黄山大家都知道,五岳归来不看山,这徐霞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是个很美的地方,画家必去的一个地方,再一个主要是太行山,太行山是我们革命的圣地,它的山石的结构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非常陡峭,挺拔,这正是我们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民族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民族的脊梁,我用我的画笔,我用我自己创作的一种,把这个山石的这种结实,这种高耸,这种气魄,用我的笔墨把它表现出来了,所以整个画面给人还是一种震撼的,刚才说的有一种正大之美。
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洪潮从名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又注重观察与体验,作品的风格雄浑苍茫,笔墨质朴而富有变化,气象正大,气度不凡,是强劲功力磨练和学养的积累。他多以太行山、黄山为写生基地,汲取了太行山的雄浑,黄山雄奇、秀丽、劲峭之姿,再现 “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境界。洪潮认为,山水画不仅仅只是一种闲情雅致的附属品,更是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精神之旅。在写生当中触摸生命,表现生活当中那些鲜活的生命气息情态。
洪潮:
太行山嘛,因为画得比较多,离北京比较近,而且我每年都要出去两次写生,一个是春季,一个是秋季,这两个季节出去写生比较好,每年都要去,所以我对太行山的感情也已经深,因为去过无数次了。再就是我画黄山,黄山是我的家乡,我对黄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看有一张画叫做《童年记忆》,这张画整个画面比较黑,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是在整个画面当中,黑的当中又有几处闪亮的东西,大自然的灵光在闪烁,那这种闪烁实际上不是别的,是我对生活的一种希望
他在画里行间燃烧着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洪潮在黄山写生,突然间电闪雷鸣,白色的光照在山的断层上,他发现山的肌理非常自然,像一个个小蝌蚪一样,不同地排列着,记录下来,结果发现画面显得更具有韵律,经过整理后,就有意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正是洪潮这次偶然巧得知,于是才有了被美术界认可的“蝌蚪皴”。这种皴法表现山石游离、向上的动感,带给人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审美体验。
洪潮:
我画的黄山还有一张《云飞山亦动》这张画,这张画我在黄山写生的时候,我记得是跟黄耀华老师去黄山写生,正好在上山的路上遇到瓢泼大雨,那种大自然那种不可抗拒的东西,雨连成线的,连成丝了那种感觉,很艰难的往山上爬,在山间休息的时候,就看到远处借着闪电,照在山上,山上有很多这种无数个蝌蚪一样在向上涌动的感觉,再加上旁边黑和这种亮,这种闪电的反光的对比,让我创作出来那张画,我就感觉那张画充满了一种力量在里面,所以我对那张画我自己也是比较满意
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十多年艺术生涯,洪潮以山水画层层积染的墨色为主,渲染浑厚苍润的意境。扎实的功底、刚毅的性格、儒雅的气质和广博的心胸,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迹。2010年10月中国美术馆举办洪潮山水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画坛上耕耘了30多年的洪潮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步入社会舞台和大众视野。
主持人:
洪老师您多次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参加各类美术作品展,那么您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作品的理念是什么?
洪潮:
展览我是从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我的山水精神洪潮山水画展,这么一个个人的画展。这个画展也是我全国巡展的起始站,这一站我整个山水画的展览的名字叫山水精神,办的是比较成功,当时去了也有很多人,而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在研讨会上,有很多专家,像邵大真,刘曦林等等,一些著名的评价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自己觉得对自己的作品也更加有信心了,因为我这么年轻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相对来说是不多的,但是我之所以敢去办,我认为是我美术创作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也不是一个总结,中国美术馆毕竟是我们艺术展览的最高殿堂。这个展览启动以后,我也是响应咱们国家的号召,就是要送文化下基层,所以这个启动以后,我在准备做全国找十几个省,来巡回展出我这批作品,首先我到了山西,当时是山西省的美术馆,山西省的文联和文化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整个效果非常好,当地的一些著名画家,一些学生都去参观了展览,他们感觉到在我画面里面,有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紧接着到了山东,山东是山东省宣传部和文化厅主办的,也是影响比较好,包括山东的师范大学等等很多老师看了以后,又把学生带到展览场地去观摩,我给他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和我创作的理念。
洪潮的山水画表现了大自然的幽深、光的闪动、景观的现场感,超乎画里景观的精神性。他的作品在传统的笔墨里融入了写实,他坚持从传统中走出来,这种特性成就了他作品鲜明的个性,再现正大的美感。大山大水之气,追求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既具有传统的笔墨,又具有写生的感受。
主持人:
您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您的绘画艺术描绘了美丽中国,在中国非常有影响力,震撼力,那么您的绘画描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您绘画的思想艺术又是什么
洪潮:
我在创作当中,我不喜欢固守某一个东西,固守某一种形式,你看我的每一幅画面不一样,真正的一个艺术品应该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氛围,它应该有不同的情感,它要表达的东西不一样的,如果画出一张画来,和以前画的一样,或者是跟古人的一样,那还需要我们当代的画家干什么呢?当代的画家的职责就是应该创新,应该符合这种时代的精神,不能固守过去的,不能固守传统,当代中国画创作有两个可取的途径,和一个不可取的途径,一个不可取的途径就是全盘的吸收西方的东西,就是画西画,用中国画的工具来画西画,还有一种就是完全是非归传统,模拟传统,这个是不可取的,模拟传统是一种粗学的初级阶段,它还没有到艺术表达的阶段,两个可取的是什么,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吸收西方的一些优秀的方法来丰富自己,来画新。我讲的西画而不是画西,我们应该是画西,这样艺术创作才会有前途,这个里面可能将来会有一些画面,某一些方面可能有一些西方的艺术的影子,但是它不影响整个中国画的这种风格,我觉得这是可取的,还有一种可取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挖掘,再创新。天籁之音,那么那种动静的对比,更加把这张画表现出来我对大自然的神秘的那种感觉,把它表达出来,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一种热爱。
洪潮在山水画写生中“开掘大自然之妙,开掘自身情感、智慧之深,开掘笔墨形式之变,开掘艺术个性之微” 是他的质变功效。他的写生作品《太行山写生之二》表现的是月初山坳的记忆。在作品中,他着重增强明暗对比,分割画面,山月高悬,似幻似真,营造出“夜山灵光”之感。晚上,窗外淡云微月。一闭上眼,脑子里便出现了清幽的山谷,茂密的树林,从长白山天池里流下来的碧绿的水。借着窗外朦胧的月光,半明半暗的白玉般的美神恬静、端庄神圣的美术殿堂里,揣摩创作时的心境,解析着绘画技巧的奥秘。
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道家,儒家的,还有其他诸子思想,实际上非常经典的东西我们应该去继承,例如老子的“有与无”的关系,“虚实相生”的关系,像“反者道之动”等等这些理论,都是我们画家理解和帮助我们创作它的理论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借鉴。
传统我觉得是要传承,我们是要传,是要学习它优秀的东西,但是需要承,要继承,那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义务。你看我太行山有一张叫《生生不息》,这张画是为抗日战争70周年所画的一张作品,画的是太行山的日出,这张一开始的时候,我在画面设计的有几个八路军,我们抗日战士,在挑水,在前线抗战的这么一个情景,后来我把这几个人物给它去掉了,而单纯地用几棵树和山石,高耸入云的山石来表现这张画,而这个画面顶端是一种日出的太阳照在山间上,就感觉山顶是特别红红的感觉,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
洪潮认为,画坛作品以佛理入画不仅写实,尤其重妙悟,是重心物合一的境界,必须深知中国古代哲学意蕴之妙。用古人的方法,用古人的色调,再现强烈的精神色彩和审美观欲望,具备文、史、哲、佛、道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洪潮创作的《太行写生之一》将景物拟人化,不仅描绘景物,而且在山水画中融入了人文景观,成为个性化、情绪化、灵性化、意志化、精神化。不管是小桥流水,还是雄山大川,不管是秀丽江南,还是苍凉北漠,都带有诗情的人文世界。
洪潮的山水画是以情感发,以文化心源,将乡情、水情、山情都融入在刚直而温润的笔墨之中,并以笔墨情怀定立精神,颂扬祖国山河,展现出一派高远壮阔之气象。山在动,水在流,充满朝气与活力;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大岳梦醒》,山水盘旋,荡气回肠,最终以一种特殊的秩序将民族精神凝固于画作中。
其实我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画过一张画叫做山雨欲来,这张画我表现的是大自然的那种不可抗拒的那种力量,就像牛鬼蛇神一样那种感觉,把整个大山翻天覆地地给它颠倒过来,那种力量我们人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生灵、生命,因为他们的变动而消失。不仅是对大自然的那种内在的力量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这些生命的惋惜。
洪潮认为,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时代贯穿了中国山水画语言生成的过程,山水画语言的生成是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契合的。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不仅是笔墨精妙,更需要观众心灵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巨大交响。中国山水画者应肩负着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中国画传承,是中国山水精神的一种传承、领悟,其基础仍是国学。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胸中自有神奇。
我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他有他的职责,他应该和这个时代合拍,来讴歌我们当代这个时代的精神,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当代有很多画家,他表现的东西可能一些污浊的,甚至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一些有悖民族的这种精神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我觉得我们处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作品应该是记录这个时代的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经常讲书画同源。其实这个画源于书,这个书写,我们中国画讲究什么?书写的笔意,那么这个笔意就是写书法的那种用笔的方法来表现,我们古法用笔,那么这个古法书写的线条,不是简单的西方的线。这个书法如果写不好,那么你的画一定是画得不会很好特别是画中国画,一定画不好的,因为它是一个最基本的构建中国画的要素,就是笔和墨,你看边上挂的这张《醒》,这张画是我创作太行山日出的时候的感觉,整个画面以红色为基调,墨为本,来创作,这张画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有一种苏醒来的脉动的感觉,大自然的,而且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蕴藏在画面里面。这张画虚和实,远和近这种感觉都把它表现出来,而这个太阳我只画了一半,露出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因为早晨的太阳是非常红的,再加上前面有很多无数的山鸟在飞翔,动和静的对比,感觉到大自然新的一天开始了,它醒来了,实际上对自己艺术生命的一种渴求,我希望我的艺术也应该是在这种厚重的基础之上,慢慢地向上升的,有所发展
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洪潮的《山魂》获联合国主办世界和平美术大展金奖;2005年,《徽州秋韵》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源远流长》获文化部主办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美术展银奖;2006年,《岁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国际造型美术特展。《山里人家》参加中国美协主办2006年中国画提名展并获优秀奖;2008年,《夏木荫荫》等五件作品应邀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当代著名画家学术展;2009年,《龙川印象》参加第五届中国美术协会精品展,并先后在北京、日本福冈、美国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我在06年参加联合国主办的世界和平美展,那次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为在国内征20张左右的作品,由联合国新闻报来征集的。征的时候我画了一张《山魂》,我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我用《山魂》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魂,所以画的也是太行山,因为太行山确实气势磅礴,别的地方的山石结构远远比不上它,所以我把这张画画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完成了,画了大概有-2对开的,画幅比较大,后来获得了联合国主办的展览的金奖,后来因为安南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给我授予了世界和平,因为我在这里面表现得是一种祥和的,一种和平的心态,一种向往和平的精神。
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着激情,洪潮作为当代杰出艺术家,他力求让笔墨深入、反映当今中华盛世的时代,表现中华传统山水精神,再现美丽中国,吸纳全世界优秀文化耀眼的时代元素,弘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正大之美。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