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师路】专访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范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时间和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文化的趋同。强势的西方文明,也压制着处于劣势的其他文明,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实现的现代化,似乎也是西方化,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联合国通过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战略,中国该走向何方,背后的意义又有着什么,今天我们就采访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从全球文化大视野的角度来解读。
资料:范曾,这个名字在中国的书画界,乃至于在中国的文化界都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这些年来,他的各种书画作品早已成了拍卖会上的最知名品牌之一。有人这样评价范曾的绘画特色,就是“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他的画中诗意不仅体现在整个画面的意蕴风神中,同时还体现在每一笔的点划流美之中,让古老中国的“诗、书、画”在他的灵动情采中有了凛然的风骨,更有了诗思相接的内涵。他平生著作等身,赋诗百余,加上书画、哲学范围的著述,他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现今,国家图书馆已经珍藏了其中119种。也正因为如此,范曾被称为“国学大师、书画巨匠”。之前已经执教于各个重点高校的范曾,2010年12月30日,受聘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持人:您是联合国特别文化顾问,那这个顾问特别在哪儿呢?
范曾: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少,少就特别,全世界只有两个联合国多元文化特别顾问,如果多了就不叫特别,对不对?联合国本来是一个团结和谐的组织,可是联合国里有各种部门,我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里面最和谐的组织,我们每年都举行多元文化节。
主持人:您作为多元文化的特别顾问,那么这个多元文化是什么?
范曾: 现在世界上还有6000到800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一个族群,最小的族群只剩下1000人,可是6000种到8000种语言,都表现了6000个到8000个族群的集体记忆,他们的文化是不同的,我们要在当今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里,我们在文化上要强调他的多元化,要珍惜和保护任何一个小的族群,他们集体的文化记忆。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是我们多元文化的根本意义。
主持人:范先生,我知道您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那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也是您的思想,截止到您之前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东方艺术系,这样的实践无不体现出您的这种东方士大夫的兼济天下的胸怀和志向,那么同时这种实践活动和多元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范曾:多元文化特别意义就是尊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族群,他的思想、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强加一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去使他们就范,这样的话,我想这个意义是非常长远的。文化的一体化将是世界文化的危机,文化的多元化才是形成将来文化上一个在全世界花团锦簇的必须。如果光开一朵花是不行的,要五彩纷呈,这才是很美好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够安其居、乐其业,都能美其福,那么这个世界的和谐,他首先是从每个个体的感受出发,而每个民族都能保持这样状态的话,那么一个和平的世界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而我们中华文化是这其中历史最为悠久、最为延续不断,而且从它内容上来讲,中华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忠厚仁术之道,而中国仁术之道体现在我们民族哲学的、伦理的、诗学的、绘画的各个领域,它所带给人类的是一股祥和之气,而没有欺凌压迫之感。这个就是我为什么坚持要强调中华文化它在世界上地位的原因,因为它能够带给人类一个幸福的未来,这个是我们作为一个大民族不可旁贷的责任,如果讲我们有了这样的宽容,那么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的世界就产生了,和是一个大的方向,而不同就是多元。
资料:中华文明也被称为“华夏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但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却在很长的时间里,经受着各种考验,甚至还一直遭受着各种内外指责。那么,已经延伸于海外的中华文明,生命力如何无穷?风采如何延续?
主持人:范先生您知道,今天为什么又要提出来我们要复兴这种中华文明?
范曾:你要知道,对中华文明的认识,特别纯良的一批知识分子,感到中国的落后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化,可是这样看,对了吗?不对,因为当时他们“爱之深、恨之切”,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发达,之所以民生凋敝,之所以备受侵凌,是由于中国的方块字,这个方块字一定要取消,希望走向拉丁化,那么当中国文化的载体一旦取消的话,中国的文化就不复存在了,这个后殖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就是他们不再以掠夺土地为目的,而是以他的文化、以他的经济实力,推动他的文化向各个地区播种,而占领他们的青少年,对于老年人他不太容易占领,可是青少年很容易被占领,那这个是后殖民主义一个巨大的特点,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有强势力量的国家,他靠着他的动画、靠着他们艺术上的,我认为不太雅的一些措施,比如讲,花极高的价钱,去购买极其丑陋的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买了一张,他可以动摇十万个青年画家。所以讲,我们难道不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吗?所以在五四以后,甚至一批我们民族最可爱的、最幸运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都持这样的态度,当时实在是非常危险,非常危险,可是今天不同了,今天我们国家站起来了,而且这个站起来,不光是这30年,还包含了毛主席领导的30年,这个60年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认识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意义,从毛泽东开始,他就提出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历史的总结,吸收一些民族的精华,剔除一些封建的糟粕,这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个必要前提,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从道光以来,170年,中华民族备受侵凌,备受侮辱,甚至我们的文化经受了各种内在的、外在的摧残,到了现在,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时代,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好的时代,这170年来,从道光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受罪受难,受尽欺凌,难道今天作为中国的文化人,不应该告诉世界,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它具有世界的普世价值。这个就是我们必须做到的,而现在西方人甭看,他们带着有色的眼镜,当然可以有,可是你通过最近法国授予我骑士勋章,就表明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资料:早在上世纪的1988 年1 月,就有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 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2000 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须重新认识东亚文明。一石激起千层浪,曾被视为全球人类未来希望的西方文明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被指责为20 世纪诸多社会危机的罪魁祸首。而国内诸多有识之士,也不停地呼吁,复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此,范曾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那么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它都是农耕时期创造、发生作用的,那么对于今天的工业文明时期,那么精英文化也好,民间文化也好,您是怎么看待两者对我们当代人的这种生活和精神的指导?
范曾: 你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明是与时推移的,比如讲科技上的一些创造,这些东西我们中国和西方还有一定的距离,可是文化它是不存在距离的,你刚才讲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时期,还远远不是,中国文化在我们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就透露了它东方文明的一个曙光。而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从奴隶时期、农耕时期,中国现在没有经过一个资本主义,就经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这样的一个压迫的时期,它能够保持到今天,能够使我们继续发现它的辉煌,那这个无疑对我们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这样古老,而保留的这么好。比中国历史悠久的有,埃及、巴比伦、印度,历史都比中国悠久,可是他们的文化失落的太多,我们这个文化它保持着一种自主的、完整的体系是有原因,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这块大地,北边有长城,南边有海洋,在古代他不太容易一下子统一到其他的族群里面去,因此我们可以讲,我们祖先在这儿,现代人,现代的埃及人他能说古埃及人是他的祖先吗?现代希腊人能说创造“维纳斯”的米罗岛的,是他的祖先创造的吗?人种换过了,印度现在还讲巴利文、还讲梵文吗?没有,都是英文国家,什么叫民族,民族是讲同一种语言的族群,而不是因为你皮肤的问题。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的人类,比如说之前中国的文明都是依赖于西方人的这种认同,比如说好莱坞影片的制作,包括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奖等等,似乎都是西方在掌握世界这种文化体制。
范曾:这个西方,我记得有一个有名的文艺家,他说他到了美国以后,刚一到美国,看见满街人的脖子上,都有一颗从来没有受过欺负的头颅,傲慢。人类的心灵的拯救,一定要使人类从物欲主义这个迷茫的泥坑里走出来,你知道美国今天的最大问题,我用6个字来代替,美国,所谓中东问题,就是石油二字,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消费二字,所谓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赖帐两个字。
主持人:这个回归传统、回归古典,能够真正的回归吗?
范曾: 这个回归,一定不要字面的认识,好像是个复古,不是,回归乃是一种超越,回归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是你必须了解这个民族文化真正的实质是什么,当你不了解这个民族文化实质的时候,你讲回归也不知道回归到哪儿去,那么回归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古典的文化,也包含认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因为我们民族从来不排斥西方的、外部的最优秀的文化。
主持人:那么从反面来说,有没有觉得对您个人来说,可能是文化和艺术价值上的一个肯定,但如果说我们从东西方文明的这种发展演变来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东方的文化被西方兼容了?
范曾: 我们从历史上讲,从汉唐,都是广泛地吸收西方的文化,就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组织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积极地翻译西方的著作,没有任何国家,对西方的经典文明,翻译得像中国这么丰富,这么全面,这么多。我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今天有了一个能力,就有了一个能力,很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 也很客观地看待西方的文化,怎么在新的世纪能够使东西方文化邂逅,而这邂逅的过程里,不是趋同,而是更强调我们的民族文化所可以奉献给世界的那些最精华的部分。
主持人: 那么中国需要做什么?
范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自强。
资料:1938年,范曾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诗书世家,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年幼的他就已经展现出艺术天赋,13岁就加入了南通市美术协会,与当时的另外两人并称为“南通三小画家”。 17岁范曾考取南开大学历史系,从学于著名教授郑天挺、雷海宗等人,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等生。如今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范曾却不曾改变过去潜心读书的习性,还是将大量的时间,流连于万卷书香之中。
主持人: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地发展,那么我们的文化也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局面,那么我们的东方文明目前来说能够复兴吗?如果复兴的话,是哪些内容能够复兴?
范曾: 现在东方文明要复兴,我希望这个从事艺术的人,要真正有一种担荷,真正有一种责任,而这种担荷责任感,它是有前提的,你有没有这个能力,现在文化界很多情况,还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互相妒忌恼恨、攻击,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情况是一种非常低劣的文化界的通病,这绝对要不得,我最讨厌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丑陋的心态。这种心态如果让它延续下去,中国的文化是没有希望的。
主持人: 够得上这种资格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
范曾: 首先,他对历史、文化、对世界的、对东方的,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现在你找一个画家,叫到面前来,问他一个问题,没有问题能答得出来,就是一种低级的手艺人,这能算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大家吗?需要的大师吗?
主持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大师大家呢?
范曾: 那就看自己是不是有经年累月的辛劳。
主持人: 今天我第一次走到您这样的书房,我感觉特别大,首先给我的感觉,书这么多,都是四库全书。
范曾: 这个四库全书将近8万卷,8万卷书里面挑出百分之一,800卷是我必须看的,我准备看30年,也就是讲,从现在看到102岁。
主持人: 现在每天都读多少书?
范曾: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例子,康德是18世纪末期德国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伟大到什么地步,他是笛卡尔之后,在黑格尔之前,西方哲学的一个伟大的桥梁。他的三部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我看了800个钟头,看了一年半的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多到七点,你们可以看我做的几万字的笔记,仅仅是一个人。我今年72岁了,我一直到现在,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为什么,念书学习,我为什么在讲座的时候回答任何问题,了如指掌,这就是因为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人一俗,人格不高,下笔必俗,这是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掩盖的。如果一个人画画每天想着怎么到拍卖场去,怎么把自己的画卖的高一点,越想这个,你越想金钱,金钱离你越远。
主持人: 您目前在文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范曾: 蔡武部长最近在聘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的会上讲,这几位,当然也包括我,都是在各自领域的里程碑似的人物。
资料:虽是中国一代书画大家,但范曾并不大隐于世,而是心挂世人。千金的“散与来”之间,他都是在平淡中,性情中收放。2003年,他为抗击“非典”捐款,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以及2010年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每次在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关头, 范曾都是身体力行的表达着一个中国文化人的传统情怀,心系祖国与同袍。但如今已经74岁的范曾,心中更挂念的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他曾经说过这样 一句话: “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成败兴衰”。
主持人: 范先生,您目前在做什么?
范曾: 目前我正在举行一个系列的国学开讲,这国学开讲呢,大概要讲30讲,现在已经讲了7讲,每一讲,讲3个钟头,这国学开讲呢,我要使人知道,国学不光是儒学,更不光是孔子,国学包括什么,就拿中国的学问来讲,“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不是?这还仅仅是儒家,到了汉书艺文志,儒法名墨道,儒家、法家、名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杂家、纵横家,这个学问很丰厚。
主持人: 你觉得国学最能解决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范曾: 就是要解决一个善的知识,善,原来在先贤先子的心目里,所追逐的人类共同的目标还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