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唱衰中国经济


头条报道

我国就业总体稳定

2016年,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下岗失业?是否存在隐性失业显性化的风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25日回应称,监测显示,我国目前就业总体稳定,预计全年将延续这种稳定态势,但是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存在规模性失业的风险,需要予以更多的重视。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七大理由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外有不少论调基于经济数据进行片面解读,唱衰中国经济,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认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

亚投行之于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多重意义

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重点在于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总数达到57个,涵盖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拉美等五大洲,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新加坡共同商定高质量的《亚投行协定》文本。中国倡导亚投行遵循开放的多边主义,并按照先域内后域外的原则,向亚洲以及其他经济板块开放。事实上,包括亚投行的目的和使命、成员构成、股权分配、组织结构、治理框架等等都遵循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规范运作和标准,力图打造一个包容、开放、透明的全新金融机构。

最新消息

今年经济发展须搞清八大问题

2016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开局之年。在此“双开局”的重要节点,一年一度的党政智库界重要会议——“2016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于26日在上海落幕。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近300多名代表就2015年政策咨询工作成效与经验展开交流,并对2016年的政策咨询重点议题进行展望。

中国对外支付能力不用担心

26日上午,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开幕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中外记者见面,就中国货币政策和有关金融问题作出回应。

盘点十二五:价格改革全面着力多点突破

价格改革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十二五”期间,我国价格改革全面提速,推出价格改革顶层设计、全面修订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放开下放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系列价格改革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也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性改革成全球经济疲软恢复增长良方

在今年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中国财政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主办了G20结构性改革高级别研讨会,部分G20成员分享了各自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国别经验。改善产品市场竞争、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金融市场冲击力以及消除跨境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障碍成为共同的政策选择

外媒称中国经济正在变换步伐:这里的机遇独一无二

外媒称,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被认为是德国和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成功保证。但有一点始终是清楚的:中国的经济繁荣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中国经济也必然要接受全球现实。现在这种“新常态”进程已然可见,一些评论员便误以为中国经济繁荣的终点已近在咫尺。然而,在经济增速仍维持在6%以上的情况下,这些感到过度悲观的人对形势的评估不够充分。从三方面看,中国经济仍有光明前景。

驻印尼大使谢锋:中国给世界带来合作机遇和增长机遇

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20日晚在雅加达出席“欢乐春节”庆祝活动时表示,中国给世界带来合作机遇和增长机遇。

专家: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促进农民增收

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印尼贸易部长:对中国经济前景和经济治理充满信心

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印尼经贸合作前景备受亚洲乃至全世界关注。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印尼贸易部2016年年会”间隙,专访了印尼贸易部长托马斯·莱姆邦。

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指数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1月28日,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与启迪控股、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报告称,在“双创”浪潮下,中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

专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外溢影响被夸大

2016年全球经济开年不稳,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持续遭遇空头压力。而中国2015年经济增速放缓至25年来最低的6.9%,也引发市场对中国经济减速外溢效应的担忧。对此,美国投资银行高盛的经济学家在北京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外溢效应被夸大,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专家:中国有足够能力应对经济增长中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29日在伦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调整之中,由于经济规模基数变大,6.9%的增速所获得的实际增长仍非常可观。当前中国经济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应对。

梁海明:“一带一路”下更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近期,亚洲地区股市、汇市动荡,人民币等非美货币再次面临压力,人民币汇率走势成为市场的热点话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部主任、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既然既是国内需要,也是国际需求。

2015经济增速解读:提振信心 保持定力 深化改革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就业状况、居民收入等基本实现了既定的预期目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增长动力进一步转换,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政策红利的供给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近两年来,一系列关于支持“双创”的政策陆续出台,大大激发了民间的创新、创业热潮。

新型城镇化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依托,当下的中国城镇化需要按照新常态的指引,走出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来,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也必须转型升级、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以供给侧改革促国企利润回升

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1至11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424.7亿元,同比下降9.5%。国企利润的连续下滑,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还有国企体制机制不尽合理的因素。

财税体制改革助力新常态下改革红利的释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适应新常态,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潜力深度挖掘、增长动力顺利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新的改革红利,为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四大经济亮点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梳理了一下,中国经济至少有四大亮点。首先一个亮点是,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比如说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已达到46%左右。

全国投资增速企稳 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今日解读2015年11月份投资数据时表示,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1-10月份持平,初步呈现企稳迹象。

人民日报: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不利影响有限

无论影响几何,美联储重启加息,对于全球市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这只靴子落地,接下来,美联储如何控制加息的速度和力度,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在理性分析其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积极做政策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风险和挑战,比如疏通基础货币的国内投放渠道,释放存款准备金冻结的流动性,提高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等。

深化农村改革 释放增长潜力

农村改革迈入深水区,如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是扩权赋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落实党中央文件多次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要求,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能,支持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另一方面是改善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聚集新动能 释放新动力——2015中国经济发展述评

新常态催生新目标,新动力推动新发展。2015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新生动力加快孕育。

“紧要之年”:中国经济转型获新重大突破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一个值得珍视的时间窗口。这一年,是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第一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双中高”发展目标——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

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运行中的“四个没有变”

“四个没有变”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方向的核心认识,也是我们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基础。我们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客观条件、客观环境出发,从习近平主席所提出来的“四个没有变”的战略框架和战略格局出发,一起共同学习。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28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中国目前不必过于担忧“债务—通缩”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的通缩压力逐渐显现,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PPI已连续43个月下降且降幅扩大至5.9%,扣除猪肉价格的CPI涨幅持续徘徊在1%左右的低位。与此同时,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债务负担愈发沉重,2014年中国债务率已达278.9%,比2008年升高了94.3个百分点(增幅仅次于日本和冰岛等债务最严重的国家),新增债务中约70%源自非金融企业。

11月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了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升,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国投资增速企稳,先行指标继续回升;社会消费品市场继续稳步回升。

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71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7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至6.2%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比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58%。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最新经济数据透“暖”意

还有十几天,我们将告别2015年。目前,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经济数据,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投资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重要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暖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