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性别:女 年龄:24岁
职务:村党支书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齐奇岭村

    2007年,大学生林静成为鄂伦春自治旗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之一,担任阿里河镇齐奇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几年来,她用所学到的科技知识,带领村民转变传统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引进了小孔黑木耳栽培技术,每年农民可增收100余万元。

    林静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认可,曾先后荣获“2007年度全旗优秀驻村大学生”、“2008年度阿里河镇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高清图集

村官故事

    看上去,林静和城市女孩无多大区别,漂亮、健谈。不同的是,她的言谈举止,多了几分这个年龄少有的成熟和稳健。在城市被熙攘浮躁的追梦者填满时,她选择到偏远的村庄当村官。城市里24岁的小女孩,也许还在父母的手掌心里宝贝着,但她,却已经在为一个村子的发展做着贡献,她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让村子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也为此给她佩戴了光环——她被亲切地称作“黑木耳皇后”。

    为家乡,寻求发展之路

    “你能分清哪个是麦子,哪个是韭菜吗?”记得刚到村子的时候,有村民就这样问新来的大学生村官,之后大伙一哄而笑。当时林静心里很难受,村民的话语中明显透露出不信任的讯息。

    虽然林静生长在农村,但是真正接触到农村的事物她还是头一回。林静理解大家的心思,一个刚毕业的毛头丫头在农村能有什么作为,就连一直支持她的妈妈也会试探性地说句“过渡过渡就行,不要为难自己”。然而林静深深知道:只有走进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服务群众。

    “年轻人能够扎根农村基层实属不易,不说别的,首先与村民语言沟通就是大问题,其次是要面对许多生活习惯上的不便。没有公共食堂,不通自来水,出门只能依靠双腿在泥土地里面跋涉,在日头毒辣的晌午走村串户那是常有的事。”鄂伦春自治旗组织部副部长胡德忠说。

    入村的第一个月,林静所作的工作只有一项,那就是对全村情况进行调研。她虚心探访,逐门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对齐奇岭村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她逐渐在摸索和磨合中不断适应着农村工作,并对这份工作充满了自信。

    齐奇岭村共有农户452户、1468人,以汉族为主,还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七个少数民族。齐奇岭村共有耕地面积11500亩,其中10000由极少数村民承包经营,而且其余耕地90%以上都是河套低洼地,因此,齐奇岭村是全旗比较典型的人多地少的行政村。

    前些年,齐奇岭村发展黑木耳种植,使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加之国内黑木耳生产规模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村民木耳销售困难,收入普遍降低。且又因人多地少,发展普通种植产业很难大幅度提高村民收入,百姓非常迷茫。

    “怎么样才能提高村民收入”成为林静那段时间脑子里的唯一问题。她四方奔走、上网浏览、去科技部门咨询,多方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最后她认定齐奇岭村要想富,就必须依据自身优势继续发展食用菌种植,从品质上入手、在品质上突破,改变老管理模式,用新的办法、新的技术,提升木耳质量。她根据市场调查决定帮助大家继续发展黑木耳、滑子菇、猴头等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小孔木耳。小孔木耳价格明显高于大朵木耳,市场潜力大。

    做示范,发展创新技术

    2008年,林静开始在齐奇岭村推广小孔种植栽培技术。但是,实施起来和林静最初的想法有些不一样,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并没有受到村民的认可,一些老菌农对小孔单片栽培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产量低、采摘费工、技术不好掌握、有风险,推广新技术一度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林静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先在自己家带头种植小孔黑木耳20000袋,“V”字型口种植5000袋。在向村民宣传的同时,她还积极深入到地栽木耳生产一线,深入到菌农的地栽木耳摆放地,认真查看不同环境下,不同菌种类别和不同的生产管理技术下地栽木耳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后,她向村民进行宣传时就更有说服力。

    在她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村民王海采用小孔栽培技术第一年就种植了27000袋地栽木耳。来到王海家,他热情的介绍着:“我现在是真正认识到采用小孔栽培的技术好了,它不仅省工而且品质好、市场价还高,一斤比普通的木耳能多卖6到8元呢,今年我种了近4000袋呢。”

    示范户的成功让齐奇岭村广大村民认识到采用小孔栽培技术种植黑木耳的好处。林静并没有就此停歇脚步,她申报了食用菌繁育基地产业化项目,打算以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食用菌产业。齐奇岭村食用菌种植在全旗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的许多乡镇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

    “这些大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他们用知识的力量正在悄悄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对这些勇敢的年轻人,胡德忠言谈间不乏欣赏与钦佩。

    当“全旗优秀驻村大学生”、 “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向林静“扑来”时,这个24岁内秀的姑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羞涩,她喃喃地说:“其实我还在努力。”

记者手记

生长在土地中的青春榜样

CNTV记者:杜晓静

    “村干部的热情感染了我,村民的质朴融化了我,让我从一个思想单纯的学子,成为一名懂得如何与村民交往的村官。”林静的感恩之心随处可见。

    在我刚到齐奇岭村时,正好赶上林静给大学生村官示范园6名村官讲解工作经验。2012年4月,鄂伦春自治旗组织部建立鄂伦春旗大学生村官示范园,示范园就建在齐奇岭村。鄂伦春旗组织部协调给村官每人一亩的试验田,从全旗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拔4—6名村官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其余大学生村官采取轮岗的方式,每年轮岗1次,每次1个月,每次2—4名,通过在示范园的锻炼,提升自身管理经验和创业水平。

    大学生村官示范园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为农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地示范带动作用,为后续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教育实践基地。林静作为老一批的村官,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新来的村官。

    采访快要结束了,才有村官悄悄告诉我,林静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齐奇岭村,利用网络途径拓宽营销渠道。在帮助困难户上,林静也有自己的“小路子”,她通过建立“党员+贫困户”一帮一致富链,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向他们传授科技致富的经验,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收。在林静的帮助下,村内已有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和呼伦贝尔市创业先导团成员,林静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当代大学生村官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的时代凯歌。

    三合村村主任助理赵东坤曾写道:任何一个村子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群众。齐奇岭村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她们时刻想着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求发展,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她们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打造出适合自己的生产项目,把区域内独特的优势转化为他们的特色商品,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林静这样生长在土地中的青春,这样奔波在劳顿中的青春,这样行走在田野中的青春,是足够靓丽、足够缤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