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一条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同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联想到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感到他的这一最新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为什么要“讲述好中国故事”?怎样“讲述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显然,这其中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其背后则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如何耦合匹配的大课题。
有人说,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一个N形的变化轨迹:从18世纪以前的处于高位,到19世纪的不断衰落,再到20世纪下半叶的逐步改变和今天的大幅提升。同一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遭遇。
落后是挨打,发展却挨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多年来,外部对中国的发展,关注与猜疑并存,误读和误导皆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从未消歇。虽然中国一再声称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过程并不轻松。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应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一波三折,谈判一谈就是15年。
怎么办?外部看中国的眼光和心态,不是中国可以决定的。办法只能是加强对外传播、多做解释工作,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应该说,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水平有很大提升,并助推中国形象大幅提升,但与中国作为大国的实际状况和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存在“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对牛弹琴——白费劲”的现象。
时代迫切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提出要“讲述好中国故事”,并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为什么要提倡讲述好故事呢?因为故事性的东西具有具象化的特征,让受众可感、可知,入脑、入心。
怎么讲?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界。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视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就是说,应当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好中国故事。2015年5月,习近平在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有方法,有方向。这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任务,更是中国新闻舆论战线的光荣职责和使命。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况且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源源不断!
当然,“讲述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高度的热情,也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外国友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只用一句话:“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西方人一听就懂。
可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做好对外传播;在开展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讲述好中国故事”。而通过“讲述好中国故事”,“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必然能够让世界了解到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形象。
(作者熊建 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