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德黑兰萨德阿巴德王宫举行会谈。(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处,其地缘区位、能源蕴藏和安全影响都决定了该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独特地位。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东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中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不深。然而,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东已成为中国大国外交的优先区域。
中东剧变后,地区形势呈现出大动荡、大调整和大变革的特征,中东国家渐次进入社会转型期,地区稳定和民生发展的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在美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中东国家希望中国在地区事务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渐高,对中国充满期待。因而,中国的“西向”与中东国家的“东顾”相向而行,中国与中东关系开始驶入“快车道”。
在此关键节点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远赴沙特、埃及和伊朗,展开新年首场外交行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习近平主席此行受到了三国领导人和民众的普遍欢迎,中国倡导的平等交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得到地区国家的一致赞许,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与伊斯兰文明的价值取向交相呼应。
沙特、埃及和伊朗都是中东大国,地区影响力举足轻重,中国与三国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不但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而且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
沙特是全球石油生产的巨擘,是世界最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中国与沙特自1990年建交以来,双边的能源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沙特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供应国,2014年中国每天大约从沙特进口原油100万桶,占到进口总量的16%。在能源合作的带动下,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低油价情形下,沙特希望尽快实现经济转型,中国在基建、核电、航天、电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快速工业化经验刚好能与沙特相互对接。此外,沙特还是金融大国,在石油贸易中积累了巨量的石油美元,与中国一样面临金融资产安全问题。未来,两国可在能源合作中增加人民币结算等金融合作,共同防范风险。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双边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未来自贸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
埃及是富有影响力的温和派阿拉伯大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中流砥柱。目前埃及饱受国家政变和动乱之殇,经济陷入困境,外汇短缺,一再发生的恐怖袭击重创了至关重要的旅游业。习主席的到访,为埃及经济复苏带来希望,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在与埃及总统塞西的会谈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支持埃及的工业化建设,提议中埃共同致力于将埃及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埃及领导人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意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贸易的通道。此外,中国还宣布将向埃及央行提供10亿美元贷款来补充其流动性,并向埃及国民银行提供7亿美元贷款,用来支持埃及的项目开发。
伊朗人口众多、地缘广阔、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健全,再加上丰富的油气资源,满足成为中东大国的必要条件。从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宏大计划角度看,伊朗在地缘上刚好位于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连接点上,是重要的枢纽国家。自2011年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对伊朗实施“经济绞杀”政策,不断加大对伊朗的石油和金融制裁。但中国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危机,大力进行外交斡旋并达成目标,双边关系有着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习近平是伊核协议生效后第一个来访大国元首,中国也是伊朗建立的第一个“全面战略伙伴”。随着制裁的解除,伊朗经济涌现的新投资机会为中国实施产能合作带来机遇。在地区安全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伊朗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什叶派国家,将对中国参与地区事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东已经成为中国开展大国外交的重要舞台,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道路让中国在中东更具竞争力、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未来,一方面在推行“一带一路”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思路,另一方面还应以更主动的姿态提出解决中东特点问题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崔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