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在10月16日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政府到2020年的减贫目标: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峰会通过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把未来15年内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数降至零作为首要目标。
这两个目标什么关系?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如何实现?记者独家专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进行解读。
7000多万贫困人口2020年脱贫,我国就能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排在第一位的目标是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个衡量指标是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联合国峰会通过这个议程时,极端贫困被定义为每人每日生活费不到1.25美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同时指出,“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刘永富介绍,1.25美元/天贫困标准是世界银行以最穷15个国家的贫困标准为基础,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得出的平均数,从2008年使用至今。世界银行刚刚调整的1.9美元/天标准,仍是以这15个国家的贫困标准为基础,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得出的。“因此,1.9美元/天标准不是贫困标准的实质性提高。”
我国现行贫困标准是2011年起实施的,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是2010年不变价,2014年现价为2800元,“如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每天2.19美元,高于世界银行标准。”刘永富说。
“按照1.9美元/天标准,世界银行测算我国2012年贫困人口为8734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我国标准的贫困人口是9899万人,多于世界银行标准的人数。再考虑到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期限是2030年,中国政府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只要我们能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就会提前实现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刘永富说。
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关键在于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2020年我国要使剩下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
刘永富说,扶贫到了今天,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要求我们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过去贫困面大,一项普惠政策就可以使许多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越过温饱线。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是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适宜生存的地方。仅靠自己,很难参与发展过程、享受发展成果。因此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户一户地找原因、找需求、找办法。”
刘永富认为,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方略,下一步要建设好三个平台,把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我们已经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要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找准扶贫对象,把过去该纳入而未纳入和新返贫的纳进来,把过去不该纳入和已经脱贫的退出去,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把致贫原因分析清楚,制定好分类施策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监测帮扶成效。
二是建设扶贫开发基层平台。扶贫对象全部在乡村,在最基层。工作对象在哪里,工作机构、队伍和力量就要延伸到哪里。在贫困乡要建立起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要选派好第一书记和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
三是建立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平台。省一级设立扶贫开发融资主体,建立整合资金新体制新机制,县级要以扶贫规划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筹措更多资金,用于扶贫攻坚。在确保政府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撬动金融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做大扶贫投入总量。建立扶贫资金管理新制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确保资金项目落实到村到户,确保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从扶贫资金项目中受益。认真落实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群众监督,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加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
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将向重点减缓相对贫困和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贫任务,并不意味着我们解决了贫困问题。” 刘永富说,扶贫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会永远关心生活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的那部分群众,继续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刘永富介绍,2020年后,中国扶贫战略会实现新转变:一是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国家将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贫困标准;二是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