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新华网评:别样风采——田间地头上的“总理style”

新闻频道 新华网 2015年02月20日 10: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安传香

   在狭窄的山路上攀登,在泥泞的田野里穿行,用双手触摸刚下过雨的田地,揉搓查验即将丰收的庄稼……

   这就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他牵挂着农民,关注着农村,谋划着农业发展……

   从播种到储藏 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

  (2014年3月28日,久旱的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迎来今年第一场春雨。牵挂着春耕时节墒情的李克强总理在小雨中踩着泥水来到田间察看,蹲下抓起土块仔细察看。他说,这也只有“十个水”吧,再能下一天一夜就好了。)

  (2013年6月7日,李克强在河北省邯郸县裴堡东村察看麦收情况。他说,小麦是夏粮的主要品种、是填饱肚子的口粮,小麦增收不仅会使农民增收,也会使天下安心。 )

   粮食是安人心之本。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食是安天下之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产国和进口国之一,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只关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生存之本。作为像水和空气一样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已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粮食安全也早已超出了经济安全的范畴。如果把13亿多人的“饭碗”放到别人手上,不仅靠不住,也极易受制于人。

   所以,2013年1月15日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李克强说,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谁也“背”不起,只有靠我们自己;2014年10月15日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时,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不只是为世界减负,也是替我们自己着想。

   所以,2014年7月4日在考察中央储备粮株洲直属库时,李克强说,我们过去要求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现在还要改革机制,做到买得进、存得好、卖得出,为国家安全做贡献。

   说到这里,插播一个总理的“绝活”:咬谷粒。

   (2013年11月4日,李克强在抚远浓桥粮库考察秋粮收储工作时,抓起烘干塔传送带上的稻谷仔细查看,并放入嘴中咀嚼,感受水分和品质。)

  (2014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储备粮株洲直属库考察时,抓起一把存粮搓了搓,又咬开一颗谷粒品尝后问道:“这粮食存了两三年了吧?”工作人员点头称是。)

   看看这“专业范儿”,总理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好手”,农业领域也是行家。

   抓好农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变量”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在德州陵县德强家庭农场考察。他深入田间地头,询问良种选取,察看滴灌追肥,触摸智能测土配方施肥电子系统,了解各种大型农用机械功用。)

   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骄傲。但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农业现代化的步子相对慢了些,成了“短板”,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在2014年12月22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两个“天花板”在顶、两道“紧箍咒”在身,农业靠什么持续稳定发展?

   答案很明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实现之路注定不简单: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

   但再难也要推进。因为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在黑龙江抚远前哨农场考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时,李克强说,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

   在山东德州陵县“全流程”考察德强现代家庭农场时,李克强说,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

   最重要的是,农业现代化能实现“三赢”——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使农场主获利,农民增收。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与德州袁桥社区居民围坐拉家常。该社区70%为农民工,总理与这些“新市民”掰手指细数城镇化好处。一位农民一口气数出进城的6大好处,旁边又有人补充了两条。总理笑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你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今后会让你们生活得更好!)

   总理说了,农业改革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有了这样的好前景,好奔头,农民就有了动力,农业现代化就有了活力。

编辑:孙洁 责任编辑:张兰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