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后,国家主席习近平23日回到北京。国际社会对此访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此访增进了往访国对中国的了解,让世界对中国发展感到放心,让各国对同中国合作充满信心。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和国防研究中心教授休·怀特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澳大利亚,让我们看到,澳中关系未来走势积极向好,亚洲未来发展前景明朗。特别是澳中自贸协定有望签署,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广阔的经济机遇,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亚洲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专家詹姆士·劳伦森说:“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实质性结束澳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这不论对中国,还是对澳大利亚都是一大利好。这将降低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在两国间创造更便利、更优越的经贸环境,塑造双赢局面。澳大利亚预计将向中国出口更多农产品和服务业产品,中国将对澳增加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两国人民都将享受到更大的实惠。”
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主席麦金农说,新中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双边商品贸易欣欣向荣,服务业全面增长,投资不断扩大,持续增加的人员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理解。习主席访问新西兰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中国对新中关系的重视程度。同样,新西兰政府成立新中关系促进委员会,也显示了其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两国领导人确定力争早日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新元(1新元约合4.83元人民币)的目标,给了新西兰一个强劲的动力。双方贸易增长正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导向。
新西兰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沙姆比尔·伊库伯说,中国已取代澳大利亚成为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新西兰需要加深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理解,因为“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将决定新西兰的未来。”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市长西莉亚·韦德布朗表示,此次访问将加深新西兰各界对中国的全面认知,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增进两国在医药、信息和海洋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并推动教育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新西兰和中国当前的民间交往不断升温,访问能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
新西兰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商之一——吉森公司创办人吉森说,中国目前还不是他们的主要出口市场,但中国人民对中高档葡萄酒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习近平主席来访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新西兰工商界注入了信心。该公司正在考虑到中国设立办事处,全面扩大业务。
斐济国家战略规划和发展部常务秘书皮塔·瓦什表示,通过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中国与斐济建立了更为坚固、更脚踏实地的关系。他表示,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发展经验非常丰富,斐济希望持续和中国合作,从中国学习经验,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斐济公务员委员会常务秘书帕尔梅什·钱德表示,就在习主席访问前几天,新一批共计19名斐济公务员已经到达中国接受“领导力培训”。“我们的人员在中国进行学习,回来后又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传播给更多人。”他说,“这对于我们强化政务管理十分有帮助,而习主席此访又再次强化了这方面的合作。”
“中国是太平洋地区的好朋友,”《斐济时报》记者菲利克斯·查德哈里骄傲地表示,“习主席说,‘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他此次斐济之行也的的确确展示了中国朋友真心实意的关怀和重视。”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学者詹姆斯表示,这次出访有助于加强同3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关系,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承诺和决心。这次出访也反映了中国发展多元化经济关系的战略思想。通过促进同大洋洲的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中国为在该地区取得更大影响力奠定了外交基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政治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再次展现了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访问期间,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等国进一步加强了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将双边关系和同太平洋建交岛国整体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的,欢迎太平洋岛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则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中国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推动各国互利共赢的决心。
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表示,中国同到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充分展示了双方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亚太地区各国要及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这对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世人瞩目,令人钦佩,相信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亚太地区各国带来巨大机遇。
墨西哥经济学家彼得斯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之间的联系。在此次访问中,中澳两国领导人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将深化中澳两国经贸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助于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中心主任伊斯拉埃尔·科迪阿嘉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此次出访是中国成功举办北京APEC会议后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中国继续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融合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发出中国声音,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世界谋求共赢发展,值得称赞。
(本报记者鲍捷、管克江、杨迅、颜欢、刘慧、林雪丹、杨讴、姜波、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