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国际时评:创新中欧合作的“三字经”——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系列评论之二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柳丝)四十年,硕果累;深挖井,谋共赢;创新路,从今越。42年中德之交,39年中欧之谊,10年汉堡峰会,一个个承载着分量的数字,写下了中欧合作的成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第二度踏上欧洲,并于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用“新标杆”“快车道”“深海域”等一个个形象的“三字经”阐述了中欧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创新中欧合作,基础厚。
这一基础,包含政治、经济和人文三方面。李克强总理这样评价,“无论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还是人文交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治上,自1975年建交,中欧已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领导人互访频繁,还建立了一系列高层对话机制;经济上,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十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现在平均每天有15亿美元贸易往来;人文交流上,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达到550多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近30万人,“交流年”、“对话年”等活动如火如荼……
中欧合作凭借40载厚实基础,自然得以深挖合作潜力。
卢森堡首相贝特尔说,欧洲与中国是彼此未来的支柱。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也说,欧盟和中国合作硕果累累,相信这一势头将会持续,双方将进一步推动关系发展。
——创新中欧合作,马力足。
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就业的共同任务,双方深化务实合作既有客观要求,又有难得机遇。
中国经济已持续快速发展了30多年,未来发展依然有充沛的动力源,尤其依靠改革创新,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现在7%的增量相当于、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也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规模。
如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所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硬着陆”,而是会给国际经济带来正面影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有利于中欧经贸合作和互利共赢。
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林哈德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化等关键领域的潜力,从而为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资企业创造良好机遇。
——创新中欧合作,领域广。
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欧都致力于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升级,这为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中欧已规划了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去年双方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启动了投资协定谈判,涵盖近百个领域合作。单是此次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德两国商务界达成了100多亿美元的协议,不仅有商品贸易,而且有技术合作。此外,欧洲计划投资500亿欧元用于交通、能源和数字网络建设,同时中国拥有性价比优势的高铁、核电等装备,这些都是中欧创新合作中可以携手的领域。
作为两大战略力量,除经济领域外,中欧还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核心伙伴,双方正在形成不断放大的战略交集。舒尔茨说,欧盟和中国已在防止冲突、管控危机等国际事务中共同努力,在伊朗、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成效积极。
——创新中欧合作,人心通。
作为东西方文化发祥地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国和欧洲命运相连、文明互鉴、人心相通。
无论是13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见闻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旅居中国;无论是莱布尼茨、伏尔泰等西方先哲对中国文化的仰慕、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风”,还是当今在欧洲再度兴起的“中国年”“汉语热”,中国和欧洲,从未停止过相互认识、交流和理解的脚步。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三、四月间对欧洲的访问,更是在所到之处掀起了“中国热”,开启了“中欧关系时间”。
中国已经成长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而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双方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不仅可以成为典范,更能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走出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