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塞罕坝:三代人绿色接力52载 百万亩高寒荒漠变林海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14: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新华网石家庄4月30日电(记者 曹国厂、王露)在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交界处的塞罕坝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营造起112万亩森林,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奇迹。他们是肩扛家国使命的一代代塞罕坝务林人,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52年来,他们常年生活在年均积雪7个月、极端低温零下43.2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的高原气候条件下,致力于荒漠播绿。

   1962年,为了阻止呈扇形围聚在北京北面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漠威胁,林业部建立了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并配备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这支队伍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

   现年74岁的赵振宇老人,1962年从承德农专毕业后到了塞罕坝,时年22岁的他是林场第一批建设者。他说:“当时第一感觉是满目荒凉,一无村庄二无人烟,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

   “风特别大,尤其是冬天白毛风一刮几个月,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他说,“由于刚刚建场,只有少量房屋,我们只能先住仓库、马棚、窝棚。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夜里裹着被子、戴着皮帽子睡觉都觉得寒风刺骨,早上起床后,屋内到处是霜,褥子都被冻结在炕上。”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现任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说,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年、1963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连续的造林失败,动摇了大家的信心。关键时刻,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的王尚海、场长刘文仕、副场长王福明和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四位场领导不约而同地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搬到塞罕坝,破釜沉舟,以定军心。

   创业者们经过摸索、实践,终于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造林688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从此坚定了塞罕坝人的创业决心,造林事业从此开足了马力,造林季节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最多一年造林8万亩。

   “不光造林,我们‘白手起家’,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情况下什么都得干。”赵振宇说,他种过地,赶过牛车,打过铁,当过泥瓦匠、木匠、护林员、施工员、采伐工,后来担任营林区主任、林场总场副场长。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读高三,当年她和五位女生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上坝,书写了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佳话。

   “山上造林的时候,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就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天下来,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洗脸时一盆水有半盆泥;在山上忙碌时一身汗,下山时风一吹棉袄就被冻硬了。”陈彦娴说,“到造林结束后,我们脸上已经脱了一层皮。”

   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秉承“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塞罕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都已至暮年,有些甚至已经永远离开了,但塞罕坝精神却跨越时空,薪火相传,成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58岁的邓宝珠现任母子沟营林区主任,他1973年来到坝上,是塞罕坝第二代务林人,刚到林场时,塞罕坝大造林还没有结束。

   “塞罕坝林场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邓宝珠说,“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林场工作,38岁的大儿子是林场护林员,二儿子29岁,是施工员。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塞罕坝。他说:“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同时孕育了滦河、辽河的源头湿地,每年为辽津地区涵养淡水1.37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田军介绍说,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累计投入4.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4亿元,林场自筹1.4亿元。截至2013年底,林场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田军说:“今年塞罕坝将继续加大造林力度,计划投资190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400万元,完成造林2.9万亩,包括攻坚造林1.3万亩。”

   据介绍,2013年塞罕坝旅游门票收入3800多万元,种苗收入2800多万元,风电占地补偿6500万元,为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也为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塞罕坝 大造林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