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14年全国两会,始于3月3日,顺利结束于今天,前后共计11天。
在一年365天里,这11天不算长。我看到电视台两会报道的收视率挺高,网站两会报道的点击率挺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广大公众,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们,不只是看《中国好歌曲》的时候、看《来自星星的你》的时候才有热情。他们正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意愿,参与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对国家发展的好与不好提意见、出主意。让这种参与更加有序、更有建设性,是2014年两会留下的命题。
今年两会,最大聚焦点是“改革”。深化改革已是共识,改革蓝图已攥在手上。此时再议改革,议的是什么?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认知——丰富但不碎片化的认知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生活在一堆屏幕里,那里面滚动着海量的信息。但沉溺于其中的我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改革深层的规律认识,真的很丰富、很均衡吗?在碎片化的信息包围中,怎么让自己的认知变得丰富起来,不只是某一个人的私事,也事关改革所需要的共识能否更广泛地达成。
第二个:声音——尖锐而不极端的声音
这是政协主席俞正声今年说的,给人印象深刻。尖锐,是因为直面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这是改革所需。而所谓“极端”的声音——夸大个体、局部利益,罔顾全局、罔顾整体利益;改革中一遇到难题,就轻易地掉头而行,频繁换道,站不稳改革基本方向;在舆论场上乐于制造极端化的判断,以哗众取宠为最高目标。。。这些极端声音,于改革不利,于国家不利,于百姓不利。这些极端声音在改革舆论场上很有点“市场”,但只有喧哗,没有营养。
第三个:角色——“监督者+参与者”的角色
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下,让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作为。但我们既是改革进程的监督者,也是这个进程的参与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治理雾霾污染,政府、企业各有责任,我们监督它们,我们自己也得做点什么。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并不是政府花钱养着大家,而是兜住底线、创造舞台、提供机会、维护公平。我们要分享改革成果,但不是坐享其成。
第四个:利益——尊重个人利益,实现共同利益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看到自己的利益并希望它最大化,那么改革改不下去。因为所有人都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受损者。我们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社会尊重个人利益,但我们都还要看看别人的利益诉求是什么,看看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哪儿。两会期间大家谈改革,很多人都在说“利益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能不能找到,事关改革成败。
改革已改到深处。这是2014年全国两会面对的时代节点。这“11天”里提出的新命题,紧紧围绕着这四个关键词延展开来。11天里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也不只是在这11天里体现。这些从今年两会上归纳得来的关键问题,让两会闭幕后的改革进程,充满思辨,充满挑战。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搜索更多 【央视评论】这“11天”提出的新命题 的新闻
- 2011-04-28 13:46:40 [视频]评论:最新人口数据提出发展新命题